心理咨询或治疗中的“保密”,你了解多少?
作者: 李小平人们因心理痛苦去寻求心理咨询或治疗,这越来越受到当代人的认可和选择。心理痛苦千千万万,而其中之一是内心隐藏着的秘密,无法言说,却又等候着,期待着,能有共享和被深深理解的一天。在心理咨询或治疗中,来访者将这些秘密说给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以下统称为心理师)听,俩人共享秘密,并借由这些秘密的揭示,释放掉来访者压抑已久的动力,或宣泄情绪,或改变认知,继而享受生活。
保密之于心理师
心理咨询或治疗中来访者与心理师是一种职业性的关系。在成为心理师前,从业者需要接受伦理的培训,并在临床实践中践行伦理的各项原则。隐私权和保密性,是心理咨询或治疗伦理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第二版)》在隐私权和保密性章节指出,心理师有责任保护寻求专业服务者的隐私权,同时明确认识到隐私权在内容和范围上受到国家法律与专业伦理规范的保护和约束。该守则详细列举了保密原则和保密例外的各项规定。如此的伦理考量是为了最大化地促进来访者与心理师建立起职业关系,便于来访者能够从心理咨询工作中受益。
保密与信任有着非常大的关联,唯有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来访者才能放心讲出内心的秘密。因此,心理师得最大程度维持安全、稳定的设置,建立信任关系。伦理规范指出,在使用案例时,可被辨识出身份的个人信息(如姓名、家庭背景、特殊易识别的成长或者创伤经历、体貌特征等),须考虑保护当事人的隐私。若一旦心理师不遵守职业伦理,随意地将来访者的信息对外公布,将对来访者、对行业都产生不可设想的影响。
保密之于来访者
每个来访者都在带着痛苦生活,总是希望内心深处的伤痛被看到、被理解。生活中,朋友有时候能够理解这份内心的伤痛,用话语传递出关心。然而更多时候,在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中,人其实没那么自由自在。话语并不能自由地流动,不能够随意对某人说,因为说出来的话不合时宜会伤害感情。考虑到这份情,朋友间也存在着“话在心中口难开”。
日常生活中,A对B说一个秘密,并告诉B千万不要和别人说。A与B的这个互动,A面临和考虑着以下的压力及挑战:1.B是否会为之保密;2.B可能会站在某个立场上进行一番点评;3.B虽不点评但是否会持着“吃瓜群众”的心态。还有如下情形,A对B说,“我说句你听了可能不高兴的话”,B说“既然你说我听了可能不高兴,那就别说了”。然后话语就憋在了A的肚子里。
朋友间友情的崩塌往往就是这样产生的。是A对B的信任促成了秘密的传递,而信任又容易遭遇到彼此情感的考验,B作为一个人,替另一个人保守秘密得付出很多的努力。要承担起另一个人情感及信任的努力,B的内心自然可能复杂。
从这个角度来看,当碰到状况时,向心理师讲述秘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首先心理师会为之保密,其次心理师也会从客观中立的角度,不偏不倚地分析这些秘密中的内容,在安全、共情、理解、支持的原则下去探索秘密背后的故事,这会为来访者带来内心的成长。而何时向心理师讲述秘密,这是来访者的选择,也取决于其与心理师的信任关系。何时从秘密中读懂那些隐藏的含义,也是与心理师共同的探索。这势必会创造一条成长之路。
保密之于咨询或治疗关系
每个秘密都藏着动人的故事,由下面两个例子谈及来访者与心理师互动中的秘密,并简要分析。
● 欲望冲动看似是一个魔鬼,实则充满生命力
“老师,我给你说一个一直藏在内心的秘密,很小的时候我就想变成女孩子,一直到现今都没有变过。我很难受,我爸妈对我很好,我其实压根不是双相障碍的问题,我这个事情没给医生讲,压根不能让他们知道……”讲到此处,来访者落泪了,长久地啜泣,无止境的悲伤难过弥漫着咨询室。
这也是在建立信任关系后,来访者第一次讲到其真实的困难。“我是谁”“我想成为谁”“我应该是谁”,这些生而为人的议题在很早的时候就展现在来访者的身上。愧疚、孝顺、难受等复杂的情感,来访者独自承担着,时而遐想“父母会如何面对自己这般的状况,他们会怎么看、怎么想”,此番念头在大脑中盘旋。
这是一个秘密,是独属于来访者的心声,心理师尊重这种声音。
随着心理咨询的深入,关于父母的叙事、关于成长过程中的记忆逐渐丰富了,生活中也有更多的内容值得探索,这归功于这个秘密。以秘密揭露出来的“性”别,原来背后夹杂着复杂的情感。
心理师思考到,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总是被期望着如何成长,好像按照期望去成长就能够规避那些苦难。然则,生而为人,每个人又那么独特且有生命力,那些遵循自己内心声音的人,总是时代发展的先锋。

● 家庭的秘密,家族的伤痛
“上次和亲戚聊天,亲戚偶然告诉我,在我出生前一年,我妈妈难产过一个婴儿,当时是在家里接生的,出现了意外。后面我妈身体恢复了很久才好。”这也是心理咨询中一个片段。此前,来访者从未留意到这些家庭的秘密,没有关注自己出生之前家庭的信息。
自打来访者记事以来便感到家庭的特殊:母亲过于焦虑,回避一切死亡的话题,并要求家人都不要选择诸如“4”之类的字眼,买房子不要选择4楼,过年时不允许去看打打杀杀死亡的影视作品。而这一切,回想起来,来访者父母从未向其讲述家庭过往的故事,好像那些是不可触碰的秘密,而来访者却尤为好奇和关注,“我的家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是怎么回事?”
随着探索的深入,来访者串联起了家族的故事,在其母亲早年成长经历中,遭遇过其父亲(外祖父)工作中突然去世的状况,丧偶的外祖母独立承担养育的责任。而外祖母在体验着丧偶之痛后长期未能走出悲伤,这让年幼的母亲也陷入了恐惧害怕的体验中,渐渐地,母亲唯有避免面对那些失去的事情才能稳定内心。而当母亲在生养自己孩子的时候尤为紧张,在遭遇难产失去婴儿后,再次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中。
来访者如此解读这般故事,也渐渐能够理解家中那份秘密。这秘密衍生成恐惧在家里蔓延。父母对孩子讲述其出生前的故事,譬如讲述父母相知相恋,讲祖辈的故事,在讲述中传递着家族情感。然而,对于受伤的父母,却无力去分享传递那些痛苦过往的记忆。
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祖辈时常会将久远的往事讲给晚辈,借以传承家族精神。婚丧嫁娶凡此种种都遵循各种“礼”的仪式,来满足精神层面的沟通。在祭祖时,缅怀先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被视为“不忘本”的家族文化传承。而很多时候,家庭都有一些秘密,这些引起了心理学家的重视。曾有一位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整理了家庭秘密的内容,按照秘密的内容分为:禁忌话题、违规话题和常规秘密。僵化地保守秘密可能会从不同层面给家庭带来消极影响;家庭秘密的长期存在影响家庭关系和家庭互动。一些临床工作策略能够辅助探索和处理治疗过程中遇到的秘密:家庭谱图技术帮助理解跨代继承的家庭秘密;多家庭小组治疗可有效促成家庭秘密公开及分析造成的影响;叙事治疗技术用以处理早年身世秘密造成的个人认同问题。
我们时而隐藏着一些秘密,有意或无意,以为不碰触就不会受到影响。建议我们将秘密说给心理师听,一起去探索这些秘密的含义。我们充满好奇,学会了在历史中寻找线索或痕迹,来让一些事情明朗。当下,我们身处一个不那么清晰的年代,经常雾里看花水中看月,模模糊糊,有些就变成秘密,留待我们对事情原委好奇。探索属于自己及家庭的秘密,让我们去直面生命历程中的那些遗憾、恐惧和悲伤,之后,我们可以更好地生活,这便是秘密在经过一番心理咨询或治疗工作后焕发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