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不到的,难道才是最好的?

作者: 方丽婷

得不到的,难道才是最好的?0

张爱玲在她的经典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中,以红白玫瑰比喻男主人公佟振保生命中的两个女人:一个是热烈却难以被社会接受的情妇,象征红玫瑰;一个是纯洁却缺乏激情的妻子,象征白玫瑰。红白玫瑰身上两种截然不同的特质无法融合在一起,因此,佟振保不得不在激情与稳定之间做出选择,不能二者兼得。

张爱玲说,无论选择红玫瑰还是白玫瑰,未得到的那一个总是令人念念不忘,充满持久的吸引力,而得到的那个则会在日常琐碎中逐渐褪色,变得平淡无奇。

其实,这种“选择困境”不仅存在于爱情之中,也在我们的生活里不断上演:选择工作还是读书?选择单身还是结婚?选择在家带娃还是出去工作?

无论选择哪一条路,我们总会对未选择的那一条心生向往—— 选择了工作,又觉得读书更好;选择了婚姻,又怀念单身的自由;选择了家庭,又遗憾牺牲了事业;选择了事业,又愧疚未能陪伴在孩子左右。正如红玫瑰与白玫瑰的抉择,我们总是在得到与未得到之间徘徊,难以释怀。

为什么我们总认为,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

英国美学家、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的“心理距离说”指出,审美活动需要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以“海上升起大雾”这一情景为例,身处浓雾中的船员和乘客们,满心忧虑的是后续行程能否顺遂,无暇欣赏海雾的美;而岸边远眺的人们,则会感叹海雾的奇异壮观。

这一现象揭示了一个普遍规律:当我们长期拥有某样事物时,便会产生心理适应现象,让我们忽视其优点;而对未得到的事物,因心理距离的存在,我们更容易发现其闪光点。这种“距离产生美”的感受,相信每个人都曾体会过。

此外,心理学中的“蔡格尼克效应”为这种现象提供了另一种解释:人们很容易忘记那些已经完成的、圆满落幕的事情,而对于那些中途结束的、没有完成的事情记忆深刻—— 因为未完成的事情会持续占据大脑资源,形成一种心理上的“未闭合感”,从而让人对其记忆更深、渴望更强。

正如《诗经》所言:“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君子因未能追求到心仪的女子,内心的渴望与执念被无限放大,以至于日日夜夜都在思念她,这份未完成的追求在心底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由此可见,未得到的事物因其不确定性和可能性,往往带有一种令人着迷的神秘感。这种神秘感会使人不断幻想得到它的美好场景,沉浸在不切实际的憧憬中。也正因如此,人们会对“未得到之物”产生强烈的向往与执念,不自觉地将注意力聚焦于它的优点,并在内心无限放大,令它越来越闪闪发光。不仅如此,人们还会不由自主地幻想自己得到此物后的闪耀人生,仿佛一切美好都触手可及。

改变内心,才能放下执念

● 停止对“得不到”之物的完美想象

“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这或许是人性中根深蒂固的错觉。从上述提及的心理学理论可知,人们往往对求而不得的事物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与幻想,误以为它们才是最好的。但实际上,那些遥不可及的东西,可能只是因为我们对其缺乏深入了解,或自身能力有限,无法真正触及而已。

就如爱情一样,当我们对某人产生强烈的爱慕之情时,往往会将其理想化,视其为完美无缺的存在。然而,当我们真正走进一段感情时,就会发现对方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样子,对方也有缺点,这种落差就会导致失望和怨恨的产生。

因此,我们不能沉浸在对未得到事物的幻想中。而停止幻想的方法,就是用实际行动去充实自己现有的生活:办一张健身卡,练就健康的体魄;阅读一本书,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报一个声乐班,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总之,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在当下,打破对未得到之物的完美幻想,勇敢直面真实的生活—— 即便它并不是十全十美的。

● 学会和“已失去”之物告别

从出生到死亡,人的一生注定要经历无数次主动或被动的失去:友谊的流逝、恋情的终结、职业的转变……每一次失去都伴随着担忧与不安。既然失去是人生无法逃避的课题,我们该如何坦然面对?

一方面,要接受失去的现实,并且接纳自己的悲伤。在失去的痛苦面前,我们往往习惯戴上坚强的面具,试图压抑内心的情绪,但压抑只会加剧我们的痛苦。只有真正地去体会和感受悲伤,让情绪自然流淌,我们才能慢慢走出阴霾。

另一方面,要去努力寻找失去背后的新意义。虽然失去总伴随着哀伤,但它们也隐含着积极的意义,每一次与旧事物的告别,都是为新的生活打开了一扇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遇到新的机遇,结识新的朋友,甚至是发现新的自己。告别不仅意味着结束,更意味着新的开始。

失去,是人生既定的一部分,我们无力阻止时间的流逝,也无法让逝去的一切重回身边,但我们可以在每一次的告别时,认真地挥手说再见,仔细感悟,寻找新的意义,并抓住成长的机会。

得不到的,难道才是最好的?1

● 学会珍惜当下,感恩生命中的一切

英国作家、诗人王尔德曾说:“人生有两个悲剧,一是求而不得,二是得偿所愿。”人性总是复杂而矛盾,我们总以为未得到的东西才是最好的,却忽略了最好的其实早已在身边。

生命中有许多东西,我们常常因为已经得到和拥有,就忽视了它们的价值与意义。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做出改变,要珍惜现有的一切,学会欣赏和感恩我们已拥有的人、事、物—— 清晨爱人准备的温热早餐,书桌上同事留下的鼓励便签,手机里保存的家庭旅行合影,这些日常点滴都能为我们带来幸福与满足,是生命馈赠的宝贵财富。只有懂得珍惜这些细微之处,我们才能真正体会生活的美好与动人。

拥有并非一种既定的状态,而是一种心态。正如那句话所说:“生活不在别处,脚下即是远方。”珍惜当下,珍惜拥有,便是最好的人生态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