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人心凉薄,还是时代在“加餐”
作者: 陈玲 蔡雅雯“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农村的宴席是乡村生活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婚丧嫁娶、满月祝寿、乔迁之喜,皆以一场热热闹闹的宴席为纽带,串起邻里乡情。四方乡邻齐聚一堂,厨房里烟火升腾,案板上刀起刀落,大锅里菜香四溢,人们推杯换盏、笑语晏晏,宴席上满是生活的温度与浓浓的人情味儿。
时过境迁,近年来“吃冷席”现象日益凸显。如今踏入许多农村的宴席之所,却常常只见寥寥几个人,佳肴渐冷,再难寻往昔那番热闹熙攘之景。“吃冷席”现象宛如一股风,悄然吹皱了乡村传统人情往来的那池春水,也引得人们不禁深思,在时代变迁的浪潮之下,如今的宴席文化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起伏与转折?是人心的凉薄,还是时代在“加餐”?
什么是“吃冷席”
“吃冷席”从字面上理解,并不是吃放凉了的酒席菜肴。它主要是指在婚丧嫁娶、满月、寿宴等传统酒席场合,出现宾客只交礼金,或者在酒席开始不久就离席,导致酒席现场比较冷清的情况,这就是典型的“吃冷席”。
现如今,在一场农村婚礼酒席上,本应热热闹闹,大家围坐在一起享受美食、分享喜悦,但很多人只是来随个礼,露个脸打个照面就走,剩下没多少人真正坐在席间用餐,使得整个宴席失去了以往的热闹氛围。例如,在河南某村,李大爷为孙子办满月酒,精心准备了20桌酒席,但实际到场的宾客却不足一半,大部分人只是送上礼金后就匆匆离开,留下一桌桌冷清的饭菜;无独有偶,在河南周口农村,张大姐儿子结婚,发出去200多份请帖,最后真正坐下来吃席的还不到一半。
据统计,农村“吃冷席”现象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24年有超过60%的农村宴席出现了这一情况,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吃冷席现象甚至达到80%。根据《2021年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中国城市餐饮每年浪费约340亿斤食物,其中大型宴席(婚宴、商务宴请等)浪费率高达38%,显著高于日常餐饮(11.7%)。2020年对河南某县一场婚宴报道,30%宾客没有按时到场,导致半数菜品浪费,每桌成本超过2000元。中国消费者协会调查显示,部分婚宴的剩菜率可达40%以上,部分菜品甚至无人动筷,这种现象近年来在农村和城市都较为常见,与传统的热闹吃席场景形成鲜明对比。
宴席遇冷,是人心凉薄了吗?
这一现象引发了诸多猜测,有人不禁感叹,难道真的是人心变得凉薄了吗?其实不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传统的生活方式已经被逐渐改写。经济水平的提升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独立,曾经依靠宴席来“打牙祭”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据统计,过去十年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越来越多的家庭将生活重心放在了自身的发展与提升上,对于宴席的依赖和期待也随之减少,更倾向于时代的“加餐”。
在经济上,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7万元,这一数据反映了农村居民经济状况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不再为了一顿饭菜而热衷于参加酒席。同时,农村年轻一点的大多在外工作,要是专门请假几天回来吃席,往往来回的费用就够随礼了,一合计还是礼到人不到更划算。
在娱乐社交上,现代社会丰富多彩的娱乐方式和社交平台的兴起,拓宽了人们的社交视野。相比之下,传统农村宴席的吸引力逐渐式微,曾经是乡村社交联络感情的宴席,如今在新兴社交模式的冲击下,略显黯淡。农村居民,尤其是年轻一代,更倾向于通过网络与外界交流并丰富自己的娱乐活动,虚拟世界中的社交活动占据了他们大量的闲暇时间。
在社会关系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大量农村人口外出务工或定居城市,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农村的常住人口结构发生显著改变。许多在城市打拼的年轻人,假期稀少且路途遥远,难以在工作日请假回乡参加宴席。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乡村人口的外流趋势明显,这直接导致了农村宴席上碰不到几个熟悉的面孔,曾经亲密无间的邻里关系,也因距离和时间的拉扯而变得疏远。此外,传统的人际关系正在发生变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流失,导致邻里关系逐渐疏远。
在文化观念上,传统礼俗观念逐渐淡化,80后、90后逐渐成为农村的主力人口,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相对较弱,更倾向于追求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城乡文化差异的扩大,以及新兴娱乐方式的冲击,使得传统酒席失去了吸引力,年轻一代更倾向于在网上社交,而不是参加实体聚会。
在个人因素上,健康意识的提升也促使人们减少参加酒席的频次,过度饮酒、大鱼大肉的饮食方式与现代健康理念相悖,使得不少人选择婉拒酒席邀请。另外,如今的年轻人更加注重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他们更倾向于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我提升和有意义的事情上,相比于传统的社交方式,他们更愿意通过线上与人交流和互动,认为参加一些无意义的宴席只会浪费时间和精力。

“吃冷席”对社会的消极影响
农村宴席遇冷这一现象,正逐渐成为乡村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其所产生的影响是多层面的,不仅涉及人际关系,也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
从人际关系角度看,吃冷席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乡村传统的紧密人际关系网络。以往农村宴席是邻里乡亲交流情感、增进关系的重要场合,大家在热闹的氛围中分享喜悦、共担悲伤,巩固着乡情纽带。如今宴席遇冷,交流互动减少,使得原本浓厚的乡情逐渐淡薄,可能会让一些基于情感联系的互助行为也随之减少,影响乡村社会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比如过去一家有事全村帮忙的情景可能会因为交流的减少而变得不再那么理所当然。
在经济层面,这对农村宴席相关产业带来冲击。农村宴席往往能带动厨师团队、食材供应商、桌椅租赁等周边经济活动,遇冷会使这些从业者的收入减少,进而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一些专业的农村宴席厨师可能会面临订单减少、收入不稳定的情况,甚至会导致部分人员放弃这一职业,影响农村特色产业的传承与发展。从侧面反映出农村经济结构在时代浪潮下的不稳定与转型困境。
从文化视角而言,农村宴席承载着丰富的地方文化内涵,如独特的菜品烹饪技艺、传统的宴席礼仪等。吃冷席使得这些文化元素的传承空间被压缩。年轻一代对本土宴席文化的认知和参与不足,可能导致传统民俗文化逐渐被遗忘,造成乡村文化记忆的断层,让农村失去部分独特的文化魅力与精神标识,这是乡村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普遍挑战。
让宴席重拾温暖
在过去,红白喜事等酒席曾是热闹非凡、充满人情味儿的场合,农村的酒席之上满是暖人心扉的情谊与热闹。在质朴的乡村,一家有喜,百家来贺,众人围坐,笑语欢歌,情谊在杯盏交错间升温,亲情友情邻里情于一堂之中交融,是乡村人情社会最生动鲜活的写照。但是现在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饮食选择更加丰富多样,不再将宴席视为改善伙食、大快朵颐的难得机会。同时,冷席现象促使人们反思传统宴席形式,推动其向更符合现代生活节奏和观念的方向改进,从而使农村宴席文化在传承中得以创新发展,以新的面貌适应时代需求,增强其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首先,改善场地布置,融入现代元素:场地可以选择温暖和谐的色调进行布置,可以使用气球、鲜花等元素来装饰,增加场地的活力和温馨,伴以柔和的灯光和明快的色彩,以营造温馨的氛围。
其次,设计互动环节,增进情感联系:宴席现场可以设计一些互动环节,如小游戏、家谱墙、家谱树、粘贴家族照片、拍照打卡家族祠堂、向长辈敬酒、儿童献艺等,增强宾客之间的交流,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快乐和温馨。
最后,注重美食与摆盘,刺激宾客味蕾:美味的食物是宴席的核心。改善宴席食品的种类、增加食物的丰富多样性,引入绿色环保的理念,使用秸秆餐具,合理设计食物的摆盘和美感,不仅可以提升食欲,还能在视觉上增加宾客的满意度;同时,还可以鼓励村民自制传统器具(如竹编食盒)和手工食品(如米酒),可以强化宾客的归属感,增加浓浓的乡情味。
时代的齿轮向前转动,农村宴席遇冷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不能单纯地归咎于人心凉薄。生活水平的提升、生活节奏的加快、人口的流动以及观念的转变等,都在这场变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农村宴席文化,人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理性看待这一现象,既尊重传统,又顺应时代发展。
让宴席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不再成为负担和形式,而是真正成为人们联络感情、传承文化、共享欢乐的纽带。如此,农村宴席才能在时代的“加餐”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新位置,重拾那份温暖与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