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教子讲方法
作者: 吴元贞近年来,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高发,也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2023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共同守护美好未来”,足以体现社会对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视。
如何理解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主张用积极的眼光去面对和解释人的潜能、动机和存在的问题,强调要通过积极的手段对存在的问题作出回应,以获得积极的意义。
如何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促进儿童心理健康?
我们将通过一个案例,来阐述如何在积极心理学背景下促进儿童心理健康。
一个“情绪生病”了的小女生
小A是一位小学五年级的女生,因患“慢性胃炎”,2个月以来进食后胃胀、不能正常吃饭,体重明显下降,感觉心情烦闷,经常莫名想哭,进而无法正常上学。经过了多次的求医经历,经内科医生建议,由母亲陪伴来到精神心理门诊求助。在与小A及母亲多番深入的沟通、了解及互动后,我们进行了以下的分析及治疗。
为什么她会生病呢?
小A在成长过程中具有一些心理行为方面的特征,这可能与她如今的症状表现有关。小A自幼是一个心思敏感、追求完美的孩子,特别擅长察言观色,能非常敏锐地捕捉到家人丝毫的情绪变化。升入小学后,她对学习成绩非常在意,每天非常认真地完成作业,对于写得不满意的字会反复擦了重新写。
由于她身高体重的发育均落后于同龄人,父母对她的身体状况关心备至,让她减少户外活动以避免受到风寒,因担心胃寒让她少吃水果,因担心生病要求她勤洗手。然而自从新冠疫情以来,小A因害怕被病毒感染,每天必须洗手很多次,每次洗手时间长达几分钟,且必须严格按照“七步洗手法”中每一步的要求,即便是疫情过后也仍然这样要求自己。同时小A渐渐地拒绝吃水果,即便是自己特别馋、特别想吃,也因为害怕生病一口不吃。
不想“当姐姐”的姐姐
在家庭中,6年前,父母生了二胎,妹妹虎头虎脑、能吃能喝、身体健壮,非常让父母放心。如今6岁的妹妹,已经从身高、体重上和小A差不了太多了,小A经常为此伤心,悄悄跟母亲说“如果妹妹以后长得超过了我,就让她来做姐姐吧”。妹妹上学后得了好成绩被父母表扬,小A也会表示“如果妹妹以后的学习成绩比我好了,她就可以彻底取代我了吧”。在学校里,小A不主动去找同学玩,课间喜欢自己学习,如果有同学因为成绩进步而得到老师的表扬,小A会一整天不开心,抱怨身体不舒服,总是反思自己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够好,是不是之前把事情想得过于乐观了。
如何帮助她走出现状?
小A住院之后,仍不敢进食,担心进食后胃胀、胃痛,为此难受、哭泣,每到吃饭时间身体紧张、烦躁不安,体重进一步下降,睡眠欠佳,入睡晚,我们进行了相关的躯体检查及排查,化验及检查结果均未见明显有临床意义的异常,同时请专家查房协助诊疗,诊断为“童年情绪障碍”,与监护人商议后,予以盐酸舍曲林片25mg每日治疗,并告知可能出现的不适及预期治疗效果,鉴于小A的家庭成长环境及性格特点,建议予以个体及家庭心理治疗同时进行干预,家长表示积极配合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医疗团队在分析后,判断小A对于同胞竞争的内容表现出过分的关注,同时对于自我的评价不够稳定,往往随父母对自己和妹妹的态度而转变。这一点在非独生子女的成长中其实并不罕见,儿童面对来自竞争的压力时,可能对自己的价值产生疑问,表现出过于关注别人的反应、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和信心面对生活感到怀疑。针对这样的情况,积极心理学中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可以作出较好的诠释,也为我们的心理干预提供了思路。
在与小A的交谈中,医疗团队最大程度地涵容来自她的种种焦虑,例如在小A最关注的躯体感受上,我们不厌其烦地倾听来自小A的抱怨,并尝试尽力地引导小A去体验放松、自然的躯体状态,帮助小A获得对于身体的掌控感。而在小A一次次强调自己不可能学得会新知识时,我们鼓励她暂时将目光转向更吸引人的手工活动上,带领她走进一个发挥创造性和想象力的活动,并在她创作出精美的作品后,强调这一过程带给她的愉快体验,发掘她的自我效能感。
小A在病房中孵化了几只乌龟蛋,在医生的关注与提醒下,这一全新体验也使得她头一次意识到自己与小生命之间的联结,修正了她既往的负性体验。渐渐地,我们发现小A不再见到大夫就立马要“逃跑”,而是开心自豪地向医生介绍起自己新养的宠物和制作的手工,而她也成为了病房里的小开心果。
发现她背后的家庭影响
小A的成长让我们感到欣喜,但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在小A的症状背后,其实还隐隐浮现着来自家庭关注层面的影响。
小A的家庭支持情况欠佳。小A出生后体质弱,母亲全职在家带孩子,每天特别担心孩子的身体状况,对孩子的饮食、活动限制比较多,孩子稍微有点身体不适全家都会非常紧张,经常夜里出现在医院的急诊室。
二胎出生后,母亲在孩子养育中的焦虑更加明显,担心一个孩子生病了,另外一个孩子也得生病,常因为自己没有照顾好孩子而自责。父亲平时工作忙,陪伴孩子时间少,而在家的时候,对小A和妹妹的成绩比较关注,也经常因为孩子的养育、生病的问题和母亲发生争执,觉得母亲太过于娇惯小A,而且经常拿小A的身高、体重和妹妹做比较。


如何将积极心理学应用在育儿教子中?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孩子会受到来自家长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包括家长对情绪变化的感知、生活中对事物的认识和对困难问题处理方式等,都会有着最直接、最真切、最深刻的体会。在这一时期中,如果家长重视培养儿童积极乐观的态度,会更有利于儿童在未来生活中用积极的手段对存在的问题作出回应,更自信、更有自我效能感。反之,儿童会缺乏自信心,产生内疚感,进而家长感受到的会是自身能力的缺失,使得儿童的情绪失去了稳定的依托,也很难相信自己可以独立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我们在工作中,鼓励小A的母亲在与孩子相处过程中转变与孩子相处的态度,先稳定自己的情绪,使得孩子的焦虑情绪有了稳定的依托,鼓励孩子独立发现和解决问题,并予以及时回应及肯定,提高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和孩子共同进步。
随着治疗的进展,小A和母亲都逐渐发生了改变。小A刚刚入院时,她的母亲每每在走廊里焦急地徘徊,等待医生到来时,一股脑将孩子的所有不良体验倾倒出来。我们安抚小A母亲焦虑情绪的同时,帮助她意识到孩子问题形成的原因,从而增强她面对孩子症状的底气与认识。当她不知所措时,医疗团队都会耐心地劝导她协助医生完成对小A的引导,对于小A的转变保持耐心和信心。而随着小A身上的改变真的发生后,小A母亲也终于明白,原来自己有帮助孩子走向康复的能力。
在之后与孩子的教育中,小A母亲积极努力稳定自己的情绪,经过积极心理学视角的针对性综合治疗,小A和她的母亲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小A逐渐能正确面对家庭、学校及自己的问题,调整心态,情绪逐渐改善,身体不适明显好转,进食也有极大的进步,体重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而她的母亲也终于重拾照顾好两个孩子的信心。
通过总结这个案例,我们学习了在家庭教育中,通过积极心理学中的相关理论的运用,降低负面情绪的效果,使儿童青少年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都能保持一种轻松、平静的心态,积极面对学习及生活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