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政策梳理与概念解析
作者: 闫洪丰 李康震 王倩近些年,各地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中立足实际、需求导向,不断探索建设兼具时代特征、地域特点及文化特色的中国式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随着全国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在我国呈现出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展望未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者要坚持在党委政府领导下,持续推进体系建设迈向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心”力量。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创新推进、丰富发展社会治理现代化新模式。随着认识和实践深入,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格局和定位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到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中央政法委双牵头、相关部门协同下,我国不断健全党政领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专家支持、媒体宣传、全民受益的工作机制,主动面向个体、群体、社会提供全维度、全链条、多样化的心理服务,搭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全方位、全周期、多元化的社会支持系统,积极融入百姓生产生活和基层社会治理方方面面。
2022年4月,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健康中国行动2022年工作要点》,提出要“做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总结和推广,探索推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工作”。可见,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焕发强大生机,正朝着更加全面、更高质量、更富活力的方向发展。
十八大以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梳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中首次提出“心理干预”的社会治理方法。
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篇章中提出“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概念被首次提及。
2016年,原中央综治办印发《关于建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联系点的通知》,这标志着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开始进入探索阶段。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中正式提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2018年,中央政法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10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提出“到2021年底,试点地区逐步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社会治理体系、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平安中国、健康中国建设”。
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有四处提及“心理”:
一是在“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下提出“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二是在“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下提到“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
三是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下提出“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
四是在“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下提出“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
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第四十四章“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到“完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体系”,第五十章“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基本权益”提到“加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第五十一章“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提到“推动心理援助等便民服务场景有机集成和精准对接”,第五十五章“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提到“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
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中“75问”论述:“近年来,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已经纳入全面深化改革和社会综合治理范畴,设立了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探索覆盖全人群的社会心理服务模式和工作机制。”《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一文提出,要“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严防发生个人极端暴力案事件”。如前所述,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面向全人群及其融入社会治理的方向路径。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概念解析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关系广大民众的健康幸福,亦关乎社会和谐、国家稳定和民族未来。准确把握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价值内涵,明晰其发展定位、找准结合方向,可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提供重要指引。
●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语境:加强与创新社会治理
回顾党中央关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最初就是在“加强与创新社会治理”的整体布局下提出的,后来进一步面向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助力平安中国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提出恰逢党的执政理念和政策思路从“社会管理”转向“社会治理”,这种转变反映了党对社会运行规律和治理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正是党中央加强柔性社会治理的重要体现。
一方面,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更关照内化于人民心中的柔性力量的“内在秩序”,进而促进和完善个体群体行为模式和社会整体运行模式,实现个体、群体遵循社会规则合理且有序地进行行为表达,从而增强社会治理各项工作的有效性、落地性及人民群众的参与度。
另一方面,社会治理的全过程都伴随着人民群众的心理行为活动,若能理解把握民众心理行为活动的变化规律,精准分析工作对象的心理特点和人格特征,敏锐捕捉解决问题和化解矛盾的时机,及时而适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与危机干预,从根源上挖掘并消除产生民众心理及社会问题的病灶,再通过联动相关部门、调配社会资源来系统矫正解决,将有助于提高化解矛盾纠纷及其他社会治理难题的质效。
因此,如上所述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有利于基层社会治理难题的解决,为广大一线的各类社会治理工作者专业赋能,有效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
●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内涵外延:全方位、全周期、多元化
根据学理与实践逻辑分析,我国目前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这一概念可定义为:基于中国国情和文化,在政策规范引领下,运用心理学、社会工作等学科的专业理论与方法,积极主动预防和解决个体、群体与社会层面的各类心理问题,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和民众幸福感,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全方位、全周期、多元化社会支持系统。
具体来说,“社会”是指服务对象为全社会、全人群、各领域;“心理”是指服务手段,以心理为主兼容社会工作、社会治理多专业知识技能;“服务”是指根本宗旨,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体系”是指顶层设计,指搭建全方位、全周期、多元化的社会支持系统;“建设”指实践目标,即提升人民健康水平和社会治理能力,推进健康中国、平安中国和幸福中国建设。
总而言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基于我国国情和实践逐步提出和形成的,由党政机关主导推进,极具中国特色,呈现出主动性、广覆盖、多层次等特点,是我国公共服务体系与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本质属性:以心理工作为链接的社会支持系统
随着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我国的心理建设从侧重建立个体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转变为建设在其基础上为个体、群体及社会提供多元化心理服务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可以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基础和重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延伸和发展。
究其根本,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由党政机关主导推进,多部门、专业机构运用心理学的专业理论与技术方法、社会工作的利他助人与主动服务模式以及社会治理的系统观念与科学思维理念,开展主动性、广覆盖、多层次社会支持的工作体系。
具体而言,在城乡社区、教育系统、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医疗卫生机构等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实现各类空间的有效覆盖;对心理健康、心理亚健康、存在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患有严重精神障碍等不同人群的不同心理特点和需求配套不同的服务措施,实现不同心理健康状况群体的有效覆盖;针对职业人群、社会弱势群体、特殊群体、心理危机人群、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设计制订个性化服务方案,实现特殊重点人群的有效覆盖。
健全社会心理服务链,充分善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预防解决个人心理问题,针对群体心理变化情况及时协同家庭、学校、社区等进行干预和引导,积极疏导群体负面情绪、防范化解群体矛盾冲突、打造群际和谐氛围,针对社会问题协同相关部门系统解决,实现全方位服务层次的有效覆盖;注重在实体层面给予充分的硬件软件支持的同时,搭建心理援助服务平台、心理健康科普宣传线上线下网络,打造沉浸式积极心态培育空间,实现多元化服务模式的有效覆盖。
●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心”文化,蕴藏了深邃无穷的“心”智慧。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根基和土壤,为体系建设注入了“心”力量。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营养,做到“知行合一”,方有如此,体系建设才可以有效解决中国社会问题、回应新时代发展需要,成为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性“心”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