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重心不应只向“智育”倾斜
作者: 宋河星 凌辉心理学家认为,“学业倦怠”是学生不能顺利应对学业压力而产生的一种应激反应,其本质是学生能力无法达到学习要求时产生的情感、认知和行为上的衰竭状态。与“学业倦怠”不同的是,越来越多的孩子呈现出来的倦怠状态是一种“众志成城”提升考试成绩带来的副作用,孩子们眼中的光芒变弱了,生命活力流失了。身处倦怠漩涡的孩子学习效率不高,即使在玩耍时也无法完全放松。父母常常一看到孩子玩耍就急于安排他们学习,完成作业后更要预习新知识,抓紧一切机会“弯道超车”为高考做准备。这种不断的催促和要求,逐渐在亲子之间产生矛盾,有时甚至引发激烈的冲突。
当前教育体系的偏重与压力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提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但现实中,教育体制的转变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经济高速发展的需求在教育的天平中不断加码,教育的重心逐渐向“智育”倾斜。暑假期间,我们带着一队孩子去乡下看英仙座流星雨,即便对一些当地的孩子而言漫天星光司空见惯,他们依旧能够兴致勃勃地观看一两个小时,辨别星座的名称、寻找星座的位置。然而一个小插曲让我印象深刻:一位老师得知自己班上的学生参与了观星活动,便以暑假作业的形式布置了一篇500字观后感,那名孩子瞬间从热情饱满变得满脸抵触,不愿再跟随。外在压力的过度施加,在不经意间扼杀了孩子们探索世界、享受生活的纯真热情。在教育失重的大潮中,连孩子们仰望星空、激发好奇心的美好时光,也难以逃脱被“作业化”“任务化”的命运。

家庭教育的误区和挑战
从家庭教育的层面来看,家庭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这可能导致正处于成长期的孩子们在身心健康方面的教育需求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投入。以小升初和初升高的暑期安排为例,据我观察,乡镇的父母往往对孩子没有过多安排,他们觉得孩子毕业了理应放松身心,充分玩耍。湖南的夏天很热,这些孩子白天聚在一起玩游戏,等到了晚上凉快些便开始打球运动。条件有限的地方没有正规的篮球场,但孩子们用两个凳子架上轮胎,就是一场酣畅淋漓的篮球赛。可是到了县里、城市里,父母时刻关注孩子的学习竞争力,时刻未雨绸缪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准备,于是孩子连睡懒觉的时间都成了奢侈。谈到这个问题,父母都声称自己是出于爱孩子、为孩子负责,但问题在于,这样的爱是否真的滋养了孩子?很多时候,父母的爱更像是从自己的需要和期待出发,用他们自认为好的方式去爱孩子。大多父母要求孩子“听话”;那些不属于中考或高考的考试科目,例如美术或音乐,往往受到父母的限制,认为这是“不务正业”。孩子的热爱、需要、期待,如果都被掐掉,他的生命活力从何而来?一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内心实则经历着被外在标准裹挟的困境,缺乏真正的自主性和活力。家庭是孩子的避风港,如果家长不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再标准的“好孩子”,内心的“红狮”总会在将来的某一天爆发。北京大学副教授徐凯文曾做过有关“空心病”的调研,研究发现在顶尖学府中有近三成的大一新生情绪低落、学习兴趣减退,深层的自我价值感缺失。对他们而言,获取好成绩就是唯一的价值。这样的孩子即使取得了高分,但凡没有名列前茅,仍然觉得这是失败。当“不断赢过他人”成为孩子的唯一信念,成百上千倍的挫折便会蜂拥而至。此外那些在学业上有困难、考分低的孩子同样容易造成低自尊,在一次次考试失败的情况下形成习得性无助。他们不敢轻易和他人建立连接,无法释放饱满的生命活力。这些孩子的处境都值得教育者关注。
同伴互动的缺失和影响
造成光芒黯淡的原因,还有同伴的消失。曾经,同学不仅是共同学习的伙伴,还是彼此生命中真实的互动者。而现在由于学业压力增大和时间分配紧张,孩子们之间的真实互动日益稀缺。尤其是进入初中阶段,早上六点半必须起床,七点多要到校开始早自习,接着是一连串的课程学习,午休也在老师的严格监督下进行,更有甚者鼓励利用课间“碎片化”时间做题。在这种为智育层层加码的教育制度下,孩子哪还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同伴互动,通过健康的同伴关系体验成长?
教育的答案在于唤醒生命力
世界是多样化的,生命也如此。如果我们不能维持教育天平的平衡,本身就是对生命活力的抹杀。 当“追求正确答案考高分”成为了教育的主流;当教育的核心在于服务考分;当鼓励学生不断以标准答案刷题提升分数,这样的教育势必会忽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及生命活力的养成。特别是在当前国家面临复杂国际形势与内部挑战的背景下,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迫切,我们更需要反思当下的教育。
如果长期处于倦怠状态中,孩子即便考取优异成绩,仍有可能面临“空心病”问题,甚至在极端情况下选择放弃自我。在这个过程中,少数学生在经历痛苦后能够觉醒,而他们的觉醒往往需要环境的支持,比如来自家庭的理解与接纳。
● 让家庭成为孩子的安全基地
好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前提。如何保持孩子的“灵气”?关键在于允许孩子以自己的样子成长,而不是按照父母想象的样子成长。家庭教育中“关系”大于教育,也就是说,家长要学会自我觉察,避免以满足自己的需要打着“为你好”为由的“自我感动式”的爱;要从尊重孩子的角度给予孩子真正能够“感受到支持和温暖”的爱,在传递同情、安抚和支持的力量中成为孩子的同盟,而不是孩子的差评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引导教育,才能真正帮助孩子健康地成长,家庭教育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 以科学教养法构建教育桥梁
自我录像示范法的核心在于通过记录和展示孩子的日常学习行为,帮助他们自我观察、自我反思,从而实现自我提升。这种方法的运用,首先要求父母以客观、公正的态度,用摄像机或手机记录孩子在学习情境下的表现。通过观看录像,孩子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审视自己的行为和反应,发现自己的亮点和潜能。父母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他们通过正向的肯定和鼓励,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优点。这种正向的看见和肯定,能够极大地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激发他们改变和进步的动力。
除了自我录像示范法,家庭节目的设立也是构建教育桥梁的重要一环。比如,将每年8月的英仙座流星雨观赏活动定为家庭日,不仅能够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还能够让孩子在自然和宇宙的奥秘中开阔视野,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此外,定期组织家庭体育活动,如一起打篮球、游泳或徒步,也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健康生活习惯,改善教育沟通的质量。
谈及教育,卢梭认为“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与其通过外界不断施压,迫使孩子在升学、求职路上内卷,不如培养孩子自身的内驱力、和孩子一起找寻“认识自然、理解人文、探索世界”中最饱满的生命力。这样的教育方式,才能真正激发孩子的潜能,帮助他们成长为具有独立思考和探索精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