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堂合作学习的心理辅导
作者: 胡玉春合作学习是当下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学习方式,在实际操作中教师普遍关注的是合作的形式与方法。而笔者发现,对学生进行基于“合作学习”的心理辅导,是现在愈加凸显的一个问题,值得我们高度重视与深入研究。
何谓“合作”与“合作学习”
合作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互相配合做某事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人类的社会属性决定着合作必然是一个社会个体人所应该具备的存在于社会的必然条件。针对学习领域而言,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
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由于合作学习在改革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业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基于本人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我认为合作学习确实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特别是在班级教学中,当人数达到一定规模,需要重组学生并进行易于把控的研究学习,合作确实能发挥很好的作用。作为美术学科的教师,我有这样的感受,而观察其他学科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经常会运用合作的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并且都有着各自的成熟经验。
行动体验层面上的“合作学习”,直指学生个性与心理掣肘
当然,在教学中我也发现有的教师对合作的认知不够清晰,依然有为了丰富教学方法或调动学生课堂气氛而将“合作”生硬地植入到课堂中的现象,这样的合作有时也会适得其反,且无法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我的个人见解:所有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的使用,一定是建立在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基础之上,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为了环节而环节。尤其是美术教学中的合作,要经过一个培养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合作的意义并掌握合作的方法。由于学生在美术方面创作的独立性,个性的释放更是难以约束,也容易在合作中产生不可预知的问题。
美术课堂不同于其他课堂。语文、数学等主课的合作,具有明确的问题目标;体育、音乐等科任学科的合作要建立在一定的规则和标准之下,而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更会关注自我个性的发挥和释放。同时,美术的学习过程及课堂作业又没有必要以死板的“一刀切”来作为恒定的标准,所以就加大了美术课堂合作的难度。
美术课的合作,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包括:合作时现场秩序失控、合作中有学生出现亢奋的情况,或者是因为没有理解合作的意义而产生分歧甚至争吵,等等。
笔者认为美术教学中学生合作的潜在困难主要涵盖如下几个方面:
● 学生个性差异的特征
个性是每个人的天性,在美术课堂的学习和创作过程中,我们主张尊重和发扬学生的个性,个性的表达是美术创作过程中最难能可贵的一个元素,是学生进行艺术表达的初心,全世界范围内无数个性彰显的艺术家和代表作也成为美术教材中最引人入胜的篇章。
美术学习和创作的过程是符合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的过程,所以个性的体现是无可厚非的。但个性过于凸显,学生自我意识强烈,往往又会成为阻碍合作的一大难题。
● 在合作中出现生成性突变
学校的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教学出现生成性突变是家常便饭,美术课堂的合作学习亦是如此。在美术课堂中常见的合作方式是小组合作,一个班5至7人较为适宜。
当出现生成性问题时,组内成员对解决问题的应激反应往往会存在差异。这种情况下,如何解决问题,且最终能达成共识,是合作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步。
● 学生面对分歧很难自我消化
既然是不同的个体,在合作中出现分歧是学生的天性,是个性使然,但这也就成为合作中最“易燃易爆”的事情,有时因分歧而产生的矛盾,会成为合作失控的重要导火索。由于学生年龄及逻辑思维能力较为薄弱,所以,他们的这种分歧很难自我及时消化,需要教师敏锐地观察到,并实施及时的“扑救”,否则就会出现不可收拾的境况。
● 合作方法及合作中自我角色的定位不清晰
合作过程中,特别是在小组合作的情况下,教师要监控学生的“角色意识”。也就是组长、组员之间的关系。或者是其他形式的合作角色关系。学生只有达到一种主次分明,角色职责清晰,甚至要做到各司其职、互不干扰的状态,才能顺利实施合作的全过程。

促进心理体验层面上的“合作学习”,需要恰当的心理关注与辅导
通过以上罗列的合作中普遍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合作是一种行动体验,而心理体验才是合作的首要前提条件。那么,如何从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角度,正确处理和实施指导学生美术教学中的有效合作?笔者有如下几点体会:
◆ 教师要意识到教学环节中合作的必要性,心理趋同是前提
首先,教师要意识到,合作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同时教师也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及教学的实际情况,评估是否进行必要的合作学习。没有充分必要的合作,恐怕也会成为一堂课的鸡肋部分。心理趋同是合作的前提,学生认识到合作的意义与必要性,也就会产生合作的原动力。
◆ 培养和训练学生正确的合作方法,心理素质是前提
学生能掌握正确的合作方法,是学生进行合作的重要前提。在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中,对合作能力稍弱的群体,教师一定要首先教会学生如何合作,甚至要下大力气,对学生的合作能力进行刻意的培养。只有学生掌握了合作的技能,教学中的合作环节才能更好地呈现出教师能力的前瞻性。
合作学习中,不免会产生学生认知方面的分歧和碰撞,如何面对质疑?如何在质疑中善于反思问题或者坚守信念?较高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应具备的重要条件。

◆ 让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身心愉快是前提
学生喜欢合作,合作的状态是自然的、愉悦的,但是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合作的重要性,不是为了放松状态、调节课堂气氛,而是要去真正地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甚至是困难。这时,学生的态度也会随之更加端正,将解决问题作为合作的最终目的和首要任务,就会避免学生由于教师监控盲点或学生自我状态的松散,而出现的一系列消极因素。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追求学生通过合作所实现的最终结果,更应该关注合作过程中每一位学生的情绪状态,并进行及时的疏通与辅导。
综上所述,合作及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科都存在着各自的特征。美术课堂的合作学习一定要体现艺术课堂的专业特点,同时在实施过程中把握学生与教材这两个层面的因素,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我的阐述主要是基于美术教学中的一些经验,针对其他学科“合作学习”当然还会有各自不同的情况。而单说美术教学的合作学习,我上面的阐述也不免存在片面和肤浅之处,一定还有更多的内涵,亟待我们在今后的课堂教学工作中继续挖掘、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