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药物为剑,祛抑郁之疾

作者: 周晶晶 刘亚飞

随着医药技术的发展,药物治疗已经成为临床治疗不可或缺的手段。但因很多人总觉得抑郁症有一种虚无缥缈的感觉,觉得只是自己心情不太好,状态不太对,所以对于药物治疗也会持怀疑的态度。希望通过此文可以为大家解惑,了解抑郁症药物治疗的方方面面。

是治病良药而非“洪水猛兽”

当面对医生开出的处方,看着拗口的药品名字,很多人不禁会问,这是什么?抑郁障碍药物治疗作为抑郁障碍治疗不可或缺的手段,其目标在于尽可能地及时规范治疗,控制症状,提高临床治愈率,最大限度减少病残率和自杀率,防止复燃及复发。抗抑郁药物是治疗抑郁障碍的良药,是一类主要用于治疗情绪低落、抑郁消极的药物的统称,其种类繁多,可选择性较高。通过药物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可以达到预期的治疗目标。

1我是否需要使用药物治疗?

如果是轻度的抑郁障碍患者,我们需要在医生的帮助下在两周以内评估自己是否需要服药,对于那些接受其他治疗方案、病情有明显改善的患者,可以不服药或者同时使用药物更快地达到治愈的目的;对于中重度抑郁障碍患者,我们应该尽早地接受药物治疗,避免病情恶化,使自己尽快走出困境。

2我需要吃多久的药才能好呢?

当我们被病魔缠绕,想要逃出魔爪恢复健康之身时,面对药物治疗可能理所当然希望出现“药到病除”的效果。但是凡事不会一蹴而就,由于不同种类药物代谢特点以及个体特质的差异,药物治疗需要几天到几周的时间才能起到显著的效果。当我们尝试一种药物治疗时不妨耐心等待,给药物留下一些发挥作用的时间。

通常一半以上的抑郁障碍患者会在疾病发生后2年内复发,为了控制症状,我们需要8~12周的急性期治疗,提高预后;为了防止病情复燃我们需要4~9个月的巩固期治疗;对于多次反复发作或残留症状明显者则建议至少2~3年的维持期治疗。因此我们需要服药至少一年,再根据病情的变化考虑减量或停药,直至彻底摆脱抑郁障碍。

3服药期间出现不良反应,我该怎么应对?

人们总说“是药三分毒”。我们在接受药物治疗的同时难免会担心服药时可能出现诸如恶心呕吐、腹泻便秘、头晕头痛、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口干多汗、药物依赖的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的出现除了与药物本身的作用机制有关外,与个体差异以及是否遵医嘱等同样密切相关。

只有我们遵医嘱服药,密切观察自身情况,定期检测血药浓度,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和医生沟通,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做到亡羊补牢,才能够避免或消除不良反应。

特定人群抑郁障碍的药物治疗

抑郁的发生风险与性别、年龄等也有一定关系。一些特定人群的抑郁障碍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时难免会有更多牵挂。

● 儿童青少年

儿童青少年正处于学习记忆以及身体发育的时期,在接受药物治疗时,严格根据药物适应症及禁忌症选择药物,可以在安全可控的范围内使用药物治疗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由于儿童青少年个体差异很大,药物治疗时需要因人而异,我们家属及患者可以对疾病的特点以及药物治疗方案有所了解,谨遵医嘱,谨慎行事,做到在治愈疾病的同时尽可能避免服药影响记忆力、学习能力和生长发育等问题的出现。儿童青少年因处在人格尚未定型的关键成长期,除了药物治疗以外,有力的心理支持及家庭支持也是格外重要的。

● 老年

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的退化,对药物的吸收、代谢、排泄等能力较低,部分患者对自身状况感受不够精准,或是对于药物反应过于强烈。医生在药物治疗方案制定时会考虑药物对躯体健康状况和社会功能的影响。作为患者及家属的我们,在治疗疾病时应该密切反馈患者情况,定期去监测各项指标,放心使用药物,保障身心健康。

● 女性

女性抑郁障碍的发生率约为男性的2倍。受神经内分泌以及其他因素影响,其发病较多开始于青春期持续到生育期,之后缓慢下降,到围绝经期再次呈上升趋势。

对特殊时期女性使用药物治疗时,除控制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外,亦会兼具减少不良反应,降低对身体健康、胎儿发育、哺乳的影响。此类患者在安全的前提下亦可以使用药物治疗。所以我们不必过于担心而放弃使用药物,一旦发现抑郁障碍的症状,应该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争取早日摆脱疾病。

● 严重躯体疾病患者

精神心理因素与躯体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演变过程中相互影响。罹患抑郁障碍同时伴有严重躯体疾病的患者,躯体疾病康复前治疗抑郁障碍是有必要的,药物治疗不会加重躯体疾病。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对于疾病的认识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身心并重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我们可以在治疗疾病过程中,针对不同的躯体疾病患者,选择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案,在达到精神心理健康的同时促进躯体疾病的康复。有道是“心清则神静,神静则身宁,身宁则体健”,我们在重视躯体健康的同时也要对精神心理健康多一点关注,让精神心理因素在身心健康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医患通力合作,共赴健康

我们对于疾病与治疗的认识多是来源于医生。在面对陌生的名词以及复杂的解释偶有迷茫,对于治疗也许会有一丝怀疑,再加上认知的偏差,我们也难免会有些许“不遵医嘱”,治疗效果也可能未达到预期目标。其实医患应该是共同参与型的关系,我们和医生有着治愈疾病的共同目标,居于相对平等的地位。在接受药物治疗的同时,患者应该反馈给医生治疗过程中的体验和效果,提出自己的意见,让医生也能根据我们的反馈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通力合作,共赴健康,让药物治疗达到甚至超过预期水平。

当我们身陷疾病时也要坚持奔赴阳光,把黑暗留在背后。努力坚持不放弃,定能走出困境,让生活充满阳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