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死亡焦虑淹没你的人生
作者: 孟博冉朋友A的父亲半年前因急病去世,从坐上救护车到抢救无效,不过短短的48小时。
A在两天的时间里经历了父亲病危到去世的全过程。在送走了父亲以后,
A就失去了联络,过了半年才主动联系了我。
再次见面,我惊觉他的变化:从一个精致帅气的年轻小伙,变成了胡子拉碴、
头发凌乱、顶着两个黑眼圈的“大叔”。
见他如此憔悴,我只能劝他说,斯人已逝,生者要好好生活啊!
但A却说,活得好不好结果都是一个字:死。
我不禁好奇这半年里他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也很担心他的状态。A说,自从父亲去世,他就陷入了一种浑浑噩噩的状态之中,白天注意力不集中,工作积极性降低,夜晚开始失眠,也不爱打理自己了。总而言之,这半年时间里,A总感到活着非常空虚。
我请他试着找到空虚感的具体来源。他想了想,说:“我怀疑人生的意义—— 活着到底为了什么?既然横竖都要死,那为什么还要努力活着?既然早晚都要死,人生的意义何在?”
他想到自己的父亲曾经也拥有精彩的一生,这份精彩因为死亡而终结,不再延续。目睹父亲下葬的那一幕后,他就陷入了那种浑浑噩噩的空虚状态。
听了他的话,我想,他陷入一种带有哲学意义的焦虑之中了—— 即对“死亡”的焦虑。
“死亡焦虑”是什么?
死亡焦虑,是个体对即将到来的或者终将到来的死亡产生的担忧、恐惧、不安、纠结等复杂的思想和情绪。
死亡焦虑,既来源于个体对自身死亡的恐惧,也来源于对他人死亡的恐惧,意识到自己或他人终有一天会从这个世界上消失,而无法理解和接受。
每个人都有这种焦虑,当死亡的必然性被提醒时,这种焦虑就会出现,只是不同个体在不同情境下的焦虑程度可能不一样。比如,得知亲人去世和在新闻里看到一场车祸死伤情况的报道,都会刺激我们产生死亡焦虑,但刺激的强烈程度,前者明显高于后者。
有人会觉得,既然每个人都会死亡,那么为之焦虑毫无意义。但其实,如果你细致地去思考和观察,你的一些没来由的焦虑感,或许正是源自对死亡的恐惧。
你觉得自己没有为“死亡”焦虑过,并不一定是你真的不为“死亡”所动,而是刺激不够强烈,所以没能引起你的注意。或者,你对“死亡”的焦虑转化成了某种行为或症状表现,而它们看起来与死亡毫无关系。
对“死亡”的焦虑,会伴随我们的整个人生。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曾说,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我们对死亡无所不在的恐惧。
这种说法或许有些绝对,但是设想一下,如果每个人都长生不老,你还会像现在这样烦恼吗?没钱、没时间、没房、没车,还会困扰你吗?你还会急着结婚生子吗?你还会担心父母的衰老吗?
你看,若是死亡永不来临,我们的焦虑是不是减轻了很多?
然而,生活中有诸多细节都暗示着死亡是人生的结局:变白的头发、新生的皱纹、松动的牙齿、僵硬的关节、疾病、天灾、各种突发事件……我们总会从自己和别人身上受到这些暗示,并感到恐惧,恐惧催生焦虑,焦虑渗透生活,引发各种反应,导致各种问题。
从宏观上讲,从古至今,人们尝试通过各种方式获得“永生”,以缓解死亡焦虑:
繁衍—— 人类血脉的延续;
创立宗教—— 通过“来世”“轮回”达到另一种意义上的存在;
修行—— 实现精神上的永生;
创造艺术作品—— 对他人产生恒久影响,永久地“活在他人心里”;
寻找超自然的力量—— 例如《西游记》中的仙丹、人参果;
生物科技—— 攻克人类的各种绝症。
从微观上讲,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会通过各种方式逃避死亡的来临:
父母过度操心、控制孩子,催婚催生,潜意识里都是对死亡的焦虑和恐惧,是希望通过孩子的成功、成家,来延续自己的生命;
有的人会拼命赚钱,不让自己停下来休息,是因为知道死亡的存在和时间的有限;
有的人做事追求尽善尽美,是害怕人生虚度,荒废时光;
有的人依靠某些东西(酒精等上瘾物质)麻痹自我,以回避死亡的恐惧;
有的人陷入“人生无意义”的思考,令生活停滞不前;
有的人出现强迫性倾向,过分地检查自己的身体状况,或总认为自己即将离开人世。
死亡,使我们意识到生命的脆弱。死亡的焦虑存在于我们生命的最深层,并会伴随我们的整个人生,但大多数人选择压抑它、忽视它,如A一般在经历了一些重大事件时爆发,自己却没有能力处理,反被吞噬。
敢于直视“死亡”,才可能不被对它的焦虑淹没
直视“死亡”,并不是说我们要每天想着和它相关的事,而是要去认识它、了解它,把死亡焦虑维持在一个相对舒适的程度,不盲目恐慌,也不忽略它的存在,减少其对我们的负面影响。
1记录每次想到死亡的情况
应对死亡焦虑,首先要搞清楚什么因素会激发你的这种焦虑。A的死亡焦虑是由父亲去世所激发的,这属于能够立刻意识到的原因,而很多因素或原因是我们无法立刻意识到的,这就需要我们尽可能写下当时发生的所有事情。
当你想到死亡这件事,并感到害怕或焦虑时,你的周围究竟发生了什么,比如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环境里有什么东西?
重复这样做,你可能慢慢会发现,每当路过某个十字路口时,你都会想到死亡,因为在多年前,有人曾在这里出过车祸,你恰好目睹了那一幕,而这段记忆你一直没有彻底遗忘,所以途经此地时,你多多少少会感到恐惧。或者,当你听到某一首歌时,你会想到死亡,因为这首歌曾在你参加的一场葬礼上被演奏过。
用文字的形式记录这些,是为了让你看清楚这些因素或原因具体是什么,以及它们究竟能不能影响到你、危害到你。
同时让你保持觉察,去留意这些因素,之后再受到它们影响时,能更好地应对。
2提高自尊水平
有研究表明,人的自尊水平与死亡焦虑有关系,自尊水平是个体感受死亡焦虑程度的关键。高自尊水平的人,往往不会去逃避与死亡有关的恐惧,还能更好地去直面和处理它,而低自尊的人,更容易被死亡相关的事情吓到。
提升自尊水平来缓解死亡焦虑,是指通过自我肯定来抵抗关于死亡的信息。自尊水平高的人,有高度自我价值感的人,调节死亡焦虑的能力较强。可当一个人体会不到自己的价值时,他就会感觉自己渺小、卑微、无助,导致死亡焦虑更容易被激活。
自我肯定,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记录自己的良好表现。随身携带一个优点记录本,当自己表现良好的时候,千万要写下来,不要忽视和忘记这一刻。长此以往,你会更加注意到自己的优点,获得更多自我肯定。

3专注于自己能控制的事情
A对于死亡焦虑有一个很贴切的形容:失控感。
他觉得,死亡令一切变得不可控了。
“你的意思是,从前是你来控制自己的一切,而现在控制一切的是‘死亡’,对吗?”我如此解读,得到了A的肯定。
的确,死亡之所以能带来失控感,主要是因为它揭露了生命的有限性—— 你认为你有无限可能,死亡却告诉你什么是有限的。由死亡引起的种种设想,让你感到现在和未来的无法把握。
但是事实是,没有人能够掌控一切。比如说,你想控制你的上班时间,八点半准时到公司,实际上你能控制的只有自己的起床时间,天气、交通,和其他一些突发情况,你根本控制不了。再比如说,你想控制自己的身体健康,定期锻炼,注意饮食,保持规律作息,但你还是得了糖尿病,因为你无法控制家族疾病史、年龄等其他致病因素。
你看,即便费尽心思想要掌控生活,也难免失望、沮丧和焦虑,对不对?
既然如此,不如放松一点,不要试图把一切都控制在自己手里。这不是说你不可以对自己的人生有所计划,而是要更多专注于自己能控制的事情,让自己拥有明确的可控感。要专注于自己可控的,不要惦记自己不可掌控的,这样才能让自己快乐、积极、放松,这也同样是个克服死亡恐惧的途径。
4与重要他人一起谈谈死亡
A一直对父亲的去世无法释怀,一部分原因在于,他从来没有和父亲聊过这件事。其实很多老人会愿意和子女谈谈身后事,比如选购墓地、立遗嘱之类的,但他的父亲本身比较回避这个问题,A更不愿意与父亲起冲突,所以两个人并没有聊过这些。
因为彼此多年来一直都在避免谈及死亡,父亲的突然离世才让A感到非常措手不及。
“如果你们曾经开诚布公地聊过这件事,你的感觉会不会好一些?”我问他。
A思索一会,说:“我想会的。”
我对他的建议是,为了避免再次体会到莫大的痛苦,或者说为了降低下一次体会到的痛苦程度,请和还在世的母亲一起制订临终计划吧。虽然与死亡相关的事情大多不受我们控制,我们无法得知死亡的确切时间、地点、方式,但我们总能做些事情,以从容地面对死亡。
这个临终计划可以包括很多具体问题,如:“如果可以,你希望在家还是在医院离世?”“如果救治希望已经极其渺茫,你想不想尽量维持生命?想维持多久?”这些问题可能会让彼此都不太舒服,但我想,我们有必要去尝试一下。
临终计划年轻人也可以做。我一直都有做这种计划的习惯:20岁时,我的临终计划里写着,“我希望我的葬礼上铺满玫瑰”;25岁时,我的临终计划里写着,“我所有的财产都留给我最爱的妈妈”;30岁时,我的临终计划里写着,“我不想离开,但如果已经没有希望,请我的家人放弃我,我爱你们。”
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思考死亡这件事。随着阅历的增长,我对死亡的看法也在改变,我总会提醒自己,更真诚更努力地生活,珍惜家人朋友,寻找生活的乐趣。
写下这篇文章并非是要歌颂死亡,而是提倡每个人主动去了解死亡。死亡不应该成为一种忌讳,因为这是离我们生活很近的事情,亦是我们无法逃避的命运。我们应深思死亡,让死亡焦虑保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使其成为生活的动力,而非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