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与“不确定性”相处

作者: 魏美静

学会与“不确定性”相处0

朋友大林约我吃饭叙旧,席间多喝了几杯,对我说起了他的纠结:他今年36岁,上学时的追求是文学创作,但为了生活不得不把精力都放在赚钱上。如今他认为自己不再年轻,如果再不完全投入到自己最喜欢的文学创作中,老了以后会后悔,可他担心未来会出现什么意外,比如自己或家人得了重病,需要用很多钱,而文学创作的收入没有保障。

“钱与梦想对你来说都很重要。那么能不能找一个平衡点,两者兼顾?”我说。

朋友想了想,回答:“你说的有道理,但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让我焦虑不安。”

我不太理解他的意思。他解释说:“大环境不好,继续选择能赚钱的工作,不一定能给我带来足够的回报。选择文学创作,会让我有价值感,不过可能赚不到足够的钱,但如果因为放不下眼前的利益,导致自己没有为梦想全身心投入过,可能就无法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一些建树了。”

他用了许多“可能”“如果”“不一定”这些词汇,言辞间充斥着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

这种担忧,我曾经也有过。在高考选专业时,是选择就业前景好的,还是自己理想的?选择就业前景好的,如果我并不擅长、学不会,将来怎么办?选择自己理想的,付出最大的努力,却不能解决温饱,又要怎么办?不确定性带来的迷茫和焦虑,曾经也深深地困扰着我,也一定困扰着许多人。

心理学家波林·博斯在她的著作《模糊性失去》中写到:“人们渴求确定性,甚至于对死亡的确定也比持续的怀疑更能让人接受。”

人们对确定性和可预测性存在着很强的执念,但没有人能够预知下一秒、下一天、下一年或下十年会发生什么。正如罗翔在《圆圈正义》一书中提到的:“我们必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没有人能活在确定性之中,人生唯一确定的,就是我们不确定性的人生。”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跟不确定性相处呢?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不确定性来源于哪里。

不确定性的两个来源

● 我们生活的环境

身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能感受到科技变革,产业迭代,竞争愈发激烈,政治局势变幻……这些都是大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尤其是三年疫情,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什么叫“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随着环境中不确定性的增加,人心变得浮躁,也容易没有动力、缺乏价值感。

● 我们的想法

“想法”在此处指的是个人的认知与行为。人的认知由知识与经验构成,行为则取决于性格、价值取向与利害导向。这些因素都是会随着时间改变的。一个人18岁时和28岁时的认知很可能会不一样,行为也会随之改变。所以,我们的想法也是一种“不确定性”。

的确,不确定性令人苦恼,但当我们能学会与这些不确定性相处时,个人的弹性和内在稳定性会大大增强。当我们敢于拥抱不确定性时,才可能拥有更多彩的人生。

如何与“不确定性”相处?

1接受不确定性的存在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突然而来”和“人生拐角”,只有接受不确定性的存在,才能在不确定的世界里,做好自己能确定的事。

接受环境的不确定和瞬息万变,也接受自我认知与行为的不确定和前后不一。不确定性并不需要被解决,也得不到解决,只需要被接受,因为它永远存在。

2将不确定性视为更多可能性的源泉

今年3月,中国U20男足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闯进U20亚洲杯八强,并与强敌韩国鏖战至加时后遗憾落败,让国内球迷欢欣鼓舞。竞技比赛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其不确定性,因为不到最后一刻,谁都无法预料结果。

同样,人生也会因不确定性而精彩,不确定性不一定总是消极、负面的,有时模糊的状况、不确定的未来也蕴含着积极的一面。正如阿德勒曾说:“生活中的不确定性,正是我们希望的来源。”也许正是因为实现目标的过程充满不确定性,才会促使我们思考成长的新方法,从而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3将精力聚焦在可控制的领域

我们常常盲目夸大不可控、不确定部分对我们的威胁,而忽略了可控制、可改变的部分。

面对不确定性,我们要经常对自己发起“行为三问”:我想做什么?我能做到的又是什么?我可以从哪里着手?

然后,开始执行自己能做到的小任务,将大目标分解成小步骤,让自己体验“我能做到”的感觉,并在每次做到之后给自己奖赏—— 哪怕只是一杯奶茶,都会逐渐增强对自己生活和学习的掌控感。

学会与“不确定性”相处1

4调节不确定带来的负面情绪

当面对不确定的情形时,我们很容易出现焦虑情绪,这是正常的反应。此时,我们可以尝试回答这样几个问题帮助缓解焦虑情绪:

我究竟在焦虑什么?试着用文字表述出来。

我所焦虑的这些事情究竟是事实,还是只是我的想法?

如果它不是完全符合客观事实,

那么是否有新的想法可以替代它?如果是事实,情况是否如我想的那么糟糕?

如果真的那么糟糕,我有应对的办法吗?办法有哪些?

如果单靠自己解决不了,我可以向谁求助?

通过这样一系列的自问自答,你或许能更好地梳理情绪背后的真实想法,并找到应对焦虑情绪的策略,进而把焦虑情绪调节到一个适度水平。

5关注自己的身体状态

不健康的身体状态可能会造成压力、焦虑和低自尊。一个具备良好身体状态的人,在面对压力和挑战时,总是能够比一个状态不佳的人拥有更强的主动性、自信心,以及毫不懈怠的毅力。

因此,我们要多关注自己的身体状态,每天通过适当的饮食、作息和锻炼来不断优化它;与此同时,多去感受自己身体的变化,感受自己变得更加敏捷、更加强壮的体验。这可以不断提高个体的自信心,让个体有更充足的勇气去对抗不确定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