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庭治疗视角看孩子拒绝返校
作者: 葛毅一进治疗室,妈妈就说:女儿这周很糟糕,情绪低落,急死人。为了让13岁的孩子尽快好起来,父母带着孩子东奔西走,遍访名医,医生给出两个方案:要么上学,要么住院。那么,他们家怎么决定呢?妈妈说:女儿想好得快一点,所以选择住院,在等床位。
作为家庭治疗师,我思考的却是:为了回避学校,女儿还是选择当病人。请假休息也好,住院治疗也好,看上去是为了养精蓄锐,积攒能量,其实也有可能是继续回避学校。
明明经过前几次家庭会谈,女儿已经想好,不要再当病人。结果,去了几天学校,却又继续宅家,说是太累,头痛,不能再继续。女儿喊累,却也说不出什么理由能够解释她的拒学。
孩子回避学校,恰恰扮演了病人的角色,长此以往,不仅身边人会把他们当作病人对待,他们自己也会适应这种病人的身份,言行举止变得越来越像病人。
“病人”的角色和建立,离不开家庭成员的共同维护
我因为肩背疼痛,最近每天去做复健,接受了理疗、按摩,疼痛缓解不少,也渐渐适应了自己是个病人的角色,常常是急匆匆从家庭治疗室出来,就火急火燎去另一个医院的理疗室。
连康复科医生都打趣:你现在上两个班,有时在你自己医院,有时来我们医院,只不过有的赚钱,有的花钱。
一同康复的病友也对我照顾有加,当我“哇哇”喊疼的时候,有他们陪着笑笑、讲讲,被弄疼的时候,似乎也没有那么难熬,甚至觉得每天往返十几公里也不是难事。
再看这个女儿,她似乎也习惯了医院生活,也许她觉得做病人,都比做学生来得轻松。她说:住院挺好的!
孩子讲的也许是童言稚语,可是也要看父母究竟做了什么,他们为什么没有能够成功地把孩子“赶去”学校,反而让孩子习惯了病人的角色?父母说:女儿抑郁,心情不好,当然受不了压力。先不论究竟是什么压力,如何减压,就看父母如此说法,看来他们也认可了女儿病人的角色。而我却要另辟蹊径,看父母究竟怎么配合,才会成功地把女儿留在家里做病人。
爸爸说:女儿情绪受老婆影响,老婆脾气不好,女儿有样学样。而妈妈说:女儿玩游戏,是因为爸爸也玩,爸爸没有带头戒网瘾。
就这样,父母都觉得对方有问题,而女儿很有意思,她干脆缺席家庭治疗,说是和同学去玩,让父母自己过来谈。就这样,当父母互相找对方问题的时候,女儿的策略是溜之大吉,似乎她找到了一个好的机会,索性让父母讲个痛快。
爸爸说:老婆情绪影响女儿,因为老婆常常不开心。妈妈大呼冤枉:明明是你每天下班回家,脸色都不好看!我每天都要小心翼翼看你脸色,怕你不开心。
看来爸爸只注意到老婆对女儿的影响,没有想到他自己的情绪也在影响老婆。
而埋怨老公带头玩游戏的妈妈,估计也不明白男人为什么觉得游戏更好玩。好在爸爸给出了答案:每次跟你讲话,都要被挑刺,打不过你,难道我还不会逃吗?妈妈气极反笑:他说要清静,怪我不给他清净。可是爸爸和妈妈也需要明白,越是幽怨,越是把男人推得更远;而男人越远,做老婆的哪里有好心情?
家里就三个人,做老公的逃得远远,做女儿的却跑不掉,妈妈的情绪当然会影响女儿。妈妈也承认:老公不在家时,其实骂女儿要少很多。原来,妈妈骂女儿,至少三分之一是给老公听。每次管女儿,其实敲打的是老公。聪明的孩子哪里听不出来?这样的话,明明该管教的是孩子,却莫名其妙换成了老公,夫妻解决孩子拒学,却变成互相的指责和逃避。
“病人”角色的强化,可能是因为其他家庭成员失去功能
经过十次复健,我的右肩感觉好很多。可是,左肩却渐渐疼痛难忍。真是奇怪。医生说:也是粘连。明明是右肩受伤出问题,为何左肩又来添乱?医生的解释是:因为你左肩也总是紧张,肌肉劳损,当然会疼。
这个解释很抽象,直到那天坐高铁,我才恍然大悟。因为缺席复健,就带了一根弹力带,窝在高铁座位上练习。
拉着拉着,突然发现:当右手拉弹力带时,左肩居然也不由自主用力,尽管我使劲想让它松弛,却怎么都不行;但是左手拉的时候,右肩却可以松弛。
医生说:这就是代偿,你的右肩出问题,左肩就本能地保护它,所以遇到需要动手处理事情的时候,左肩会提前紧张,想代替右肩分担。左肩的肌肉长时间得不到休息,就会跟右肩一样,发生粘连。
不仅如此,人体是个大系统,每个器官都血脉相通、相互关联。不仅骨关节,其他成对出现的器官,比如眼、耳、肾脏等,也会息息相关、惺惺相惜,一方出现问题,另一方通常也可能出现功能障碍。
也许在家庭里,这个说法也行得通:父母是右肩,孩子是左肩。
身为右肩,夫妻的配合不恰当,甚至出现功能不协调,就无法恰当地处理生活事件,这时候就会突出左肩。我们看到很多家庭过分关注孩子,其实是丧失了右肩(夫妻)的功能。而孩子往往莫名其妙充当了右肩(父母)的小帮手,这样的话,孩子作为左肩,长期被过度使用,就会离开自己原先的位置。
就像这个女儿,谈自己的学业,就是无厘头的累和烦。谈父母之间的冲突,倒是如数家珍,还盘问起妈妈:你们恋爱时怎么那么好,结婚后怎么这么差?不仅如此,女儿看到妈妈流眼泪,想都不想,抽出纸巾送上去。就连我每次给他们治疗录像,如果没有搞定摄像头,也是女儿冲过来,帮我搞定。
女儿说:我就喜欢帮助别人!
有理论认为,孩子用自己的症状保护父母。还有的理论认为:一个人做不好自己的事情,就会对别人的事情情有独钟。

离开“病人”的角色,需要整个家庭的不断练习
女儿拒学,背后原因当然千头万绪,也许她过分习惯关注别人,会影响她的学校生活。返校不成功的孩子有个特点:他们无法面对返校的压力。不能上学,势必要宅家。只是越宅,人就越松懈,越松懈,也就越没有底气。孩子内心也知道长此以往不是个事,可是他们缺乏面对学校生活的勇气和能力。
返校,总是千难万难,尤其是年纪小的孩子,离校时间越长,返校的困难也是逐日递增。拒学背后的原因非常复杂,世界上也没有哪一种灵丹妙药,可以帮助这些孩子迅速返校。要帮助女儿回到她自己的位置,必然需要父母合作,齐心协力帮助孩子返校。至于怎么样树立信心,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统统需要父母和孩子协商。
无论如何,宅家的孩子不可以太舒适,因为孩子的情绪问题,父母变身老妈子,为孩子提供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孩子威风凛凛,反而指手画脚,指导起父母婚姻,父母当然会失去应有的权威,变得越来越没有力量促进孩子返校。
康复的时候,我忍不住喊疼:你按的是什么关节点,这么疼!医生回答说:你的三角肌萎缩,肌肉不能保护关节,当然会痛。医生给的方法是锻炼:哑铃举起来,力量训练可以增加肌肉,保护关节。
而我却在想,或许家庭的问题也出在三角肌不足。足够智慧的家庭定会学习锻炼他们的三角肌,保护关节,保护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