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访关系中的困境(下)
作者: 刘昭一些新手咨询师在面对咨询中的困境时,常常不知所措。他们为此会来督导,寻求破解之道。可督导师也不会直接给出办法,而是帮助他们先缓解焦虑、平复心情。其中的一部分人由此悟到关键所在:咨询并不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而是帮助来访者降低焦虑,这样他们的内心就能“松”下来,继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办法。这个解释的确说得通,但其实还有一个被隐藏的真相:没有一个个案是相同的,所以根本没有可套用的策略,一切都只能根据当下做出判断。
活在自我世界的人,还能与他人建立联系吗?
那位五十岁上下的来访者,我称之为吴女士(化名)。她在倒数第三次的咨询中,终于被我逮到机会,说出我一直想说的话:“我接下来会说一些也许会让你不高兴的话,但我觉得有必要说出来。因为在我们这七次的咨询里,看似说得热闹,可问题没有任何进展。我想,你也能感觉到。
“那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我们之间似乎复制了你和女儿之间交流的场景。就是:你一直在诉说,却没有想要听我说一说。你没有给我时间和空间,或者说所有的时间和空间都被你占满了。如果我们是这样的交流,那就不算交流,只是单方面的输出。而我的部分,没有了。
“所以我想,是否在你女儿的感觉里,她就没在你的世界里存在过。看起来你什么都是为了她,但那都是你的感受、你的选择、你的情感。这些统统都是你的,她想要的真正是什么,也许你并不知道。你想想看,是不是这样?”
吴女士头一次听我说了这么多,内容也仿佛给她迎头一击,于是她的第一反应就是辩解、继而愤怒,之后说着说着掉下了眼泪。“我怎么没在乎过她,我最在乎的人就是她,我为她放弃了一切,包括我自己……”
“如果你放弃了自己,把她当成你的全部,那是不是说明你和她就是一体的,你在替代她生活和去感受?”这次我没有等她说下去,硬生生地截断了她原本想要诉的苦。

“你……”她倏地站了起来,指着我想说话,但半天只吐出一个字,就接不下去了。我看准时机,又强调了一次,“你想想看,是这样吗?” “我在替代她生活和去感受?”她虽然人在气头上,但口中却不自觉地重复了我的话。而说完这句话后,她整个人就停住了,眉头紧锁,神情复杂,似乎有所触动。
至此,我们这个一直处于高度倾诉的场,迎来了第一次暂停,我知道转机出现了。而代表转机的两个关键之处是:1.在这个场中,我等同于她的女儿。当我们有机会实现对话,也就意味着我(她)“存在”了。2.强硬的干预和面质是必要的,因为若没有迎头痛击,就不能将一个人从自我的世界里拉出来,她也看不到别人。尽管敲一下很痛,但痛才会给人以清醒。
期待她和女儿,未来会有一个质的变化。
坦白:面对冲突的勇气
一个“随意”的来访者,要怎么和她工作呢?这是上篇中我们谈到的一个案例,同时也在督导之下,被咨询师意识到问题所在。可明白其中的含义,并不代表问题得到解决,因为真正要去面对时,困难一点都不会少。
对此,咨询师做出两个方案:1.将咨询时间固定下来,不允许随意篡改。如果有3次临时改动,咨询将无法继续。2.等待机会,对她的“随意”做出诠释,也借此联系到她和母亲之间的纠缠,帮助她理解自己的处境。
应该说,方案是全面的,因为既有现实中对设置的坚守,也有对无意识的解释。但这个过程能否顺利进行呢?我们来看看她们的对话:
咨:“我刚刚提到时间只能固定下来,如果有3次变动,咨询就无法继续了。我不知道我这么说,你的感觉怎么样?”
访:“我没想到你这么安排。这不合理,我是来访者,我才能决定要不要继续、什么时间继续。确实我之前改动得有点多,但那都是有原因的。如果是这样,我就不想咨询了。”
咨:“我能明白你的感觉。因为我跟之前不一样了,好像从一个和蔼可亲的形象变成了一个特别严厉的人,这让你很不舒服。另外,可能在你的感觉里,咨询就是以你为中心,所以一切都应该按照你的需求来。如果不是这样,你宁可不做。”
访:“是的,我好像不认识你了。这让我也有点怀疑,之前的你是不是伪装成一个好人。但你说‘以我为中心’,我觉得好像也不该是这样,但什么时候变成了这样呢?”
咨:“也许,这是同一个过程。你说的没错,之前的我的确有点假,因为我并不想随意调换时间,但却一直耐住没说。虽然看起来我们很和谐,但其实有一些不舒服的情绪在里面。好像如果说出来就会产生矛盾,于是就被压住了。但也因为这样,‘以你为中心’的感觉就越来越坐实了。”
当对话进行到这儿,来访者停住了,因为她的质疑很尖锐,却没想到咨询师能如此坦白,这让她反而一时无话,但情绪有所下降。
咨询师觉得此时正是机会,于是试图向她做出进一步的诠释:“其实你来咨询的问题,正是你和母亲的关系,以及你目前难以摆脱的处境。我想,可能我们无意识中已经复刻了这个场景,也重现了这段关系。就是:一个人压抑着自己的感受,不说;另一个人则是没有界限的跨越。也许在你的现实里,你母亲正是你的角色,所以才会让你这么难受。”
听到这儿,来访者动容了。她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委屈和痛楚倾泻而出,但可以观察到的是,她整个人松弛了下来,说明她接受了这个解释,以及对当前处境的领悟。
而咨询师也同时松了口气,她知道摆在两个人面前的难题暂时被解开了。更重要的是,来访者人生的课题也向前推进了关键一步。

“被拉长的咨询”
以上两个案例算是比较困难的,但最终也得到了解决。这是否说明,所有咨访关系中的困境都有解决之道呢?并非如此。
比如在上篇中谈到的,一个对固定的时间设置有幻想的男性来访者,他就在当时当刻对我提出了挑战。因为我如果继续给他安排固定时间,那我就是在“控制”他。但我如果不这样做,又打破了设置。所以这个难题,无解。
那我要怎么做呢?
之后的我几乎尝试了一切办法。比如:对他的幻想做出更加细致的诠释,将“控制”和客观上的时间分离开来。但这无效。因为他对我说,他意识上非常清楚,可感受上却无法承受,甚至他的身体都会在想到这个问题时无法控制地颤抖,这是不由自主的。
又比如:我跟他商讨,能否双方各让一步。每周一次改成两周一次,而且他不想来是可以提前请假的。但这也在我们尝试两次后停止了,因为他的感觉并没有比之前好受一些。
最后我意识到,这不是我能做到的程度。他在“控制感”上的执念已经远远超出现实,到了幻想的边缘。如果这种感觉如此剧烈,那就只有两个办法:1.通过服药降低恐惧,在相对平稳的心态中进行咨询。2.暂时停止一段时间,等待他的焦虑过去。
他选择了后者。
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他总共进行过3段咨询。每一段都在他比较稳定的状态下向前推进。尽管缓慢,但我依旧能看到他的成长。这让我感悟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这不是强迫出来的、更不是速成。他在让我跟着他行进,不快也不慢……
阻抗,是咨询中必然会发生的。
每次阻抗的出现都是打开症结的契机。所以咨询中的困境,换个角度理解,都是向上一步的垫脚石。没有它,可能上不去,也可能会踩空。
只有直面、经历与体验,走得方为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