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生命之塔
作者: 胡晨林先生首次出现在我的诊室是在一个夏日的下午,燥热的天气烘得人像烈日下的牵牛花般垂头丧气,没有一丝丝的活力。
林先生是个五十多岁的中年男性,阅历也比较丰富,曾经从事过教师、公务员等工作,在当地也做过多年头部企业的管理工作。林先生衣着不华丽但很整洁和规整,目光虽然没有了当年的灵气,但姿态端庄,汇聚了文人的清高和山东男人的质朴,五十多岁的年纪看起来也只有四十岁。陪同他来到诊室的是他的爱人,一个朴素的中学老师。
我,活得太累了
林先生的生活主要被工作占据着,家里的家务自己从来不过问,甚至儿子自打上学开始就没接送过一次。他没有什么兴趣爱好,也没时间去培养,每天的生活就是开会、签字、实地考察、商务谈判等,工作几乎成了生活的全部。
最近的工作不顺心,他开始出现心情不好,愁眉不展,逐渐觉得看不到希望,开始封闭自己,白天把自己锁在办公室,晚上借酒消愁,抽烟也多了。有一个晚上自称加班,把自己存了两个月的药一次性吞掉了,后来被同事和家人发现后及时送到急诊抢救才脱离危险。
后来林先生被收住入院,接受了系统的药物和心理治疗。在随后的访谈中得知,他的自杀想法其实在青年时期就曾经出现过,当时面临高考,他说自己买了一瓶农药,想着,如果考不上大学就死了算了。这次的自杀想法也已经出现好几个月了,但是一直没有被周围人发现。
林先生曾经在办公室的白板上写下“累,我实在太累了,对不起你们”,还在实施自杀行为的前两天参加了亲戚的聚会,本来像这些家族聚会他平时很少参加的,但那次据他后来的讲述其实相当于最后的告别,虽然只是他单方面对亲人们的告别。
经过治疗的林先生已经逐步在康复的进程之中,在他的回忆中,可能一切的道理自己都明白,而家人的悉心陪伴和照顾,医护人员的鼓励才是能支持自己走下去的最真实的理由。
识别自杀信号
回顾林先生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抑郁症的人群出现自杀的行为是十分常见的,这似乎与文化程度、年龄、婚姻家庭是否美满等都没有直接的关系,而是与遗传、性格基础、重大生活应激事件等有关,尤其主要与罹患精神障碍相关。
调查显示,抑郁发作是自杀的头号杀手,在自杀人群中,有近80%的人处于抑郁状态中,是精神科自杀率最高的疾病种类。抑郁发作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缺乏,乐感丧失,精力体力下降,思维迟缓,缺乏主动性,自责自罪,饮食、睡眠差,全身多处不适,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
另外精神分裂症患者也容易出现自杀的行为,但其自杀动机难以被常人理解,很多是受精神症状比如幻觉、妄想等支配做出的行为,另外患精神分裂症后抑郁亦会导致自杀行为的发生。此外,酒依赖、强迫症、焦虑症的人群,近年来出现自杀行为的人数也不断上升,是进行自杀干预时不可忽视的因素。
对于可能存在自杀倾向的人,我们如何才能正确识别自杀风险的信号显得十分重要。因为有些人自杀意念的呈现可能是很明显的,但也有可能会被有意地掩盖。自杀是有一些预警信号可循的,比如我们可以观察患者的行为、言语或者情绪,这些可以反映出他们是否可能存在自杀的风险。比如有些患者直接说想要自杀,如“我不想活了”或“所有的问题、一切的痛苦马上要结束了”“没有我,他们会活得更好”,或者更频繁地去讨论死亡、自杀,有些还会以开玩笑的方式讨论自杀,或开始寻找可以实施自杀行为的工具,主动地交代后事,写遗书,处理个人珍贵的物品等。
还有许多有自杀念头的人不会向任何人透露,对周围人存在掩饰自杀倾向的情况,但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他的一些异常行为来进行识别,比如断绝社交,不跟人打交道,大量抽烟、饮酒等,频繁出现交通事故,经历了很大的情绪起伏,比如由抑郁突然变得十分释然等,这些需要我们有意识地耐心询问,以了解其是否存在自杀的想法。
自杀干预策略
自杀是一个复杂的健康问题,有自杀风险的人可能不会直接寻求帮助,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需要帮助。大多数有自杀倾向的人都对结束自己的生命感到矛盾,实际上他们只想要减轻痛苦的感受。预防自杀的关键是帮助其找到生活的希望和理由,同时帮助他们减少想死的想法。
如果你认为周围的人有自杀的念头,下面有一些基本的干预策略可供参考,包括:主动倾听并热情关注,给予心理上支持,让他们知道你在乎他们;鼓励当事者将自己的情绪宣泄出来;增加社会支持系统,鼓励其多与家人、亲友、同事接触和联系,减少孤独和隔离。
如果你担心他们,可以直接询问他们是否正在考虑自杀。对自杀危险性很高的人,一定要去除自杀危险物品(如农药、化学药剂、刀具、绳索、高层建筑等),不要让其独处,要立即陪他们到精神心理专科医院接受评估和治疗,鼓励他们积极求医并获取专业帮助。
自杀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家庭和社会的悲剧和痛苦。因此需要我们更多的人能参与到预防自杀、珍惜生命的活动中来。当你身边的人有上述这样或那样的“倾诉”时,或许就是他(她)发出的“求救”信号,我们要关心周围遇到挫折或情绪沮丧的人,做他们人生灯塔的守护人,及时给予帮助。

在遇到重大挫折时希望大家勇于敞开自己的心扉与人交谈,不仅可以宣泄自己的痛苦,也可得到周围人的帮助。希望大家都能够珍爱生命,减少病耻感,享受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