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安静辞职”居然是个新潮流

作者: 苏逸

你知道吗?“安静辞职”居然是个新潮流0

“安静辞职”,大概率你是第一次听说这个术语。但早在2022年初,它就已经红遍了西方的社交媒体,成为竞争年度最热网络词汇的黑马。那究竟什么是“安静辞职”呢?它又是如何火起来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它背后的秘密。

什么是“安静辞职”?

作为新兴网络术语,“安静辞职”还没有一个标准化的定义,但是在互联网上,人们将其描述为:上班打卡— 只完成职责内的规定任务— 打卡下班。没错“安静辞职”就是这么简单,员工无须承担超出自己工作职责范围的任何额外任务,除非能得到相应的补偿。

为什么“安静辞职”能成为新潮流?

这个词汇的孕育而生,以及在短时间内迅速火遍网络,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近几年来受疫情的持续影响和金融环境倒退,西方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员工在工作中开始拒绝多余的奉献,只想满足工作的基本要求然后到点下班。许多员工都受够了在工作中付出了多余努力却得不到任何加薪或者升职(例如无私加班,一个人干三个人的工作,等等)。另一些人则厌倦了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发掘工作以外的人生意义、目标或培养自己的人际关系,如和亲朋好友一起享受生活的乐趣,参加提升幸福感的活动,等等。

根据统计,大多数“安静辞职”的员工,都是因为曾经亲身经历(或者目睹过)过度投入工作,导致身心健康严重下滑,家庭婚姻出现裂痕等事件后才选择了理智地“躺平”。所谓“理智”,就是他们并没有想着换个工作或者提出辞职,而是坚持自己原有的权利、身体和心理的需求,简单来说就是:“给多少报酬,我就干多少活”。

这听起来似乎是个非常“公平”的交易。但是,这种心态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很多关于人们心理健康的秘密。那么“安静辞职”究竟会造成哪些方面的影响,以及人们究竟是否要真的跟风“躺平”,成为一名“安静辞职者”呢?

“安静辞职”的“益处”

数据统计显示,国外有84%的从业人员有着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现象。而国内2021年《职业倦怠自治手册》显示,中国目前有70%的从业人员表现出了各种程度的倦怠症状,其中政府公务员、教师、医护人员、企业职员等患有职业倦怠(由长期的工作压力带来的情绪或身体上的疲惫,经常伴随着失去或显著减少的动力)的现象尤为严重!

所以,有时主动地放弃工作中额外的部分,只做自己分内的任务,确实可以一定程度上抵消、调整或是管理这种倦怠与压力。同时,设置清晰的工作与个人生活的边界,也是“安静辞职”核心理念。下班2小时后,切换到生活模式(少回邮件、电话或短信,在假期和病假期间尽量不查看工作信息)有助于保持生活与工作的边界感,从而提升幸福感,平衡工作压力和个人身心健康。此外,研究表明,那些在上班期间真正进行2小时午休员工(午休时完全不考虑和工作相关的事物),要比其他员工拥有更积极的工作心态、更高的工作效率以及更为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

“安静辞职”也有“危害”

来自多伦多大学的认知心理学家总结,“当人们为一件事付出超乎寻常的努力时,我们会更加珍惜这件事的过程和最终结果。”同样,当员工在工作中投入的个人精力越多,投入程度越高时,也会从工作中获得更加强烈的满足感。

“安静辞职”这种行为会大幅减少你在一个项目中的参与度和使命感,降低对工作与自我价值的满意度。而工作满意度本身已被证明对员工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影响。更少的努力,更少的投入,更低的工作满意度可能会让一些员工觉得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摸鱼”、缺乏存在意义、无聊、对自己感到失望等。这些都会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可能导致抑郁。

设想一下,如果习惯了忙碌的你突然闲下来,或者你的上级把原本给你的额外任务交给了其他人,也许你会窃喜,但是过不了多久,你就会开始思考 “是不是最近哪里做错了?”突然的变化会让你措手不及,这反而会加重内心的压力,甚至会产生“要被解雇或者不被重视”的焦虑心态。

你知道吗?“安静辞职”居然是个新潮流1

结语

也许,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找到一种平衡,适合自己的工作习惯与心态才是最好的选择。“安静辞职”的出现虽然很难完全避免,但针对这样的现象选择主动出击,迎难而上,往往会得到更好的效果。

我们可以合理地运用上班期间的休息时间进行情绪调整,回家以后通过体育锻炼,并在周末多尝试一些自己喜欢的或向往的日常活动,和亲朋好友保持互动与沟通等,这些方法都可以帮助我们主动利用“安静辞职”的积极面,并且缓解其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另外,不管你最终是否有打算“安静辞职”,针对围绕在工作中的压力主动地向心理健康专家寻求咨询,也可以帮助你深入了解压力的来源、制定策略、设定边界,从而保护自身免受职业倦怠与过度投入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