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学生“气场不合”

作者: 王欢欢

我与学生“气场不合”0

举办校广播操比赛的当日,初二的班主任张老师怒气冲冲地来找我,说和班里一位女同学“气场不合”。

我让张老师先冷静下来,捋捋思路慢慢说。过了5分钟,张老师说,前不久,学校刚宣布要组织广播操比赛时,班里的女同学小雅看到有些班级在购买比赛服装,就在网上收集了她认为好看的服装,向自己提出建议。

张老师认为,学校没有要求买服装,而且同学们穿校服就能展示好的精神面貌,所以没有采取她的建议。小雅认为张老师不重视自己,三番五次地到办公室来找张老师。于是,张老师在班会上请全班同学举手表决,大部分同学都赞成不买服装,小雅又单独找了张老师几次,均被回绝,结果在广播操比赛当天,小雅直接拒绝登台,怎么批评教育都没用。

比赛结束后,张老师想找小雅谈谈,被小雅拒绝。张老师开始了自我反思,“是我的方式有误?”可想想又觉得自己没错,而是学生自己的问题,“小雅这样的学生真不可理喻!”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和小雅的师生关系,张老师只能想到“气场不合”。

从心理学角度,如何解析“气场不合”?

人们在生活中都会说自己和某人“气场不合”,但又说不清具体什么是“气场不合”。从心理角度看,“气场不合”是有许多具体表现的:

1脾气不合

比如,有的教师脾气急躁,而学生脾气沉稳。教师给学生讲一道题目,学生听懂了却不表态,教师就讲了好几遍,直到以为学生听懂为止,但学生却没有如预料的那样快速作答,而是慢慢悠悠作答,教师看着非常着急,忍不住催促、批评学生,这就是脾气不合的表现。

2观念不同

师生有着不同的成长背景,很容易出现观念不合的情况。五十多岁的张老师和十来岁的小雅,在个体与集体关系上的认知是不一样的,当个体与集体发生冲突时,张老师首先考虑的是集体的利益,但小雅习惯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很少去考虑他人的感受。

所以,小雅不肯登台的行为,不免让张老师感慨“太自私了”,而小雅觉得自己的心情更重要,这是观念的不同。

3主观厌恶

每个人在人际关系中都有自己的喜好,教师也不例外。比如,教师出生于军人世家,从小被要求注意个人仪表仪态,自己也非常重视。班上有个学生,从小生活习惯比较随意,站没站相,坐没坐相。无论什么时候,教师一看到这个学生,就主观上感觉这个学生不像样,经常纠正,学生每次见到教师,则总是躲着,互相都存在主观上的厌恶。

如何解决“气场”问题,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遇到一个“气场不合”的人,我们都会想要远离,但作为一名教育者,远离学生是不可能也是不可取的。而想要解决“气场不合”的问题,需要教育者率先迈出第一步。

● 接纳学生的反应

当师生双方“气场不合”时,学生会出现敌对、抗拒等表现,这是学生产生的一些正常反应,老师首先要接纳。

例如,小雅对张老师不购买比赛服的做法不满意,拒绝登台,这个时候张老师再去批评教育,给她讲道理,是没有意义的,反而越是批评她,她的抗拒和敌意越强烈。张老师如果能先接纳小雅的反应,想办法先安抚她,让她平静下来,事情可能会迎来转机。

● 了解学生行为背后的原因

解决“气场”问题,搞清楚学生行为的内在原因很重要。老师可以单独与学生谈心,了解学生存在的实际困难,是对老师存在不满,还是其他?

比如,小雅是独生子女,父母非常宠爱她,家里想要什么父母都顺从,所以她在参与班级事务时也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按自己的喜好安排,不能接受自己的要求被拒绝。

在听到了学生关于自己过往经历的反馈后,教师要对学生的行为表示理解,这不仅能拉近彼此心理上的距离,同时也能表现出沟通的诚意。

● 理性地表达自我

拿张老师举例,即便了解了其行为背后的原因,对于小雅的行为,她还是不赞成的。有主观判断在先,我们就很难不带感情色彩地去理性表达自己的想法。那么,张老师具体该怎样做呢?

表达观察。陈述事实,而不表露感受。“你怎么不顾大家的利益,拒绝登台?”这是批评。“你一直都在热心帮忙广播操比赛的事,可今天却在要登台时拒绝了。”这是观察。

表达感受。描述你此时此刻的情绪,而不是对其行为的看法或揣测。“你一直都在热心帮忙广播操比赛的事,可今天却在要登台时拒绝了,你是不是对我和同学们有意见,故意让大家难堪?”这是揣测。“你一直都在热心帮忙广播操比赛的事,可今天却在要登台时拒绝了,作为班主任,我很难过。”这是表达感受。

表达需要。不要去指责学生,而是承认需要源于自身。“你的行为是对所有人的不负责任和不尊重。”这是指责。“我需要一个团结的、共进退、以班级利益为先的班集体。”这是表达需要。

表达请求。这一步是让对方知道自己接下来要做什么。“我希望你尊重我和同学们。”这种请求不够具体。“如果你有责任心,我希望将来不会再出现这种情况。”这是命令。“我希望以后有这种情况,你能以集体为先,私下里可以和我提意见。”这是具体的要求。

● 尝试跳出“惯性思维”

面对自己主观厌恶的学生,怎么才能建立好师生关系?相信很多教师都有这种疑惑。

其实,你讨厌的并不是某个学生,而是一类人。比如,出生于军人世家的教师,特别讨厌站没站相,坐没坐相的人,一看到这样的人就想远离。这是心理学上说的“惯性思维”。

教师要跳出这种思维,虽然有的学生不注重个人的仪表仪态,但不代表他没有优点。对于生活习惯比较随意的学生,教师要理解学生目前的状态也是长期成长环境所致,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提醒学生慢慢改正,而不是凭这一件事就给学生一个糟糕的“印象分”,从此划入“坏学生”的行列。

总之,当教师和学生“气场不合”时,要区分好“行为”与“人”的关系,气场不合的是彼此的“行为”,在“人”的层面上,依然可以相互联结。面对“气场不合”的学生时,教师要学会理性思考,能够从表面的行为向内反思,看到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并以“气场不合”为契机,真诚沟通,智慧处理,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