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自杀人群救治的可行方法
作者: 彭春喜 侯凯文《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显示:我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6.8%,其中抑郁症为3.4%,目前我国患抑郁症人数9500万,在自杀死亡的人中,40%患有抑郁症。医学界普遍认同抑郁症的自杀死亡率在10%~15%。
中国科学院陆林院士在《科创中国:院士开讲》中关于新冠疫情对人类心理影响的观点认为:新冠疫情后,全球精神障碍疾病负担更加沉重,并且将持续至少20年。所以未来心理学工作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尤其需要加强抑郁症自杀危机干预的知识和技能。
抑郁症患者自杀的心理机制
首先要对抑郁症患者自杀的心理机制有深入的认识。根据“自杀的人际关系理论”,引起自杀最主要的心理有两点,一是主观认为自己给别人带来负担,甚至认为“自己死了别人会过得更好”;二是自我归属感受到挫败,也就是认为自己在社交上处于孤立的状态,缺少有意义的、有支持性的人际关系,常常会流露“我是多余的”“没有人真的在乎我”。
还有一项研究认为,企图自杀者的心境主要有以下三种:
1“太痛苦了!”
想要逃离或减轻难以控制的情绪和思想;想要解脱无法忍受的情感痛苦。
2“我没用,我死了别人会过得更好。”
感觉没有希望、没有价值,并且相信如果没有自己,别人日子会过得更好。
3“我不是你(们)想的那样!”
企图自杀者渴望与人交流或者影响另一个人,想要表达他们对其他人的感受,改变别人对待他们的方式或寻求帮助。
其中前两种比较能符合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状态。我们知道,抑郁症的核心症状之一就是情绪低落,这种痛苦正常人很难理解,但是在抑郁症患者身上却是实实在在的情绪体验,甚至可以说是痛不欲生,一般人会问“因为什么而痛苦呢?”然而抑郁症患者的痛苦体验并不是由具体事件引发的,是一种消极悲观、绝望无助感,只要活着痛苦就会延续,所以就可能以结束生命这种方式来结束痛苦。
第二种情况与“自杀的人际关系理论”类似。抑郁症症状之一就是强烈的自责甚至自罪感,认为自己是别人的拖累,尽管事实很可能不是这样。
从心理机制的角度进行自杀危机干预
上述理论在病人自杀危机干预方面具有非常强的指导作用,在我们的临床实践中救治了数十例高自杀风险的抑郁症病人,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 现实检验
应用人际关系理论中“主观认为给别人带来负担”这个关键点,在充分建立信任的基础上,鼓励病人找出自己认为给哪些人带来了负担,一一列出来后,创造开放沟通的氛围和机会,请病人通过电话、微信或直接面谈的方式向对方求证,到底自己是不是他们的负担。而当他们从家人那里得到反馈自己并不是负担的时候,病人会感到如释重负,这时再积极强化他们活着对家人的意义,增强病人存在的价值感。
当然现实检验中有可能家人确实存在被病人“拖累”的情况,心理师需要提前沟通,并对家属进行辅导,给予心理支持缓解他们的压力,待家属能放松下来,真诚流露对病人的积极情感时再做现实检验。一般来说,家属给病人“被拖累”的感觉主要原因是压力太大,长期照顾和支持抑郁症病人心理消耗产生情感枯竭,并不是真的嫌弃病人。
● 心理健康教育
病人心理健康教育是最容易被忽略但却是效果非常好的一种方法,就是给予病人科普教育,让他们了解“内疚、自责是抑郁症的症状,而不是他们真的做错了什么”。专业人员有一种心理倾向,就是对疾病太熟悉了,认为病人也应该早就知道自己的症状了,事实上很多病人包括多年病史的人都不了解自己的症状。当他们明确知道“内疚感”“罪恶感”是抑郁症状,就像发烧会全身疼痛一样,他们中很多人就有可能从强烈的内疚中抽离出来,告诉自己这是症状,随着病情好转,症状就会减轻,康复的信心也会增强。进行多次病人心理教育加上现实检验后,病人就有了症状自我管理的基础。
● 症状自我管理
病人了解“情绪低落”的痛苦体验是如此真实,但并不一定是由具体事件引发后,他们就有可能像对待身体症状一样去管理症状。症状管理的第一步就是识别,能意识到自己处在痛苦、自责、绝望中;第二步是抽离,从痛苦感受中抽离出来,可以转移注意力,比如做一些身体活动,或者练习冥想让自己和痛苦情绪同在,或者练习呼吸放松法,想象症状随着呼气呼出去等都是有效的痛苦情绪阻断法。
● 建立人际支持
抑郁症患者常认为自己是多余的,不受欢迎的,没有人愿意和自己交往等。一方面,抑郁症患者在人际交往模式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短板或不够主动,导致他们遇到人际交往受挫的情况;另一方面,患者又因人际受挫出现以上绝对化的负面想法,使抑郁情绪加重,更加回避社交,使自己陷入孤单,从而进入恶性循环。
因此,心理师要引导患者关注自杀干预中“此时此地”的人际互动,用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撼动患者在人际方面的不合理思维,同时帮助患者从身边最容易建立的人际支持开始,丰富他的人际关系网,打破恶性循环。
另外,病人朋辈支持小组也是不错的选择,因为有共同的经历和心理体验,他们更容易相互理解。但病人小组最好由专业人员带领,定期有计划地进行小组建设,小组成员能得到的支持更明显,能得到归属感的认同。
● 求助教育
虽然也属于病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部分,但是求助教育更强调自杀危机干预的具体内容,就是“什么时候、向谁求助,怎么求助”。大部分自杀想法强烈的病人其实都在生死之间徘徊,要向病人反复强调:当他们自杀想法强烈的时候,无法自我控制,在考虑自杀计划的时候,一定要向周围至少3个信任的人求助,并且提前给病人的求助对象做好工作,相当于给病人建立了一个人际安全网,这种强调和承诺在病人心里就像一个仪式,通过反复强化他们中大部分人真的会在生死边缘向外求助。实践中我们接到很多这样的求助,都是经过反复求助教育的结果。
抑郁症患者的自杀干预是一项艰难的工作,但是根据核心理论掌握有效的方法,确实可以极大降低自杀死亡率,希望这些方法能给同行一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