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精障家庭未成年子女提供社工服务
作者: 高文文广州利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原广州利康家属资源中心)是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与香港利民会合办的社区康复服务机构,通过引进和运用社会工作手法,为精神病康复者及其家属提供建议、协助、咨询及支援性服务。
中心自2020年开始,为12个有未成年子女的精障家庭提供整合式的家庭服务。
精障家庭抚育未成年人的两种情况
在12个家庭中,第一类是(外)祖父母为主要照顾者,也是常见的联合家庭,一家三代在一起居住;第二类是康复者为主要照顾者,基本以核心家庭或单亲家庭的形式出现。
在第一类家庭中,(外)祖父母会是合作的主要对象,他们往往会带着对精神疾病的恐惧和对过往抚育模式的否定,限制康复者与亲子女的互动,对未成年人关注较多或刻意拉开距离,认为需要在严格限定的情况下,才能保证孩子不至于患病,但对于孩子是否会患病,较多会持有悲观心态。
孩子会经常处于过度干预或被忽略的家庭环境,而受限于主要照护者的体力和精力,孩子也会不被允许在学校和辅导班之外的场所玩乐及结交朋友。这类家庭的孩子,往往会内向敏感,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但长期压抑会在孩子青春期逐渐表现出社交、学习及情绪等障碍。
在第二类家庭中,康复者受疾病、婚姻关系、抚育等压力的影响,精神状况会出现波动,如变得异常和再度发病,这些变化对未成年子女的影响较大:孩子难以理解父母的情况,但又会被要求尽量减轻康复者的照顾压力,或者成为康复者的照顾者,成为家庭照顾康复者的资源。
这类家庭的孩子会有较多的孤独、焦虑和恐慌,比同龄孩子早熟,也比第一类家庭的孩子更具有攻击性,向内攻击自己—— 对自己高要求,自我贬低与不认可,与他人保持距离,压力无处排解的时候会伤害自己的身体,如咬指甲、持续性的熬夜、划破皮肤等;向外攻击—— 孩子也会比较别人的父母,愤怒和自卑,因而更容易攻击患病的父母,如辱骂、伤害对方的身体,这类家庭的孩子会更渴望被认可、平等对待和获得帮助。
精障家庭的需求
回顾12名未成年子女的父亲或母亲的疾病史,均是在青壮年发病,发病原因有不良的伴侣关系、学业压力、职场压力、紧张的亲子关系等。在第一类家庭中可以看到家庭互动模式的代际影响,有些问题是上一代产生的,如果继续往上回溯,会发现祖父母的困境其实也有原生家庭的影子。但家庭缺少相关的知识和觉醒,虽然曾想办法避免,但还是对家庭的正常生活产生了影响,尤其是孩子长远的发展。
然而,第一类家庭较普遍表达的需要是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让孩子变得更优秀,他们会认为孩子的成绩越好,越不容易患精神疾病。而第二类家庭往往受困于跟孩子无法有效沟通,康复者面临很多挑战,作为照料者的他们反而更愿意学习如何与孩子相处以及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长,他们不太愿意谈及精神疾病,会避讳自己的疾病和孩子产生关联。
服务目标
因而,项目将上述谈及的“未成年人、康复者(父或母)、(外)祖父母)”和“未成年人、康复者(父或母)”都看作整体的系统,并关注个人发展、亲密关系与社会参与带来的影响。为此,项目会在三者的社会支持资源方面开展大量的工作:对可修复的关系和资源进行修复,让它重新发挥作用;对还有潜力发挥更大作用的进行改善;对有害的,或者说没有支援网络的,就重新搭建。我们通过这样的系统干预,让孩子尽可能有正常的、利于他们身心发展的家庭环境。
服务策略与成效
在服务手法上,项目对每个家庭进行个案管理,也开展团体化的服务,创造(外)祖父母和儿童、康复者和儿童互动与学习的机会。在“个人—家庭”层面,会协助他们梳理困境及产生的原因、应对的经验、发现能力及需要改善的部分,也会激发他们改变的动力和希望:
比如,有女性康复者在家带孩子,老公要工作跟她几乎没有互动,没参加活动之前,虽然女儿很乖,但是她控制不了自己,一旦情绪不好就会打骂女儿。在绘本治疗的活动中,通过创作、联想、分享,促进母女互动。我们也同时帮助改善夫妻关系,促进丈夫对她的理解、支持和关爱,这个个案后来就不再有家庭暴力,小女儿过来一起生活后家庭生活也没有太大的变化。
项目也会在对儿童影响较大的学校系统开展工作。
比如,有孩子因父母离异,家人要照顾其患病的父亲,还要照顾她而颇有怨言,孩子经常处于被指责、批评,甚至还有打骂之中。加之孩子的个人卫生习惯不好,被同学孤立,也因为“屡教不改”而被老师不喜欢。她的成长经验,令她觉得不会有人喜欢自己,也抗拒跟人亲近。社工通过跟孩子的班主任交流,争取班主任对她的理解和支持,班主任为她在学校链接心理咨询师的资源,还进行家访,影响家庭对她的态度,还主动引导孩子参加适合的活动,孩子的学习态度和社交情况都有了明显改善。
而与此同时,社工也协助孩子的父亲改善与她的相处模式,运用更为积极、正面、尊重的方式表达对她的关心,也减少其他亲友对孩子的干预,孩子和父亲的关系因而有了明显的改善,随之还带来的好的变化是孩子父亲的发病率和症状都有所减少,在接触社工服务后,由原来的一年发病1~2次,到现在没有再发病,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较明显的提升,孩子由原来的“看不起”父亲,而逐渐依赖他,父女的关系趋于正常化。
我们也会链接一些如英语兴趣班、广州图书馆活动等资源,去吸引和满足(外)祖父母的需要,让他们知道服务不仅仅是玩,也可以学东西,第一类家庭也比较认可这些资源,会愿意让孩子参与进来。
由于家庭成员的各自需求之间会出现冲突,比如家人认为孩子需要上更多的补习班来提高学习成绩,而孩子认为需要多一点时间放松,从而减轻学习和家庭制造的压力。所以,跟进这类家庭,对社工的专业和综合能力要求就比较高,社工需要进入家庭,但要同每个服务对象既亲近又有一定距离,充当协调者、使能者、观察员及智囊团的角色。
服务反思
到家庭互动中去,将不良的、有害的互动转变成健康的、有益的互动,可以有效改善精障人士的情况,减轻照顾者的压力。更重要的是,越早干预未成年子女的身心发展,为他们营造利于成长和学习的生活环境,越将有效减少不良因素对他们的负面刺激,进而降低他们罹患精神疾病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