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爱,才会让生命得以不凡

作者: 韩闻芳

唯有爱,才会让生命得以不凡0

电视剧《人世间》改编自梁晓声创作的长篇小说,以周秉昆和郑娟的生活为主线,讲述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剧中郑娟的人生支离破碎,充满悲剧色彩:作为弃婴被收养,养母年迈,同样被收养的弟弟失明;正值花季被暴徒侵犯,未婚怀孕;嫁与周秉昆后,遭遇丈夫获罪入狱,丈夫出狱后,面临长子丧命。如此坎坷的人生,她却活出了幸福的色彩。

母爱:生命的源头

人群中郑娟显得腼腆和自卑,但她的善良和坚韧依然让人印象深刻,这其中有作者对角色的偏爱,有艺术塑造的需要,也有现实可溯源的痕迹,她的心理成因虽复杂,但依然可以从客体关系来解释。

作为精神分析流派分支的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个体当下的人际交往特征源自早期人际互动模板,即婴幼儿与抚养者的互动模式。婴幼儿时期的亲子关系是个体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个体成长过程中对外在世界认知的雏形。人际模式一旦形成又会反过来影响个体对外在世界和关系的感知,从而在人际交往中,寻找符合自己内在心理结构和人际模式的人或关系。由此可见,幼年养育过程中的亲子互动模式对个体的成长至关重要。

原生家庭中,客体关系无疑是隐形的心理基因,每个人的心理基因中都刻有家庭关系的烙印,这个烙印会在潜移默化中造就个体的命运,建构着个体的内心世界和外在环境。

剧中未详细描述郑娟几岁被收养,但在第一个家庭被遗弃的经历,初步构建起了郑娟原始的客体关系模型:外部世界是危险的、不可靠的,自己是毫无价值的。这些概念模糊地建构着她的记忆,形成了她对外部世界认知的基本概念,被抛弃的身份刻在骨子里,潜意识里充斥着自卑的色彩,造就了她在人际交往中呈现出无意识的卑微姿态和不争不抢的佛系性格。

被收养成为郑娟命运的第一个转折点,养母为郑娟重构新的客体关系。从剧中养母为数不多的几句对话、几个场景里可以勾勒出养母的性格轮廓:坚韧、慈悲和豁达。养母平时与郑娟姐弟说话时轻声细语,独自扛起生活重担,承担母亲的责任,对待孩子,没有严厉的指责,没有充满戾气的情绪发泄。养母靠卖冰棍和冰糖葫芦来维持生计,虽然生活贫困艰难,但从来没有嫌弃过姐弟俩。养母想尽办法让他们有尊严地生活,怕郑娟出门被人欺负,就不让她抛头露面,郑娟在家做糖葫芦,养母去卖。在养母的呵护下,姐弟俩的成长被养母的爱包围着,为他们构筑起的城堡简陋而坚固,在城堡里,他们被遗弃而破碎的心灵得以修复。养母的慈悲宽容让郑娟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即便被暴徒侵犯,未婚先孕,她也不害怕被养母嫌弃抛弃。虽然养母给她的爱依然填补不了早年被遗弃的创伤黑洞,但足以唤醒她内心沉睡的价值感,让她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

爱情,生命的延续

郑娟被侵犯看似是一个偶然事件,但其中却有着必然的轨迹,带着低自尊和低价值感的郑娟在人群中遇到了并不爱她的涂志强,就算知道他是同性恋,依然要跟他结婚。郑娟没有觉察到自己的低自尊和低价值感,认为自己不配过上好日子,不配被人爱。认命的她一直被命运牵着鼻子走,结局是被“爱情婚姻”抛弃:她被骆士宾侵犯了,后来还没结婚涂志强就死了。

自此之后,她幼年被遗弃的记忆又被激活了,变得暴躁和沉默,对陌生人保持高度警觉。但养母的照顾和弟弟的陪伴消解着她的伤痛,人生至暗时刻,她的命运出现第二个转折点:遇到周秉昆,他竭力帮助接济她,也温暖和照亮了她。后来照顾周母是她第一次走出自己的世界,这次尝试让她看到了真实的自己,也发现了自己的价值。

婚后,周秉昆延续了养母对郑娟的照顾和疼爱,体谅她的不易,接纳她的过往、家庭、弟弟和孩子,这让她有了对抗世俗流言的底气,面对生活频频带来的挑战,她毫不畏惧。

周秉昆从开始对郑娟怜悯到后来怜惜再到最后疼爱,在爱情婚姻里,他竭尽全力保护,不让她受伤害,她被接纳、被爱,身心又一次得到了涅槃重生,“确认过眼神”,他就是对的人。

唯有爱,才会让生命得以不凡1

赋予生命的力量

父母如果能无条件地接纳、尊重和理解孩子,给孩子肯定和认同,为孩子创造温暖、自由宽松的成长环境,并且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模范榜样,履行父母的职责,那么孩子内在的生命力就会被激活,生命能量就会被激发,由内而外地生长出自我,这样的自我是稳定的坚韧的,是孩子的生命底色。郑娟的养母有对孩子本能的爱,收养郑娟,给其身体活下去的机会,爱郑娟,给她心理重生的滋养。

父母之爱是孩子获得充足心理营养和安全感的重要来源,只有被温柔对待过的孩子才有足够的勇气去信任别人,对世界抱有期望,同时温柔地对待别人。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困境,依然能够找到办法走出困境,活出自己的风采,在未来的爱情婚姻中遇到对的人,收获幸福。

人生没有回头路可走,与其在孩子长大后感慨其不孝,不如在为人父母前就学习爱,培养爱的能力。与孩子建立积极健康的互动交往模式,努力为孩子构建良好的客体关系,为孩子树立榜样,承担父母应该承担的责任,陪同孩子一起成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