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美食

作者:吴丽玮
夏日美食0在去年的夏日美食专辑中,我们开启了一个新的话题,去寻找小城里的国际味道。当时我们去了义乌、青田和兴隆三个地方,前者是因小商品的国际贸易而逐渐出现了世界风味的美食餐馆,后两者都是侨乡,于是分别有了欧洲和东南亚的饮食特色。

那一期,大家都觉得这些饮食类型的出现是存在偶然因素的,而非当地的风土自然生发而来的。于是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有了今年的主题,奔赴不同方位的国境线,寻找融合了异域风情的地方风味。那是人与地理、气候、文化和生态契合在一起的他乡与在地的美食故事,在本期报道中,边境小城的美食类型更加多元和丰富。

在东北地区,黑麦选择了吉林延边。这里地处中国、朝鲜、俄罗斯三国的交界地带,是朝鲜风味与东北黑土地的碰撞,也有俄罗斯和阿拉斯加的帝王蟹被“一蟹三吃”。在延吉一碗凛冽的冷面中,牛肉高汤会经过几日的低温熟化,再和自酿的苹果醋、泡菜汁一起混入冰桶,制成酸甜辛辣的汤底。朝鲜族餐也因为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比韩餐更讲究食材多元和味道的平衡,比如辣明太鱼汤,朝鲜族会放入银鱼、西葫芦、水芹做调味,用河鲜和蔬菜的鲜和甜来压制汤中明显的辣味。

佟畅去了新疆的边境小城霍尔果斯,它与哈萨克斯坦接壤,是新疆最大的边贸口岸。这里的饮食也体现出了哈萨克族的特性与新疆各民族的共性,比如流行于我国的哈萨克族,并且在哈萨克斯坦也非常传统的“胡尔达克”,原本是将牛羊肉和内脏、洋葱一起清炒,在霍尔果斯,它深刻地受到了新疆第一菜“大盘鸡”的影响,演化成了红汤版本的“大盘羊肉”和“大盘牛肉”。

我和驳静则分别来到了祖国西南的两条不同的边境线上。

驳静奔赴了云南普洱,在距离中国与缅甸边境口岸只有300米的孟连农贸市场上赶大集,在那里观摩现场爆炒“跳跳牛肉”和炸牛皮,再配一碗剁牛肉或者猪肉的米干,组成兼具缅甸和傣族特色的丰盛早餐。

我来到了中越边境,位于广西防城港的东兴市。它是与越南芒街仅一河之隔的陆路边境线。近几年,这里形成了越南餐饮风潮,从餐厅到小吃、饮品,都吸收了很多来自越南的元素,比如越南春卷“三兄弟”和越式炸鸡、卷粉。而我个人觉得这里最有意思的是越式咖啡馆试图打造出的越南滴漏咖啡的街头闲适感。在一个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雷暴天前夕,我在溽热的清晨,坐在中越边境的北仑河边,喝了一杯越式鸡蛋咖啡,终于有点理解了越式咖啡中那种满不在乎的松弛感。

异域风情之外,在这些我们鲜少涉足的边陲之地,饮食也体现了当地独特的人文地理特征。

每年5~9月,云南进入了隆重的吃菌时节。除了云南最普及和味美的见手青、其貌不扬但风味绝佳的干巴菌外,一种深红色中透露着淡粉的大红菌是普洱人最引以为豪的当地特色。当地的采菌人喜欢用柴火烘烤后再出售,在餐厅它常常被用来做汤。除此之外,驳静在普洱感受到了独特的纬度和气候优势,在这里,植物才是饮食版图的主角。

去了新疆的佟畅在赛里木湖参加了一次夏季牧场上的哈萨克亲友聚会,她在那里体验到了草原毡房里哈萨克族的饮食和待客之道。哈萨克宴席里,吃羊是最重要的事。佟畅得到聚会上的老人分下的一块炖羊耳朵,吃完她才明白,羊耳朵是专门给家里小孩子吃的,代表着长辈们的宠爱。

黑麦在中朝边境的饮食中,看到了长白山的松茸、图们江的明太鱼、珲春海域的帝王蟹,这些风物在朝鲜族餐桌上形成了最生动的表达。他去参加朝鲜族家庭的早餐聚会,女性成员们清早起来化好妆,穿上朝鲜筒裙和短衫,以这种庄重的姿态开始煮粥,做水豆腐,再将被辣椒酱包裹的各种泡菜摆满餐桌。即便是凭想象,也觉得参与其中会新鲜有趣。

我在广西东兴的万尾金滩逛海鲜市场,体会了一把像东京筑地鱼市那般现买现做的满足感。万尾岛是当地特有的少数民族京族的聚居地,这个海上民族以浅海和滩涂上的小海鲜作为主要食物,在我们看来是垂涎不已的鲜活物产,在老京族人看来,海鲜曾是他们不得已而为之的果腹之物。也因此,这里有鲜,但同时做法简单粗犷。

夏日美食系列里我们第一次做边境小城。这些地方既有接近自然的淳朴,又有来自异乡的新奇之感,这让我们再一次感叹各地饮食的独特性所在,无论是精致还是简约,无论是遥远还是临近,它的魅力似乎无穷无尽。

美食
边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