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式”竞争踩刹车

作者:谢九

这一轮监管层反内卷式竞争,其实从去年就已经开始。2024年7月份的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由此拉开了反内卷式竞争的序幕。今年3月份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

今年5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反内卷式竞争做出了更详细的回应。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一些企业陷入内卷式竞争,有的以低价、超低价,甚至以低于成本价格销售,有的制假售假、以次充好。这些都突破了市场竞争的边界和底线,扭曲了市场机制,扰乱了公平竞争秩序,必须加以整治。

今年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聚焦重点难点,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再次将反内卷式竞争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中国经济愈演愈烈的内卷式竞争,其实分成两个层面:一是企业层面,二是地方政府层面。

从企业层面来看,内卷式竞争主要体现为过度依靠价格战来抢占市场份额,导致行业利润率越来越低,大部分企业甚至长期亏损;在一些新兴热门行业,很多资本一拥而上,形成大规模重复建设,导致严重产能过剩;还有一些大企业通过市场地位压缩上下游的付款周期,给小企业带来较大的资金压力……

从地方政府来看,内卷式竞争主要体现在招商引资和地方保护等行为。为了吸引大资本入驻,很多地方政府通过税收和土地等各种过度优惠的方式吸引资本;还有很多地方政府不顾本地的资源禀赋,强行上马各种热门新兴建设项目,比如新能源和人工智能等等,形成大规模浪费;还有很多地方政府为了保护本地企业,设置各种障碍,最终对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形成破坏……

从地方政府反内卷来看,国家发展改革委今年年初发布了《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要求各地区不得突破国家规定的红线底线违规实施财政、税费、价格、土地、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并针对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屡禁不止、花样翻新等情况,集中力量开展攻坚整治。

和地方政府的反内卷相比,市场更关注的还是企业层面如何反内卷。

企业之间的内卷,最主要的方式就是价格战。最近几年,很多行业爆发激烈的价格战,这和当前经济大背景有一定关系。由于经济增速放缓,经济增长从增量时代进入存量时代,在有限的市场需求面前,企业想要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短期之内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降价,对于消费者而言,这也是最乐见的方式。

对于消费者而言,商家的大幅降价虽然带来了价格上的优惠,不过,过度降价背后,有可能损失的是质量。而且,从中国经济全局来看,商家的大幅降价也会给经济增长带来更大的压力。

首先,这会使得行业利润越来越单薄,很多企业甚至会亏损倒闭,带来更大的就业压力。从企业利润层面来看,2022年到2024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已经连续三年下滑,同比下降幅度分别为4%、2.3%和3.3%,今年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更是大降9.1%。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不遏制企业的降价之风,企业利润下滑的趋势还会继续扩大。

除此之外,如果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大规模价格战,还有可能加剧中国经济的通缩压力。最近几年,中国经济一直面临一定程度的通缩压力,2023年和2024年的CPI涨幅均只有0.2%,进入2025年之后,通缩压力进一步上升,今年前五个月,有三个月的CPI出现同比下降,其中5月份CPI同比下降0.1%。

如果企业层面继续大打价格战,中国的通缩压力还会继续加大。所以,从监管层的角度来看,以降价为主的内卷式竞争,已经到了不得不叫停的时候。

今年2月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召开部分企业公平竞争座谈会,邀请天合光能、晶澳科技、隆基绿能、阿里集团、京东集团、北汽集团、奔驰集团等七家企业有关负责人围绕整治内卷式竞争进行深入交流,听取意见建议。

值得注意的是,这七家企业主要集中在光伏、电商和汽车三大行业,这也是当前内卷最为激烈的几大行业。随着监管力度逐渐升级,最近,部分行业的价格战开始有所放缓,从汽车行业来看,部分行业龙头释放出为价格战降温的信号。

除了同行通过降价内卷,企业内卷还有一种形式体现为上下游的内卷,尤其是大企业利用行业地位“卷”供应商,将更多压力转移给中小企业,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压缩供应商的付款周期。

一直以来,大型企业大幅压缩中小供应商的付款周期,已经成为国内企业界的普遍做法。很多大企业甚至将压缩账期打造成企业重要的金融链条。大企业从中获益的同时,很多小企业面临极大的资金和生存压力。

今年3月份,国务院发布《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要求“机关、事业单位从中小企业采购货物、工程、服务,应当自货物、工程、服务交付之日起30日内支付款项;合同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但付款期限最长不得超过60日。大型企业从中小企业采购货物、工程、服务,应当自货物、工程、服务交付之日起60日内支付款项”。

在国务院发布新的支付条例之后,今年6月中旬,国内汽车行业对此做出回应,绝大多数主流车企先后做出承诺,将供应商的支付账期统一至60天之内。

对于企业而言,竞争从来不会停止。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在大规模降价、上下游挤压等内卷式竞争被叫停之后,或许将倒逼企业加强科技创新,进入比拼产品质量的良性竞争轨道。

内卷
降价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