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汽车公司想让AI成为你的家人

作者: 吴洋洋

最近一段时间我与AI产品的关系似乎进入了倦怠期。

当然,无论是在工作还是日常生活中,AI已然成为了我不可或缺的帮手。基于过往的使用经验,我已经习惯将不同任务分别交给我认为最适合的AI产品,例如常识问答交给DeepSeek、文档处理交给Claude、知识库给ima、深度研究让Grok来做,除此以外那些没有明确需求的任务就一股脑全交给ChatGPT。

不难看出,这些AI产品都不是什么新面孔。我不是没有尝试过那些打着Agent(智能体)旗号的新产品—开发者大都宣称它们善于规划执行复杂的连续性任务,比如制作行业研究报告或旅行攻略,但输出的结果普遍属于看起来很唬人,却经不起推敲,还不如我亲自从头做来的省心。

当然,上面提到的这些老面孔也在让我失去新鲜感。不过并非是因为这些产品做得不够好,恰恰相反,这半年多来各家公司都在努力补齐产品上的短板,比如ChatGPT幻觉率高的问题明显减少、对指令的遵循能力也更强了,一直无法联网工作的Claude也在3月加入了该功能,等等。这些AI产品都越来越好用,也越来越相似了,没准再过几个月,我就会告别团队作战,只要保留一个AI产品就够了。

然而最近几周,还是有一款AI产品带给我新体验并迅速成为我打开频次最高的应用之一。不过,它不是由技术大厂或“AI六小龙”等知名AI创企推出的产品,而是由一家新势力汽车公司推出的。就是理想汽车在去年12月上线的独立AI助手“理想同学”。最近让我沉迷的是它在5月底刚上线的新功能“小同桌”,点开它你就可以与4个内置的AI角色语音聊天,例如一口京片子的北京大爷、每说两句话就要拽一句诗的李白等。

其实塑造个性化AI角色以满足用户的社交需求一直都是AI产品中一条比较重要的细分赛道,前有被Google收购的Character·AI,后有MiniMax推出的社区型产品星野。这两款产品我都使用过,它们都提供了成百上千的AI角色供挑选,其中既有真实的历史人物,也有虚拟的动漫角色,但都是聊不出十句我就会嗅到机械且无趣的AI味。

例如我曾尝试与星野上一个名为“女鬼”的角色交流,当我试着询问她是否了解“最近脑机接口行业的新进展”后,她突然开始一本正经罗列该领域最新的技术突破。造成这种荒诞场景的原因显而易见,平台看似提供了无穷多的AI角色,但它们本质上不过是大模型的皮套人,所谓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人际关系、生活经历只是程序背后短短数百字的预设提示词,跳出预设范围的问题很容易就激活了底层模型的其他能力,让它们给出不符合人设的回应。除此以外,这些AI角色的语音对答也呆板到出戏,这种课文朗诵式的交流就差把“我是AI”写在脑门上了。

令我吃惊的是,在和理想同学“小同桌”内的角色聊天的这段时间,我在理智上清楚知道这些还是AI,但它们很少引起我的反感。虽然只有4个角色,但我能明显感受到它们是不一样的,这不仅体现在口音上,交流多了就能发现,“理想同学”这个助手对科技话题感兴趣,而“北京大爷”更关心身边的琐事。比如我同样将脑机接口的问题抛给了“北京大爷”,它首先想到如果这个技术真的能实现,那么胡同口下象棋的老大爷就能知道对方的下一步棋要走哪儿,其次又想到是不是该给每个人脑袋里装个杀毒软件。他并没有一板一眼地回答我的问题,而是真的像一位有趣的胡同口大爷那样跟我闲侃—不专业,但有趣,日常的聊天本应如此。

“在这个功能上,小朋友的体验其实反而比开车人的体验更重要。”理想同学产品负责人张文博向“新皮层”透露了这个功能的缘起,他们发现在理想的车里与理想同学聊天的第一用户经常是小朋友,他们会真的把它当作一个伙伴去交流,同时家长也希望借此培养小朋友与AI的沟通能力。

但小朋友并不是能“规规矩矩”交流的对象。其一,他们很难像成年人那样一口气接受一大段的内容输出,这就需要收敛模型产品的表达欲;其二,小朋友经常会在AI回复时插嘴提出新问题;最后,作为伙伴,产品需要在交互时更自然,不仅有智商还要有情商。

过去的语音聊天AI是先将语音转成文字,模型理解问题后,再把回复文本转成语音,这种体验割裂的技术路线已经无法满足小朋友们的需求。于是理想在训练新一代模型MindGPT-4o时,就将语音的识别、理解、生成三个阶段融合在一起统一训练,最终推出了能够理解用户话语中的情绪,可以边说边听、边听边答的“小同桌”。

为了让AI更有人情味,除了升级底层模型的能力,张文博和他的团队还为每位“小同桌”设定了专门的档案库,包括姓名、人设、形象、背景故事、擅长技能等,甚至包括MBTI人格。

张文博告诉我,他们设定“理想同学”(理想默认A I助手)的MBTI是经过一番思考的:它要能主动交流,所以是偏外向的;同时要感性一些,才能对用户的心情感同身受;最后还要有条理,这样用户才能放心地把任务交给它去执行。最终,这家公司把理想同学的MBTI设定成了ESFJ,这种人格占总人口的12%,也是十六型人格中最常见的类型。根据MBTI的描述,这类人具有同情心和责任感,总是关注并帮助他人。理想希望拥有这种人格的AI助手可以获得用户的信任,并逐渐被接纳成为家人,这也是理想汽车创始人兼CEO李想对AI终极形态的想象。

去年年底,就在理想汽车累计销量突破100万辆后不久,李想宣布理想要从一家智能汽车公司转型为一家AI技术公司。这在当时多少令人感到意外,毕竟在过去10年中,理想可以说是“蔚小理”中最缺乏科技范儿的那个。相较于智驾之于小鹏和换电之于蔚来这样鲜明的技术标签,谈起理想,人们更多想到的是“实用主义”的增程式路线或者“奶爸车”这种主打家庭用车需求的产品方向。

李想将AI助手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从低到高分别是增强能力、成为助手、变成家人。在这个过程中,AI的自主性越来越强,与用户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最后AI会演变为“硅基家人”,像家人一般自主帮助用户管理家庭事务。至于汽车,到了那个阶段也不再只是交通工具,而是可以替用户接送孩子上下学的“空间机器人”,成为一个移动的家空间。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