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的二手,健全的消费

作者: 陈锐

影响深远的转变,往往在不知不觉间发生,消费心理的变化就是一例。对于买一件二手商品,身边越来越多人的态度从多年前的“为什么”转变为如今的“为什么不”。这些难以统计的案例汇聚在一起,让“二手经济”成为中国当下的消费亮点。

一个标志性的现象就是二手交易平台越来越多,覆盖了汽车、电子产品、服装、奢侈品、书籍等最主要的二手商品类型。根据智研咨询的报告,2023年中国二手电商的交易额已经超过5000亿元,是2015年的约40倍—这尚不包括广大的非线上二手交易。

对成长于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人来说,这种消费习惯的转变可能是头一遭。经济发展带来的物质的极大丰富,使得中国社会从物资紧缺走向了物资过剩,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人们已经习惯了可以用更便宜的价格买到更好的新产品—既然消费一直在升级,何必要买旧货呢?

在这种背景下,更多、更高级的消费与整个社会的经济繁荣绑定在一起,成为进步的象征;与此同时,好不容易摆脱物资短缺,又会令人们对使用“旧物”(used things)有一种报复性的摒弃心理。在这种消费氛围中,“缝缝补补又三年”变成一种过时的价值观,买卖二手商品则成了一种有些上不了台面的行为。

但周期总会到来。当人们对增长不再抱有绝对的信心,二手消费就会伴随“精打细算”和追求“性价比”的心理开始兴盛。

精打细算是二手消费盛行的原始动力。中国最大的二手交易平台闲鱼是这种趋势的鲜明体现。这个平台上交易的商品,已经从狭义的“旧物”拓展到各种可以让人省钱的“平替”—酒店积分、视频会员、停车优惠,以及更多难以被定义为商品的服务。某种程度上,它和同属阿里巴巴的淘宝一样,已经成为中国消费者的“万事屋”。

这种二手平台的演变方向,可能恰好反映了二手商品的两面性:非标、无封装和不正规使得信任难以建立,增加了消费行为中的摩擦系数;但同时,它也带来了更多自由和可能性,可以填补生活缝隙里被忽略或是没有说出口的需求。

全球各个市场二手商业的重要节点

繁荣的二手,健全的消费0

这当然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观察全球成熟的消费市场,我们都可以看到“经济放缓”和“二手兴起”之间的相关性。比如日本的古着(即二手服装)市场就源自“二战”战败后当地物资匮乏,政府不得不从海外进口旧衣以填补国内纺织业的空白。

成立于20世纪初的Goodwill是美国最大的连锁二手商店之一,在美国有超过3 0 0 0家门店。它的创办者艾得格·海勒是一位教会牧师,创办它的初衷就是看到富人把东西弃之不用,而穷人连最基本的物资都缺乏。Goodwill至今仍是一个公益企业,如今它的十万余名员工中有约3成是残障人士。它的商品主要来自人们的捐赠,而人们乐于这么做不仅是出于善心,也出于政府在税收抵扣上的支持。

当经济经历过繁荣又走向低谷时,二手商业就会像得到了充足阳光和雨水的农作物一样,结出更多果实。还是日本的案例,1990年代,日本的二手书、二手影音作品以及二手奢侈品交易迅速爆发,催生了多个大型连锁品牌,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在此前的泡沫经济期,日本人在全球大量采购—他们一度贡献了全球一半以上的奢侈品消费,而当泡沫破裂,无数中产家庭的资产负债表恶化之后,这些消费品就成了二手交易最重要的供 给。

如果把时间拉长到人类历史的维度,上述把“消费二手物品”当作新鲜趋势探讨的行为可能会显得有点好笑。实际上,更长的历史里,人类社会一直习惯使用“旧物”。在古代农耕社会,一件衣服旧了之后,会被还原成布料重复利用。东汉末年的书籍《三辅黄图》中就曾记载长安城中有一个名叫“槐市”的地方,读书人定期到这里交易二手书、二手乐器和其他物件。

商品经济和工业化生产兴起之后,这种循环利用物品的习惯也没有消失。在欧洲,民间自发形成的旧货市场从中世纪流行至今,“跳蚤市场”一词就来自于19世纪的巴黎。此后,在物质极大繁荣之后,欧洲的跳蚤市场传统仍被很好地保留下来,成了各个城市的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基于这种文化诞生的对“循环”“可持续”的热衷,也成为如今欧洲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理念。

全球范围内,环保和可持续都是二手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它是对于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的一种反制。2023年,欧盟立法要求企业不得销毁未经销售的服装等商品,以快时尚品牌为代表的公司由此开始建立起官方的二手回收和销售体系。

或许我们可以下一个判断:健全的消费社会,才能孕育繁荣的二手商 业。

这首先当然是因为,丰富、高品质的新产品是二手商品的来源。就像专注二手生意的创业公司多抓鱼的公司口号,“真正的好东西值得买两次”。其次,二手交易本身就是一块更难消化的硬骨头。如前所述,二手商品的非标带来了交易门槛,要解决各种交易障碍,需要更高效的信用、支付、物流等系统,而这些也是让成熟的消费社会运转良好的要素。

此外,一个健全的消费社会,能允许小众兴趣的自由生长。基于兴趣的热爱,往往会重塑商品的价值,这是二手交易中最具活力的一部分。二手牛仔裤、初版书、绝版黑胶唱片、过时的游戏机,这些产品之所以能够卖出千百倍于原价的价格,并且支撑起一个细分行业,靠的就是爱好者群体凝聚起的共识。而这种基于兴趣的二手交易,往往又带有对主流社会的反抗。比如二手牛仔裤的价值在1960至1970年代的美国被重塑,背后就是嬉皮士文化的盛行。这种风潮从美国西海岸传递到东京,在原宿、下北泽等地蔚然成风,从地下亚文化一步步走到台前,成了新的主流时尚。

除此之外,把二手交易与“健全”关联在一起,还有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现代社会,买卖二手物品能引导人们重新重视物品本身的价值。

播客《博物志》组建的一个听友群或许能很好说明这一点。这个群名叫“赠物群”,它的规则很简单:1)不许聊天,只在群内分享需要赠送的物品信息;2)第一个举手的成员获得该物品;3)赠送者通过顺丰邮寄物品,但采用到付方式。

在这个群中赠送物品的成员无法获得经济回报,他们赠送物品有时是为了清理储物空间,但更多的时候是出于一个很朴素的念头:挺好的东西,浪费了怪可惜的。

当代消费者常常会忘记,“我想要它”和“我喜欢它”是两回事。所谓的“冲动消费”,其来源并不是对物品本身的喜爱,而是对消费这个行为本身的渴望和上瘾。现代零售业和广告营销非常擅长增加人们获得一件商品时的快乐,但削弱了人们使用商品时的快乐。因为产品的包装、广告、社交平台上的各种切片式内容,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提前预支或者说替代了人们自身对物品的使用感受。细想一下,你将商品加入购物车、下单付费时的兴奋感,是不是常常远大于拆开快递箱真正拿到商品时的兴奋感?而且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实物消费,也广泛存在于体验消费和内容消费。

二手消费则有可能大大缓解这种“消费成瘾”。带有收藏性质的二手消费自不必多言,促成这种行为的一定是对于物品及其背后故事的喜爱。即便是出于省钱的目的购买二手商品,那些交易过程中对物品的仔细考察、与售卖者的或有用或无用的交流,也会让人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到使用和体验物品本身,而注意力和真需求是这个时代最稀缺的东西之一。

从这个意义上看,二手交易本身,就是现代人的生活“复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