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与全球之间,宜家如何设计家具?
作者: 陈锐Yi:YiMagazine
I:Fredrika Inger
自宜家2014年首次向外界系统性地提出“民主设计”(Democratic Design)这一概念,已经过去了11年。简单来说,宜家认为,优秀的设计应该集美观、实用、优质、可持续和低价于一体。此后每年,该公司都会在瑞典总部举办一场名为“民主设计日”的活动,公布未来的重要新品和合作计划。
2025年6月3日,位于瑞典一处森林深处的“宜家小镇”阿姆霍特再次迎接全球的客人。阿姆霍特是第一个宜家商场开门营业的地方,宜家如今已经80 岁,“第一个商场”也成了博物馆。这家公司的业务版图从欧洲、北美,进一步向亚洲和南美扩张,但绝大多数家具仍由瑞典总部设计。宜家首席产品与商业官Fredrika Inger在这家公司待了20多年,曾在越南胡志明市的工厂里采购原料、在商场门店担任经理,目前在设计部门负责产品开发和研究。她和《第一财经》杂志分享了瑞典总部设计团队的工作流程、新发现和对全球居家生活的新观察。

Yi:宜家每年都会在全球开展“居家生活”(Lifeat home)大调查。你们在设计时如何融入这些洞察?
I:我们始终尝试把一切工作的起点放在“真实的居家生活”上,做家访、访谈、观察照片,甚至观看人们日常生活的视频。人们说的和他们实际做的有时是不一样的,而这个差异对设计来说非常关键。比如,有人会说自己总是在餐桌上吃饭,但我们观察到他们实际上是在沙发上吃的—那我们就应该围绕这种行为做设计。这也意味着我们需要反复回到家庭场景中去观察。生活是变化的,习惯会改变。尤其在亚洲,居家生活的空间更小,或者说城市里的人需要一个空间能承载多种用途。我们必须不断更新我们的洞察。
Yi:2025年4月,宜家在首尔的第一家店开业了,这也是你们在韩国的第五家店。你们如何理解韩国家庭的生活需求?有没有什么具体的产品开发案例?
I:我们第一次在韩国开店时,就在首尔等地完成了一系列家访。我们发现韩国的人使用毯子的方式与其他市场的消费者不同。他们希望毯子既柔软又具有装饰性,所以我们开始开发更有质感的、编织类的、更具表现力的款式—就像是家居中的时尚单品。
当时一个很大的发现是,家中有孩子的韩国家庭非常重视地毯。我们之前销售的地毯都偏小,对这类家庭来说不太够用,于是我们意识到应该做更大的。但我们还发现,父母既希望地毯颜色鲜艳,有适合孩子玩的元素,又不希望家里显得太杂乱,特别是妈妈们,她们更喜欢在家中营造平静和谐的氛围。我们最终设计出一种双面地毯,一面颜色鲜明,另一面花纹更低调,适合成人。这看起来是个很小的改动,但正是源自真实的生活洞察。
Yi:近年来,很多国际品牌开始推动“从本地到全球”(from local to global)的设计路线,即由本地团队来主导产品开发,再推广到其他全球市场。宜家一直以瑞典总部为研发中心,你们如何平衡来自全球不同市场的需求?
I:我们在上海、班加罗尔、华沙和北美设有本地设计小团队。我们会从全球收集洞察,但核心研发仍在总部。这样既能保持规模化与一致性,又能做出本地化调整。我们会从共性中寻找规律,然后叠加各地的具体需求。这种双重策略既支持大规模创新,也能保持在地相关性。比如在上海的设计师会开发与本地需求密切相关的项目,同时也与全球供应链对接。
全球各地的人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相似得多,这是我做了20多年产品开发后非常深刻的体会。以宜家如今的业务体量,我们既拥有机会,也肩负责任。我们希望为更多人提供可负担又有意义的设计,尤其在眼下这样全球动荡,同时面临气候危机的情况下,这也是激励我们继续努力的原因。
Yi:宜家很早就提出了“第一个家”(First Home)这个概念,在2024年米兰设计周上还围绕这个主题做了一个展览。你们观察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I:很有意思。我想我们一直关注某些特定的群体,尤其是在他们有重大需求时,比如搬离原生家庭、拥有第一个属于自己的家、生育孩子,这些人生的重要节点,都会带来明显的家居需求。我们一直都在围绕这些人生阶段展开设计,并在全球范围内发现了许多共通的需求。
我们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你在某地得到的洞察,其实也可以应用于别的市场。现在很多人并不“投资”一个长期固定的家,而是更流动—这种趋势在全球都在发生,但我们会继续聚焦于第一次置业的人群和育儿人群。
在亚洲,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我们正在思考宜家在中国“银发经济”中的角色。我们现在也推出了面向浴室的新系列。此前我们还做过一批为有“更多支撑需求”的人群设计的产品,比如特定功能椅。这属于“包容性设计”的范畴,是我们过去不太涉足的领域,但如今我们已经开始认真探索,并将持续思考未来可以怎么做。
Yi:这也是你们民主设计方法论中的一环吗?请分享一个产品开发案例。
I:是的,但我们并不把“民主设计”当作一本教条式的手册,而是当作一种价值框架。我们并不要求每一个产品在所有五个维度上都做到完美平衡,但我们希望每次设计时都能有意识地考虑这些维 度。
这五个维度—造型、功能、品质、可持续性和低价—并不是一张用来打勾的清单。它们之间经常存在冲突。真正的设计能力,就是看你如何平衡这些维度。
我们经常思考“负责任的设计”。这不仅包括材料的可持续性,也包括产品的耐用性、生产方式和物流链条的优化。举例来说,当我们设计一张桌子时,我们会问:它是否可以以更好的方式平板包装?切割时能否减少废料?是否可以用更少的材料来做?这些其实也是工程问题。我们和工程师紧密合作,测试结构强度、评估材料张力,甚至模拟产品老化。这是非常协同的过程。
有时设计也会因为这些发现而改变。比如我们原本想要更细的桌腿,但无法通过稳定性测试,我们就得反复调整。这不仅仅是美学问题。在宜家这样大的体量里设计产品,从第一天起就要考虑整个供应链,材料、运输、组装、回收—这些都是产品的一部分。
Yi:除了使用组件化的方式来控制成本,宜家还会通过哪些方式来提升产品的“可负担性”?
I:宜家有太多SKU了,所以需要一个系统来帮助我们在众多产品之间作决策,而不仅仅是为某一个产品找到最优解。这就是设计框架发挥作用的地方。你不能只优化某一件产品,必须思考:如果这个部件能在多个产品中复用,会怎么样?我们能否在全球范围内使用它?是否只需改个颜色或尺寸,它就能适配不同市场?这更像是在设计一套系统,而不是设计一个单品。
我们曾经把一个弯曲的衣架改为直线型。原来生产这个衣架需要很多手工工序,切割时也会造成不少材料浪费。改为直线后,我们可以从木头里更高效地裁出两个标准件,降低了不少成本,也节约了材料。这使得我们原来在亚洲生产的产品能够转移到欧洲本地生产。直线型衣架还能在托盘上堆叠得更紧凑,运送和陈列也更高效,进一步降低了零售端的成本。我们还用黑色涂层把一些“不是那么完美”的木质衣架表面统一处理,这样它们看起来很漂亮,也不会被浪费。这些都是真正从产品全流程考虑的“可负担”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