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的尽头不是医学的尽头
作者: 宁晓红我做住院医师的第一年,曾遇到一名患淋巴瘤的21岁男孩。他当时接受了很多次治疗,身体已经难以承受。一个年轻的生命,一点一点地在我面前消逝了。
我当时并没有跟他说过话,也不知道他的家人在哪里、他们的感受是什么。现在想起来,心中充满后悔、自责……那时的我太懵懂了。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但在面临很难治愈的疾病时,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机缘巧合下,我接触到了缓和医疗。我开始明白,医学的意义不局限于治愈。对于那些治不好的疾病,设法减轻患者身体上的疼痛,让他们获得内心的平静,陪伴他们安详地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也是医生要做的事。我也开始主动走近患者,倾听他们的故事。
那天,我接诊了一名50多岁的女性患者。在沟通中我了解到,患者的丈夫刚刚被诊断为间质性肺炎。
“看到他憋得慌,我这心里别提多难受了。他晚上睡觉时总觉得气不够用,必须打开窗户透气……”她说。
“您家里还有什么人呢?”我问。
“我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小女儿刚做了乳腺手术……”患者回答。
我轻轻抚摸着她放在诊桌上的手:“您真是太不容易了。”
听了这句话,她的眼泪像决堤的洪水一样汹涌而出,随后继续说起家里的大事小事。在场的人都掉下了眼泪。
我针对病情给她开了两个排除器质性疾病的检查。当我起身送她出门时,她突然抱住了我,边哭边亲吻我的脸。
我知道,也许从没有人听她说过这些压在心底的苦楚,但那一天,她可以尽情地把负面情绪都宣泄出来。能帮助这名患者的,是一种看似在医疗行为之外的、心与心之间的交流。
在我的诊室里,经常会有患者洒下眼泪,而我的眼泪常常比他们的还要多。这种真情流露既是对患者和家属的一种理解,也代表了我所能给予的支持。
当我将这些所思所想应用于重病患者的照顾上,结合充分的症状控制、心理支持和哀伤陪伴,在某一刻,患者身体和心灵上的伤痛就得到了更广泛意义上的“治愈”。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同样治愈了我。
缓和医疗是一个医学回归的过程。现在的医学崇尚新技术、新药、新进展,有时却把一些同样重要的东西落下了、淡化了。我希望大家常常提醒自己,病中的人是很痛苦的,需要倾听和支持,他们在面对死亡时更需要我们的帮助。所以,技术的尽头不是医学的尽头。
27年前,我曾问自己:“医生究竟能做什么?怎样才算是个好医生?”
27年后,我走在一条名为“帮助”的路上。这条路,我会一直走下去。
(亭 亭摘自《健康报》2025年5月6日,本刊节选,肖 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