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的追寻

作者: 李劲峰 陈毓珊

跨越时空的追寻0

2025年3月,美国退役陆军中校托马斯·马西亚从一封来自中国上饶市的电子邮件中,获得了一个让他欣喜无比的地理坐标。

这是马西亚的父亲参与“二战”中的杜立特行动时,所驾驶的飞机在中国江西坠落点的定位。83年前,杜立特行动成为“二战”太平洋战场的标志性战役,被载入史册。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当时的战斗中,这批轰炸机转向南飞后,多数坠毁在中国江西、浙江等地。中国军民冒死救起、安全转移这些跳伞飞行员的英勇义举,创造了一次救援奇迹,同样成为历史传奇。

过去6年来,马西亚与江西省上饶市抗战文化研究会研究员罗时平教授,通过560多封邮件往来,竭力找寻被尘封的历史线索。

跨越时空的追寻

带着父亲珍藏70多年的照片和名片集,马西亚于2018年第一次抵达中国。他来到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踏上那片让父亲重生的“故土”。

“二战”中,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空军中校杜立特于1942年4月18日率领16架B-25轰炸机从航母上起飞,首次奔袭轰炸日本。后因联络不畅与油料不足,75名美军飞行员在中国江西、浙江等地弃机跳伞。中国军民冒死救援,其中64名飞行员被成功救起,安全送达后方。

马西亚的父亲是杜立特行动14号机组领航员兼投弹手。9岁那年,马西亚第一次看见父亲与战友在中国的合影。

“很多跳伞点都在日军占领区,其他机组中有些人受了重伤,有些人被俘,但14号机组的5名队员都幸运地降落在上饶,遇见了善良的人们。”马西亚回忆说,1960年他还是个高中生,“父亲指着地图上的一处告诉我,他的生命是被这里的中国村民、政府官员和士兵们挽救的。”

父亲讲述的故事,在马西亚的脑海中仿佛电影画面一般清晰。

马西亚的父亲是14号机组成员中第三个跳伞的,纵身一跃时被强风撕过,他的背包和绑在夹克上的供给品散落无踪。在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吴村镇的大排山山顶上,他裹着降落伞熬过了潮湿的雨夜。

翌日清晨,他下山找到一户农房敲门。这个身材高大、白肤碧眼的士兵,把开门的村民吓了一跳。这时,一位在田里耕作的年轻人看到马西亚的父亲,虽语言不通,但还是将他领进了村庄。

善良的村民们拿出了鸡蛋、蜂蜜等食物给他吃,并生火帮他烘干衣服。马西亚的父亲恢复体力后被护送到当时的乡公所,与队友顺利会合。

直到临终,马西亚的父亲还在惦念着那个挽着裤腿、面带笑容的年轻人。从父亲珍藏的与上饶相关的资料中,马西亚意识到,自己必须真正地去了解父亲一生中最重要的这段经历。

首次上饶之行,马西亚没有找到父亲想要找的人。他小心翼翼地用父亲当初使用的降落伞碎布包起当地的泥土和石子,带回美国。临行前,马西亚写道:“非常感谢你们的款待和友善,也感谢你们还留存着对我父亲的记忆。希望中美人民之间的友谊历久弥坚。”

在上饶之行的一场纪念活动中,马西亚展示的一张写有“上饶王家巷吉号”的泛黄名片,一下就引起了罗时平的注意。过去30多年来,罗时平一直在挖掘和保护上饶与抗日战争相关的文史资料和遗址。很长一段时间里,上饶人民积极营救杜立特行动队员的故事鲜为人知。

“杜立特行动与上饶有着密切联系。”罗时平说,当时全力营救美国飞行员的命令是由设在上饶的第三战区司令部发出的,“杜立特行动中,3架飞机坠毁在上饶,10多名队员在这里获救。”

2018年11月,罗时平收到了马西亚发来的第一封邮件:“希望我们继续保持交流,一起还原那段历史。”两个人的通信往来和跨洋协作就此开启。

生死相托的情谊

马西亚在父亲珍藏的相册中找到的两张泛黄的照片,成为跨洋“寻亲”的突破口。

一张照片中,一名短发女童站在身着飞行夹克的美国飞行员身后,嘴巴张开、表情惊讶。还有一张是10多个村民站在农房前的合影。清晰的面庞、明确的指向,让罗时平兴奋起来。

根据飞行员杰克·西姆斯的自述,这两张照片是他当时拍下的救助过他的村民。罗时平拿着照片四处寻访,辗转找到了当年营救西姆斯的上饶广丰密良坳村村民官文清的后代。

照片中腼腆又惊讶的女孩,正是官文清的小女儿官冬香。“第一次见到跳伞降落在村里的美国飞行员时,我9岁。”官冬香回忆道。

“家人给这名美国飞行员拿来两个烤红薯,他很高兴地吃完,还抓了一把像豆子一样的糖果,分给我们。”官冬香说,“我父亲回忆起这段经历,总会提到,美国飞行员和我们一起打日本侵略者,帮助他们是我们应该做的。”

尽管找到的不是救助自己父亲的村民,但马西亚依旧为“寻亲”取得的突破而高兴。得知照片中的女孩被找到,马西亚很快发来邮件:“罗教授,你的研究真是太棒了。时隔80多年还能找到照片上的这些人,这太神奇了!”

为了战胜共同的敌人——日本法西斯,杜立特上饶救援行动中,中美人民生死相托。美国飞行员被安全转移后,奋勇救助他们的中国军民却遭受了日本军队的报复性屠杀,甚至遭遇了惨无人道的细菌战。

据统计,杜立特行动后,恼羞成怒的日军因此屠杀了25万名中国军民。罗时平说,杜立特上饶救援行动的故事谱写了用鲜血捍卫正义、追求和平的英雄壮歌,承载着中美人民用生命铸就的深厚友谊。

2022年4月18日,江西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联合上饶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举办纪念杜立特行动上饶救援80周年视频会,邀请杜立特行动队员的子女与参与营救的民众后代在“云端”相会。

在这场线上会面中,马西亚又见到了老朋友罗时平,他在致辞中不断地表达谢意:“感谢江西人民对我父亲的救援,也感谢中国人民从未忘记这段历史,并对此做了大量工作。”

传奇友谊在续写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杜立特行动队员的子女们陆续来到中国,重访父辈跳伞降落的地点,寻找曾施以援手的“亲人”。

当年马西亚的父亲跳伞后,下山敲门的农房和领他进村的年轻人,一直未能找到。但根据马西亚发来的资料,罗时平逐一找到了马西亚的父亲到县城后,为其提供翻译帮助的广丰杉江中学校长俞百岩、军医陈宝骢、《前线日报》总编辑宦乡等人员的信息,并帮助马西亚与他们的后代取得了联系。

“如果我的父亲没有活下来,我就不会在这里了。我时刻都想见到1942年帮助过我父亲的中国人的后代。”马西亚说。

为了弥补遗憾,马西亚选择用绘画的方式来还原父亲被营救时的场景。2021年5月,马西亚给罗时平的邮件中问道:“我正在创作一幅《父亲与营救他的村民》的画。请您看看画中人的衣服符合实际吗?”

“当时天气很冷,村民穿的长袍要加棉花,长度要过膝盖,衣襟开扣不在中间,而在左侧;他们第一次看到美国人,表情一定很惊讶……”罗时平与马西亚反复沟通,希望这幅油画能成为象征中美人民友谊的珍贵纪念。

除了提供大量研究资料,每当看到中国南方地区出现自然灾害时,马西亚都会第一时间给罗时平发邮件,了解上饶是否受影响。“我很少见到一个美国人对上饶有如此情怀。”罗时平说,“对杜立特行动那段历史的共同关注,让我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马西亚和罗时平跨洋合作“寻亲”的故事,作为叙述主线被拍成纪录片《跨越时空的追忆与寻找》。飞书仍在续写,“寻亲”从未中止。罗时平表示,自己继续研究这段历史,就是希望将杜立特行动中的救援故事,讲给中美青年一代听,让更多人熟知这段历史,铭记这段血与火铸造的友谊。

(朝夕池摘自《参考消息》2025年5月3日,李 晨图)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