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怎样教育小孩?

作者: 吴为

日本人怎样教育小孩?0
六岁的日本孩子已经可以自己走路或坐地铁上学了。

| 独立性从何而来?|

东京南池袋小学的放学铃声一响,六七岁的孩子们便纷纷冲出教室,拎着水壶,戴好帽子。有四个女孩留了下来——轮到她们打扫卫生了。她们从橱柜里拿出儿童用的扫帚,开始清扫。四把扫帚并排挥动,扫起地上的纸屑和灰尘。“这里老积灰。”玛丽亚指着地板缝隙说。其他孩子立刻围过来帮忙。“打扫过程中,孩子们培养了环保和平等意识,不会想着‘反正有清洁工扫’。”小桥口惠老师说。

“刚入学时,这些孩子简直就像小怪兽!”校长佐藤浩笑着说,“我们的职责就是帮他们作好融入社会的准备。”学校引导孩子尊重他人、合作共处、主动承担责任。佐藤称之为“育人”,即塑造人格的艺术。

“育人”的成果令人惊叹。日本孩子不仅学业优秀,而且年纪轻轻就展现出非凡的独立性。六七岁的孩子可以自己走路或坐地铁上学。当然,这也得益于日本较为安全的社会环境。杉浦洸真就是如此,他每天步行十分钟上学。“我当然会担心,毕竟他要穿过一条主干道,好在路人都会帮忙。”他的父亲杉浦裕树说。日本一档真人秀节目还会跟拍幼童独自去商店买鱼糕的过程。

日本的教育理念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前。在封建的江户时代,武士阶层创办学校,培养有文化、品行端正的武士。寺庙学校负责教授平民子弟,还要求学生参与日常劳动,这或许就是学生打扫教室这一传统的起源。19世纪,日本在接触西方工业化世界后,为实现现代化,推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20世纪,日本转向军国主义,学校成了灌输帝国主义思想的工具。二战战败后,驻日盟军总司令部调整了学校课程,重点在于传播民主理念。

如今,日本的学校依然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品格。政治学教授中野晃一说,日本教育重视纪律和责任感,认为集体和谐胜于个人表现,且尊重权威。规则已经内化,学生自觉遵守,因此无需严格训斥。

日本文部科学省的教育理念强调“智·德·体”全面发展,“智”指学业能力,“德”指道德品行,“体”指健康体魄。放到实际教学中,这意味着体育和艺术同样受到重视,老师更关注学生的努力过程,不是只看重成绩。研究表明,这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抗挫能力。

日本学校所处的社会环境在某些方面与西方相似,但在社会价值观上,两者存在明显差异。美国父母希望孩子具备领导能力,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而日本父母更希望孩子能与他人和睦相处;美国母亲倾向于等孩子自己提出要求,日本母亲则会主动预判孩子的需求。

在日本,学前教育以自由活动、音乐、手工和户外运动为主,同时也会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如自己穿衣和洗手。幼儿园还定期安排体检,这对忙碌的家长来说是件好事。

即使是最简单的活动,也是花了一番功夫设计的。比如,孩子们不仅要学会跳绳,还要学会为同伴摇绳,在锻炼的同时领会团队协作精神。提升精细动作技能的折纸练习会随着年龄增长增加难度。文具盒里每样物品都有固定的位置,孩子们要养成收纳的习惯,一旦少了什么,就会立刻察觉。

日本人怎样教育小孩?1
午餐时间到,值日生换上白色厨师服,推来餐车,摆好餐具。

学校是个“小社会”,按理说,进入小学后,孩子们就该适应了。一天的课程从班会开始,也以班会结束。他们可能会讨论当天的安排,商量学校活动该表演什么。班级事务由学生轮流负责。在小桥口老师的班里,每节课结束后,全班要齐齐向老师鞠躬,两名学生负责擦黑板,另一名学生会提醒大家下一节课的内容。

| 埃及的日式改革 |

午餐时间到了,值日生换上白色厨师服,推来餐车,摆好餐具。其余孩子排队打饭。教室里传来锅碗瓢盆的碰撞声,一切井然有序。孩子们坐在课桌前聆听校内特别委员会播放的古典音乐和公告。上周,一个由12至13岁学生组成的委员会筹办了一场运动会,这是学校一年一度的盛事,有体育比赛和舞蹈表演。孩子们一边吃着天妇罗、沙拉和米饭,一边交流活动的心得体会。“我们准备得不够充分,时间太短了。”他们懊恼地说。

有了懂礼貌、守规矩的学生,学校的运作自然更加顺畅。孩子们到校后会自觉把室外鞋整齐放入鞋柜,再换上室内鞋。最近,学校还发起一项活动,提醒孩子们互相问好,因为他们在这方面开始有些懈怠了。

日本的教科书通常包含详细的书写指导。譬如,要求学生坐直,将拳头分别放在身体前后,测量书桌与椅背的距离是否合适;写字时,用非惯用手摁住书页;书写前还需做一些伸展运动。

日本学校还专门开设道德教育课。在一节课上,孩子们讨论如果没有履行日常班级职责会带来什么影响。“你会给别人添麻烦。”一个男孩答道。这种观念贯穿校园生活,海报、书籍和上课内容都在提醒孩子“不要给别人添麻烦”。道德课还会模拟日常生活中的情境。南池袋小学四年级有一堂课的主题是“妄下断语”。每个学生都要反思自己是否曾过于轻率地对他人下判断,以及这样的行为会造成什么后果。“我不会轻易评判他人,这会伤害到别人。”一个女孩说。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学者们向日本取经,研究如何提高学生成绩;而现在,吸引海外学者来访的,更多是日本学校在塑造孩子品格方面的独特做法。杉田洋曾任文部科学省的教科调查官,现为日本国学院大学教授。他说,蒙古、马来西亚等国曾向日本寻求教育经验。自2016年起,新加坡也开始效仿日本,让学生打扫教室。

日本人怎样教育小孩?2
 截至2024年底,埃及已建立55所融合本国课程和日式班级管理模式的学校,还有约3万名教师接受了培训。

说到日本教育模式的支持者,不得不提埃及总统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2016年访日期间,他形容日本人是“行走的《古兰经》”,认为他们体现了“伊斯兰美德”。截至2024年底,埃及已建立55所融合本国课程和日式班级管理模式的学校,旨在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和协作精神。另外,约3万名教师接受了培训,目标是将这种日埃混合的教育体系推广至埃及所有公立学校。塞西认为,这有助于埃及的经济发展。

| 标准化个体 |

但在日本,不是所有家长都认同这种教育方式。小学阶段还好说,到了初高中,学校就会强调死记硬背,也不再那么看重创造力。有的学校还会实行所谓的“黑色校规”,强制学生遵守各种不必要的规定,比如限制袜子的长度、发圈的颜色,甚至要求所有学生穿白色内衣。2017年,一名大阪女孩因天生棕发被校方强制要求染黑,最终愤而将学校告上法庭。

日本有句谚语:“出头的钉子总会挨锤。”尽管道德课鼓励学生表达不同观点,但每个人心里都清楚“正确答案”是什么。大谷奈奈子家住东京,她的大儿子就读于国际学校,另外两个孩子在公立学校上学。她说:“学校的氛围可能会让那些与众不同的孩子感到压抑。”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数据,在38个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中,日本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排名第一,但心理健康状况却排名第37位。

日本政府和许多学校正在尝试解决这些问题。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日本推行“宽松教育”政策,削减课程内容,并将每周六天的上课时间改为五天制。部分人批评这一政策导致教育质量下滑。许多家长仍竭尽全力让孩子考入名校,以保他们日后能找份好工作。

日本人怎样教育小孩?3
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数据,在38个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中,日本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排名第37位。

补习班自然而然成了这些家长的选择。很多孩子从小学五年级起就开始参加补习班,为未来的大学入学考试作准备。这与“智·德·体”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以十岁的大木奏真为例,他每天放学后先要花四个小时完成家庭作业,然后再去补习班学习到深夜。他说自己早已放弃足球俱乐部,只为腾出更多时间用来学习。

日本的教育水准整体上表现出色。根据202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结果,日本15岁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能力评价研究项目中分别排名第三、第五和第二。不过,随着日本社会的变迁,学校也必须随之调整。并非所有日本年轻人都渴望进入大公司打工,个性化越来越受到重视,移民的涌入也让日本文化变得更加多元。佐藤校长坦言,在培育集体主义精神的同时,又要给学生足够的自由表达空间,这种平衡不容易掌握。

与此同时,一些家长用行动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大谷奈奈子将13岁的小儿子从公立学校转到国际学校上中学。“孩子年幼时,这种教育方式确实能发挥很好的作用,”她说,“但再往后,它就会限制个性发展,只为塑造符合社会期待的标准化个体。”

编辑:要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