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法兰西军事博物馆系列之二十六 战间期的第三共和国(1919 ~ 1939 年)(1)

作者: 陈传生 张翼

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这段时期被称为“战间期”。这一时期,东欧及巴尔干因奥匈帝国解体、帝俄崩溃等原因仍然十分动荡。欧洲处于一战所带来的巨大创伤恢复期,而在北美,1920年代曾经有过经济的快速成长(咆哮的20年代),但在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恐慌使得情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也正是在这一时期,魏玛共和国崩溃,纳粹主义兴起。1930年代后,随着“九·一八事变”、日本建立伪满洲国、意大利王国入侵阿比西尼亚、德奥合并等事件发生,人类距离一场新的世界大战已经越来越近。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20年的战间期宣告结束。

巴黎和会和凡尔赛体系

1919年,在一战中获胜的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召开和会,协商解决战争所造成的问题,签订和平条约。会议于1919年1月18日开始,至1919年8月结束。首先在凡尔赛宫签订了处置战败国德国的《凡尔赛条约》,之后又在巴黎郊区与德国盟友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包括:针对奥地利的《圣日耳曼昂莱条约》;针对保加利亚的《讷伊条约》;针对匈牙利的《特里亚农条约》;针对土耳其的《塞夫勒条约》。这些条约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一战后由美国、英国、法国等主要战胜国主导的国际政治格局,导致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消失,并在中欧建立了新的民主国家。由于俄罗斯帝国的崩溃,使以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为代表的波罗的海国家、芬兰和波兰得以诞生;德国的分裂使东普雷斯蒂亚被封闭在波兰领土内,只能通过但泽走廊与德国其他地区联系。

走进法兰西军事博物馆系列之二十六 战间期的第三共和国(1919 ~ 1939 年)(1)0
1919 年7 月14 日胜利大游行,布面油画,弗朗索瓦- 弗拉芒作于1919 ~ 1923 年。一战结束后,7 月14 日的阅兵式在香榭丽舍大街举行,霞飞元帅、福煦元帅和贝当元帅在老兵部队的陪同下,在马背上开始了向法国军队致敬的“胜利大游行” 。
走进法兰西军事博物馆系列之二十六 战间期的第三共和国(1919 ~ 1939 年)(1)1
巴黎和会“三巨头”(自左至右):法国总理乔治·克莱蒙梭、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英国首相大卫·劳合·乔治,1919 年6 月

《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将统治了40多年的阿尔萨斯-洛林(Alsace-Lorraine)归还给法国。同时,比利时接收欧本(Eupen)和马尔梅迪(Malmedy);萨尔工业地区归国际联盟管辖15年;丹麦接收北石勒苏益格(NorthernSchleswig)。最后,莱茵兰地区成为非武装区,即不允许在该地区驻扎德国军队或设置德国防御工事。在东部,波兰从德国手里接收了西普鲁士和西里西亚的部分地区。另外,捷克斯洛伐克从德国接收胡尔钦(Hultschin)地区;德国城市但泽的大部分地区成为受国际联盟保护的自由市;波罗的海沿岸东普鲁士的狭长地带默默尔(Memel)最后也归立陶宛控制。在欧洲以外的地区,德国失去了所有殖民地。总之,德国丧失了其欧洲领土的13%(27000多平方英里),以及1/10的人口(650~700万人)。

《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陆军兵力限制在10万人以内,海军只能拥有战列舰、巡洋舰及驱逐舰各6艘,并不得拥有潜水艇、军用飞机、坦克、装甲车以及重炮,不得修建防御工事,而且战争物资的生产也受到严格控制。同时,莱茵兰地区将永久非军事化。德国虽仍拥有对该地区的民政管理权,但协约国军队将占领该地15年,且可以“为确保给养、安全和必需品供应等需要”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公告。

依据《凡尔赛条约》,德国要对战争造成的破坏负责,并且需要向多个协约国成员赔款,其中以给法国的赔款为主。赔款委员会一开始将赔款总额确定为2260亿马克,而后又于1921年将总额削减至1320亿马克。尽管赔款总额已大幅削减,德国所背负的债务仍然十分庞大。由于部分赔款是以工业原材料的形式进行抵偿,德国工厂由此也不能运转,整体经济受此影响,偿还赔款的能力也进一步受到影响。1923年,法国和比利时因魏玛共和国政府未及时还款而出兵占领德国的鲁尔区,即鲁尔占领行动。然而,法国既没有财政实力,也没有道义实力和军事实力迫使德国支付赔款,最终不得不从占领的鲁尔区撤离。

殖民帝国的巅峰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接收了前奥斯曼帝国的领土黎巴嫩和叙利亚,以及德国统治的喀麦隆及多哥,使法兰西帝国版图再次扩大,之后还在非洲西部建立了法属西非。在战间期,法国海外殖民地、保护国及托管地总面积达1234.7万平方公里,若包括法国本土在内,则其总面积达1289.8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土地总面积的8.6%。管辖的人口,除法国本土以外,帝国人口为6900余万,其中北非1610万,黑非洲(撒哈拉以南非洲)2550万,中东320万,印度次大陆30万,东亚和东南亚2320万,南太平洋15万,加勒比地区60万。

走进法兰西军事博物馆系列之二十六 战间期的第三共和国(1919 ~ 1939 年)(1)2
根据《凡尔赛条约》有关非军事化的规定,德军在战争期间缴获的英军坦克被销毁,约 1920 年
走进法兰西军事博物馆系列之二十六 战间期的第三共和国(1919 ~ 1939 年)(1)3
战后莱茵兰地区被法军占领,非洲军团阿尔及利亚骑兵在美因茨街道上行进,1919 年4月23 日

1931年法国举办了一次大型国际殖民博览会,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博览会会址选在巴黎金门(PorteDorée)和景色秀丽的文森森林(BoisdeVincennes)内,占地110公顷,修建了金门宫(PalaisdelaPorteDorée)等永久性展馆和数十个临时展馆,以及殖民地古建筑仿制立面。展区划分为法国殖民地和外国殖民地两部分,法国部分包括黑非洲、马达加斯加、北非、印度支那、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多个展区,外国殖民地部分有比利时、丹麦、美国、英国和荷兰等国展区。博览会由老资格的殖民地行政长官赫伯特·利奥泰元帅担任总管,在长达6个月的时间里,这里展示了法国殖民帝国最壮观、最奇特和最美丽的景点,包括吴哥窟、杰内大清真寺、马达加斯加王宫、苏丹城堡和南海建筑。每天,来自非洲、马达加斯加和印度支那的成千上万人在这里表演节目、举行仪式、游行等,充分呈现出殖民时期的盛况。游客可以乘坐小火车或轮船从一个大陆前往另一个大陆。会期半年(1931年5月6日~11月15日),参观者超过800万人次,其中15%来自国外。这次国际殖民博览会向全世界展示了“大法国”的愿景,标志着法国在海外的权力和影响力达到了顶峰

走进法兰西军事博物馆系列之二十六 战间期的第三共和国(1919 ~ 1939 年)(1)4
英国军官在占领区科隆总部门前等候法国莱茵军团司令曼金将军的来访,1920 年

不过,在一战后新一轮的殖民扩张过程中,法国也一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1925~1927年,叙利亚爆发了由苏丹阿特拉什(Sultanel-Atrache)领导的德鲁兹人大起义,法国驻叙利亚军队出动重炮和轰炸机,将阿拉伯起义者固守的大马士革城区炸成了一片废墟,造成近万名叙利亚人和4000余名法军士兵(其中大部分是非洲人)死亡。为了威吓起义者,法军在1927年9月17日梅西弗战役结束后,当场处决了500余名德鲁兹人战俘,并陈尸村口以儆效尤。

1924年,摩洛哥危机升级为“里夫战争”(RifWar),战争的第一年法国就花费了将近10亿法郎,贝当元帅率领30万大军,动用了坦克和飞机等最新武器,发动了一场近乎全面战争的平叛行动。然而,直到1934年法国仍需投入3.5万名官兵和100架飞机,四处搜捕已经化整为零,仍在四处顽强抵抗的柏柏尔人游击队。

马奇诺防线

战后不久法国便意识到,一战后确立的《凡尔赛条约》十分脆弱,宿敌德国正凭借着巨大的工业和人力优势迅速恢复国力,卷土重来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军方高层认为,为保障国家安全,有必要在两国交界的法国东部和北部地区修建一条坚不可摧的防线,以便在重新开战时有效阻挡法军入侵。

走进法兰西军事博物馆系列之二十六 战间期的第三共和国(1919 ~ 1939 年)(1)5
法国陆军部征兵海报:如果您想看看北非,深入了解这个地方,请加入祖瓦韦斯(Zouaves)轻骑兵团、散兵团,1927 年
走进法兰西军事博物馆系列之二十六 战间期的第三共和国(1919 ~ 1939 年)(1)6
1 1931 年国际殖民博览会海报, 作者维克多· 让· 德斯穆尔(1900 ~ 1997 年);2 一组记录国际殖民博览会的摄影图片;3 博览会大总管利奥泰元帅的荣誉剑,制作者埃德加·布兰特,剑身镌刻铭文:“向利奥泰元帅致敬,1931 年6 月21 日”;4 5 国际殖民地博览会纪念品:烟灰缸和彩色石膏雕像
走进法兰西军事博物馆系列之二十六 战间期的第三共和国(1919 ~ 1939 年)(1)7
殖民地大道,摄影作品,国际殖民博览会期间每天都有成千上万来自非洲、马达加斯加和印度支那的人在这里巡游表演

1927年,法国军方拟定了设防方案并着手实施。1929年12月,国会通过了为该项工程提供资金的法律。1930年1月,工程进入全面建设阶段。1935年防线大致成型,包括梅斯筑垒地域、劳特尔筑垒地域、夏莱因筑垒地域和贝尔福筑垒地域,全长450km。因建设该防线的提案是前国防部长安德烈·马奇诺(AndréMaginot)提出的,他于1932年因病去世,为纪念他的历史功绩,在防线竣工后以他的名字命名为“马奇诺防线”。

走进法兰西军事博物馆系列之二十六 战间期的第三共和国(1919 ~ 1939 年)(1)8
为镇压叙利亚德鲁兹人起义,法军坦克在大马士革哈米迪军营集结,1925 年9 月
走进法兰西军事博物馆系列之二十六 战间期的第三共和国(1919 ~ 1939 年)(1)9
1927 年9 月17 日梅西弗战役结束后,法军当场处决了500 余名德鲁兹人战俘,并陈尸村口以儆效尤
走进法兰西军事博物馆系列之二十六 战间期的第三共和国(1919 ~ 1939 年)(1)10
1 法国外籍兵团第1 骑兵团单兵装备,约1935 年, 该团1925 年被派遣至叙利亚,1927 年移防至摩洛哥;2 法国德鲁兹集团军军旗,该军团组建于1927年,参与了平定叙利亚德鲁兹人叛乱的军事行动;3 法军切尔克斯骑兵团第12 中队(来自高加索地区)指挥官让·贝莱的双刃匕首“金贾尔”(Kindjal);4 摩洛哥抵抗力量领导人阿卜杜勒·克里姆(Abdelkrim)的手杖和毛瑟C96 自动手枪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