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又离开
作者: 游利华一
打开电教平台,我照常输入工号密码。课室内乱糟糟的,学生们大都已经坐好,好奇地东张西望,有不少眼睛盯着巨大的投屏。他们一定发现我的工号跟别的老师不同,那个可疑的字母,它代表兼职还是代课,心里一慌,我飞快按下确认键。
这一次竟出奇顺利,电教平台一路绿灯,我不由松一口气,打开课件,翻开笔记,再打望一圈讲台底下:近百名学生,聚拢讲台前,睁大好奇懵懂的眼,期盼地盯着我盯着讲台,宛如近百株柔嫩新鲜的植物,被阳光照得水光漾晃。我定定神,启开麦克风,昂头撑起身:各位同学,咱们上课吧。
二
刺目的阳光穿透小巷的午后,我正跟两个街道办执法人员争吵。一个胖一个瘦,瘦的那个一把撕掉我前一天贴于卷闸门上的招工启事:小店开张,欲招聘一名零售员,工资面议。胖的,挥着粗壮的手臂朝我吼:没听到吗?没有许可证不能装修。说完,他又去轰旁边两位拿着工具的装修师傅。
手机响了两声,有消息,是极少联系的一位大学老师。
直到匆匆赶到学校面试,我仍在发微信,给加盟商、装修老板、家人、房东,商量要不要投诉政府强拆强改导致店面无法正常使用。
但天还没黑尽,我已经做出选择,关店,暂时去学校当代课老师。我高兴地回了家,膝盖踢到铁柱子流出血也不觉得多痛。像押赴刑场却突获赦免的人,可以名正言顺逃避我本就懒心无肠的创业的复杂与艰辛;另一喜,是可以回母校看看。
阔别二十三载,我终于,再次回到这间教室。
黄昏,从大门绕过行政楼拐向教学楼,不足一公里,恍若走了数十年,每一步都如踩踏鼓面,与我的心跳一起“嘭、嘭”。一楼、二楼、三楼、六楼,北面。那里曾是我们上大课的固定地点,我总爱坐在窗边的前排,独自,遇上不想听的内容,便转头望天空的飞鸟与游云。
而现在,那儿坐着另一个女孩,清秀腼腆,浓黑的眉毛如两把镰刀。后来我知道,她叫成晓,喜欢文学,白天读书,夜里写作,会在专业课写小说。
我一头撞进课室,背着个貌似挺重的书包,上课铃刺耳地响彻高大的教学楼,我不得不抬起头看向底下,泱泱一大片,黑的,黑中有闪烁的星点,那是眼睛。身子本能地往后仰,深吸一口气,拍了拍胸口,强迫自己镇定,举起话筒,再强迫自己站到讲台中央。
教室静极了,听得见呼吸。“同学们好。”终于发出点声音,有点颤,但还好,赶紧乘胜追击,“请大家打开课本。”
二十三载过去,我成了窗边那个“女孩”的老师,她会疑惑期盼地望着我,我将报她以微笑,笃定。也许没那么笃定,但我得努力,努力厘清一些东西,努力解答心里不时冒出的一个个疑问,给他们以我的思考,我的答案。
三
“写作课要不要写作?”是他们问得最多的。以往的应试教育让他们见到“作文”两字便胸闷头昏,但这是大学,我承诺,有不同于过去的写作。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实用的职业技能,开设了这门应用文写作课。这所全国最好的高等职业院校,于前年专升本,但目前除了一些热门专业,其余仍为专科,我教的班,全是理工类专科。
第一天我颇为震惊,学校如炸发的干虾片扩大了数倍,每个班比我那时多了十余人,他们猛地杵到我跟前,像一大团乌云。二十几年过去,更多的专科生!在这个遍地本科生研究生的一线城市,竟有这么多专科生!
“黄雅希、林和生、叶佳贝……”我一一念出他们的名字,每逢开学,我都会逐一扫描“学习通”上的名单,想象名字下的脸、性格,以及藏在名字内的秘密。黄雅希高个,林和生机灵,叶佳贝可爱,每一张脸都有鲜活的表情,无关美丑,也没有美丑,每一张脸,笑起来都好看得让人心颤。
四
第二节课主讲访谈,大班课不好讲,为了吸引他们,我献出了自身经历。一段去某个小城市采访的经历。这几年,除了微薄的稿费,我有时也打点零工,要是再早些年,我连这样的零工也找不到。没有人会将活计交给一个文学新人,与实力关系不大。
是和几个刚毕业的女孩去的小城市,老板给我安了个领导的头衔,稿酬却一视同仁。那段时间做得很辛苦,白天马不停蹄地跑点,顾不上喝水吃饭,晚上还得开会整理稿件到凌晨。采写头条稿那次,老板跟随我们一起,路上,开车带路的本地职员明里暗里说我们水平不行,只想着骗钱敷衍,老板顶了几句,职员一气之下把我们撂在荒郊野岭。
然而,我没讲这段,我讲了写出的采访稿如何被人珍视,访谈过程如何从波澜不惊到柳暗花明又一村,以及我们顶着烤得人冒烟的烈日看到的历史遗址。
就像我一直没告诉他们:多年前,我是你们中的一员,就坐在你们中间,时常望着窗外发怔,现在,我坐在另一堆人之中,同样爱望着窗外发怔。
五
千个学生有千面,可十八九岁的他们,认可喜欢一个人的方式,唯有一面。对于写作这种非专业公共课,学生都抢着坐后排,唯有寥寥感兴趣者靠前。相较后排,前排的人需微仰着头,每当他们仰起头,我都幻想自己是一把花洒壶,赶紧将壶口对准那花朵般的脸,希望能喷洒出甘霖。
成晓是我教过一千位学生里坐得最靠前的,除了第一天,她总塑固在讲台前。
知道她爱读爱写,惊艳我的,还是第一次课堂练习。打手游戏感受。“‘啪’,红色的血似利箭将他穿透,血奔窜沸腾,欲冲出眼眶,‘再来’,他瞪着眼,举起双掌……”
有力、立体,我默默给她加了两分,但却假装没看见她朋友圈内大段大段的习作,也假装不知道她极爱我也喜欢的《都柏林人》,甚至不跟她讨论课堂之外的话题。
她有一双又大又清澈的眼,几乎没人回应我的课堂上,这双眼睛蓦地抬起,向日葵般跟随我转动。
夜里课后,她回宿舍路上,及时更新了朋友圈,流浪猫、人工湖,常让她驻足。
多少个夜晚,我也曾于晚自习后徘徊此地。人工湖很大,书包很沉,除了课本必有一本文学书。我踩着碎石板上的月色,芭蕉叶伸出巨大的手掌轻抚我的头,湖边荔枝林内的牛蛙“哞、哞、哞”地叫出一山反刍黑夜的水牛。
要是一直坐在这里,坐成石头
定不会有时间这东西
然而
我穿过
冻断肚肠的冬夜,雨打芭蕉的黄昏,暴阳倾盆的正午
将身影投入湖心
坠,一直坠,如坠深海
时间便滚滚前来,汹涌成空间
六
感受篇一课后,他们交来第一次个人作业。
来匆匆去亦匆匆,平时我与他们相见,仅限于课堂,几乎不作其他交流,作业,成了最佳沟通了解的渠道。
从作业中,以及后来参与的校园写作大赛中,我得知他们多数来自四五线小城市或县城,甚至乡镇。如今的大学,不单分出各种排名榜单,上什么层次的大学,也直接分出了家庭层次。这所学校内学生的情况,家里经济状况不佳、兄弟姐妹多、父母离异、留守儿童……比比皆是。上天将众生随意抛撒,宛若种子,他们更是被风吹到犄角旮旯。
“开水壶整个扣在我手上,滚沸的开水顿时烧红了手,钻心的痛让我尖声哭喊。忍到晚上,奶奶回来给我涂了药,说给妈妈打了电话,她会回来看我。我立即止住了哭,手也不痛了,一路狂奔跑到村口,守在公路边,等妈妈搭乘的小巴车。一直等到半夜,奶奶来路边抱走睡着的我,也没见妈妈搭乘的车。我终于明白,妈妈不会回来,泪水,立即倾盆而下,我多么想见到妈妈,多么想,她能抱抱我……”
“我还没上幼儿园,爸爸妈妈天天吵架打架,后来就离婚了。他们分别去不同的城市打工,把我放在外公外婆家。我不懂离婚是什么,每天只知道跟村里的小伙伴疯玩。没什么玩具,但我们能想出各种花样,沿着山上斜坡往下滚、捡垃圾堆里的针管灌满水给自己扎针、喝洗衣粉液吐泡泡……我们能玩得天黑了也不想回家。”
“从小,我就梦想有个奥特曼,但妈妈说,她没钱。后来,爸爸换了几份工作,我们也从城中村搬进小区,小学生日那天,妈妈送了一个奥特曼给我。终于,我也有自己的奥特曼了,明天,我要拿给班里同学看,我也有玩具了。”
有好几次,我都含泪看完,不足二十岁的他们,竟然穿过那么多“惊心动魄”的事,来此与我相遇。再次来到课堂,我难免多看几眼写作业的人。那个终于拥有奥特曼的男孩,总是小心避开我的目光,却无疑是班里听课最认真的。那个把废弃针管往身上扎的女孩,一副无所畏惧的假小子装扮,宽松的黑衣裤衬一头染成黄色的短发,她总低着头,或长时间凝视黑板,面对我的提问,却支支吾吾从未答对过。
而我想在黄昏代替她妈妈抱抱的女孩,总躲在最后一排,每当念到她的名字,身体便往座位下缩一点,直到学期结束,我仍不知道后排混作一团的学生里,哪一位是她。
七
这让我想起上个学期犯过的一个可笑错误。作为这所职业大学第四届学生,那时在校生不足两千人,且全是深圳本地生,更准确的,可以分为深圳土著和新移民;或者体制内与个体户家庭。尽管只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深圳已经走上先富起来之路,名牌鞋包、个人电脑,是每个学生的平常单品。
让我惊奇的,是重回母校,遇上“孙少平”式的人物。
建设同学来自西南某山区,靠近云南。这是我加他微信时发现的。几个月前,我才去过那地方,由于海拔高人烟稀少,十月底,已经冷得呼气见白。课间,我说起去他老家某个知名的旅游景点,遗憾遇雨未能登顶赏漫山野花的事。他不语,过了一会儿,才说不知道那儿。一个平时颇为油气的男生坐过来,抱怨炒的股票亏了不少,建设笑了,说他大款不怕亏。我又来了兴致,问男生是不是深二代。建设好奇地问什么是深二代,待听我解释深二代就是富家孩子代称后,他瞬间红了脸,低下头。
但这还没完,那天晚上,我犯了一个更严重的错误,直到现在,我仍不能原谅自己。
课上,讲到文案中字与词的重要性,我说,唐诗中有门技艺叫“炼字”,你们都熟悉的推敲便是,一个字一个词,能抵千斤千夫,有个大诗人,更是其中高手。
目光扫视一圈,落在建设身上,他昂起头响亮答道:李白。我本能地立马否认:不是。
“咚。”那一刻,一定有东西落掉下来,我分明听见了,它砸得建设的头垂如夜晚的向日葵,也砸得我差点在讲台上踩空。
回家路上,我边走边发微信给他道歉,他却一口气回了数条信息,告诉我是他不对,高考没考好,被批应该,父母有病,家里困难,想复读怕拖累他们。
我愣了愣,回忆起那次在那个知名的旅游景点,下山后又饿又冷,门口幸好有个女孩卖烤土豆。女孩很美,任是抹布般的粗劣衣裤,蓬乱的马尾,也挡不住婷婷玉立。她娴熟地翻烤土豆,撒辣椒面。从一部小说里,我知道土豆是这块贫脊山区最多产的食物,也是为数不多的食物,它每天每顿都出现在乌黑的饭桌上,一家大小默默吃着土豆,屋里的火塘飞舞着噼噼啪啪的火星,火光勾勒出他们的轮廓,像梵高那幅《吃土豆的人》中的情景。
八
有时上完课,我会在校园闲逛。迎面而来的,都是陌生青春的面孔。过去这些年,曾经无数次,我梦想回到校园,慢慢踱它每一条路,被每一片树叶的影子抚摸。这个属于青春的地方,代表青春的地方,充满忧伤与美好,后来我有点明白了,我想回到它,不单是想回去看看青春,更是想回到起点,试图重新设计可能的未来。
林荫路、湖畔路、广场路……那么多路,印满脚印,也等待脚印。
十六岁,我考进本市一所职业高中,进了中专班。正是改革开放特区深圳展翅腾飞之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中期,中高端人才大多不愿南下这块“蛮荒”充满动荡未知之地,乡村来的人们,又因无城市所需一技之长,唯求厂房、工地能有容身之处,本市仅有的一所大学尚处于创办摸索期,于是,深圳政府大力扶持建设几所优质职高,定向对口培养出自己需要的人才。会计、电子、文秘、计算机是那个时候最吃香的专业,这几所重点职高如同黄埔军校,源源不断为深圳各大银行、国企、事业单位输送人才。我所在的职高,便是其中之一。
我的学校是自己选的。十五岁的我对于前途一片茫然,父母学识不高又忙于工作帮不上忙,选择普高还是职高,在那个推崇职高与中专的年代,并不是命运的分水岭。现实近在眼前,楼下的姐姐楼上的哥哥每天光光鲜鲜地晃动于楼梯口,面料挺括的西式制服勾勒得他们愈发挺拔漂亮,我像只小老鼠,拿眼偷偷飞他们,与爸爸妈妈商量,他俩笑开了花:“好啊,早点去银行邮局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