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瓦
作者: 马浩踢 瓦
踢瓦,是一种游戏。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知道这种游戏。踢瓦,踢是动作,瓦是玩具,顾名思义,用脚踢着瓦玩。什么是瓦,如何玩法?这得让我慢慢说,包袱就在这里边,不能急着挑开。
踢瓦,家乡方言叫各瓦,各读上声,写这个各字时,大脑首先闪过的是这个搁,转念一想,觉得不对。搁,意思是把东西放在一地不动,家乡方言,把单腿跳着走称为各趟,显然不会是这个搁。方言多为古音,我以为有音无字,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查许慎的《说文解字》,竟有所获。
各,从夊、从口,会意字。上边像一只脚趾朝下的脚(“夊”,读sui,是止字的倒形),有行走之意,下边的一个“口”,状若居所,本意为“到达”“进入”。如此一来,方言的各瓦,古意悠悠,礼失求诸野,古之人不余欺也。各瓦,较之踢瓦,似乎更有韵味,少了些许粗野俗白。不过,踢瓦受众广泛,人人都懂,若各瓦走出方言区,或给人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亦未可知。汉字从远古一路走来,有的半道就死掉了,有的落伍了,苟活于方言里的,少为人知。
瓦,这个词,似乎与泥土一样古老。有砌墙技艺的人,叫瓦匠,也有叫泥水匠的。瓦,泥土烧制的陶器。我们说到瓦,通常多指盖屋用的瓦,后来,派生出水泥、琉璃、彩钢之类材质的瓦,但已经失去了青色陶瓦的意蕴。青色的陶瓦,俗称青瓦,或小瓦。成语土崩瓦解,瓦解,便是小瓦从屋顶纷纷掉落,从成语中似乎可以看出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人的居所,无不是取自大自然,黄土筑墙,树木为梁,芦苇为椽,青瓦覆盖。
青瓦,有阴阳之分。小一点的,为阴,谓之牝瓦;大一些的,为阳,称之牡瓦。牝瓦仰面为沟,牡瓦俯身为脊,阴阳相合,天衣无缝。雨水洒落到屋顶,雨脚击打着青瓦,泠然有声,纸窗青灯,秋夜,有人伏案“夜雨寄北”,无端的让人感怀。青瓦的一覆一盖,一俯一仰,如世间男女陌上邂逅,携手风雨。
古时,瓦还是灯具的称谓。瓦豆,亦是泥陶制作而成,古装剧中,常有这种灯,阔底细腰,上呈碗口状,始用动物的油脂为燃料,后用植物油,儿歌“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若是后来点灯用的煤油,小老鼠也不会攀上去偷喝。
陶制的器物,古人多称为瓦。瓦,古时还是女孩的专用玩具,就像现在小女孩喜欢的玩具芭比娃娃。据说,是一种纺锤,估计是迷你型的,大的,小女孩也拿不动,意味着女子要以纺织为业,也就是顾家,主内。女孩子,称为弄瓦,男孩子玩玉,要做翩翩君子。男孩,别称弄璋。
现在,人们还习惯把建筑垃圾叫作破砖烂瓦。踢瓦的瓦,是圆形的碗底,便是从破烂中寻得的。家家盛饭都会用到瓷碗,过去,碗坏了,也舍不得丢弃。常有焗匠走街串巷,吆喝着。焗碗焗盆,只要不碎,碗是舍不得丢弃的,能寻到合适的碗底,也就是瓦,并非易事。谁拥有一只瓦,差不多就等于拥有了一帮玩伴。
有了瓦,随便找一片空地,画上游戏图形,就可以玩了。一般情况下,画一个长约三米、宽约两米的长方形框子,然后把它五等分,中间一条竖线,分出左右,一头画一个半圆形的休息室,图形便大功告成了。玩的规则是这样的:将瓦丢在第一个格子中,单脚着地,左右腿都可,用脚踢瓦,使之进入第二格子,压线。或者出格,就算失败,如无意外,一口气踢到休息室,可以放下腿歇息片刻,然后,从另一边回,规则同,一切顺利,瓦抛进第二格,越远抛进格子难度越大,以一口气踢完五个来回者为王。中途失败者,下场换人。踢瓦游戏,不拘人数,多人玩,更热闹,一个人玩,反而无趣。
而今,瓦不缺,好好的碗,拿过来砸个瓦,也没人会心疼,可惜没人玩了,一头扎进各种补习班里,没空玩了。玩,是孩子的天性,可以说,玩亦是孩子成长的必由之途,其实,玩,也是一种学习。
撇 瓦
撇瓦。单凭这一称谓,便知游戏有年代了。瓦罐,瓦盆,瓦缸,瓦豆(灯具),瓦当,青瓦之类,统称为瓦,源远流长,以瓦作为玩物,也就不言自明了。撇瓦,一路玩过来,又有了通俗的名字——打水漂。
打水漂,瓦隐身了,藏在了游戏的背后,不过,瓦依然是游戏的实体,否则,无法玩。打水漂一词,后来脱离了游戏的本意,被人借用加以引申,指付出没有回报之意,比如,某人学习屠龙术,结果无龙可屠,花费的时间与金钱打水漂了。市面上,培训机构五花八门,不乏高大上的“屠龙术”,也就是一串串肥皂泡般的水漂,如一声声无语的叹息。人生如戏,打水漂,把瓦字雪藏了,玩的就是概念,玄又虚,让人有了引申的空间。
如此一想,社会上,玩打水漂概念者,不知凡几。不想脚踏实地地做事,总想着走捷径,世上,哪有那么多的捷径好走?捷径往往是一条死胡同,非有翻墙越脊、瞒天过海的本领不行,往往河里淹死会水的。
撇瓦,也有称漂瓦的,估计也是方言。漂瓦,我能领会其意旨。瓦在水面上漂浮,总觉得浮于游戏的表面,少了游戏的神韵,少动感,给人一种静态的错觉,就像一叶扁舟漂在水面。野渡无人舟自横,诗情与画意相谐,让人身临其境,漂瓦,像是幻术(瓦重,无法漂浮)。撇瓦,便能抓住游戏的意趣,撇,平着扔出去,把瓦贴着水面扔出去,瓦在水面一步三跳飞向水对面,好玩有趣,画面感十足。
玩耍(游戏),多是孩童的专利,似乎也是孩童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其实,大人也贪玩,不过,适合大人玩的游戏不多,撇瓦就是其中之一。撇瓦,要有力气作为保障,同时,还要有点技巧,撇出去的瓦,好像被人施了法术,身怀轻功绝技,像铁掌水上漂。铁掌水上漂,是《射雕英雄传》里一位大侠的江湖绰号,此人名叫裘千仞,以铁砂掌闻名江湖,轻功更是了得,身轻如燕,可以在水面飞奔,有一身真功夫,其人有个双胞胎弟弟,名唤裘千丈,常借着哥哥的名号出来行骗。他巧设机关,在水下设桩,人在桩上走,俨然水面行,以假乱真,受人追捧。有时,我就想招摇撞骗的裘千丈,在众人面前,踩水下的木桩行走,脚下不虚,足见其心不乱,也许他入戏太深,以为自己就是哥哥裘千仞。成年人玩撇瓦,似乎也是自己想哄着自己玩,人总是渴望飞,渴望两脚不受制于大地,像鸟一样飞向天空,身怀轻功绝技,像自己撇出去的瓦一样,飞掠过水面,无所阻碍。儿时,曾一度痴迷轻功,听说练轻功的方法,在地上挖一坑,人站在坑里往上跳,每天挖深一点,日复一日,由浅渐深,经年练习,轻功自然成。人在地面,一个旱地拔葱,飞身跃上屋顶,平常事。我听得耳热心跳,却没有落实。许多事,理论上似乎可行,做起来如何,只有实践的人知道。玩过撇瓦的人,知道撇瓦的妙处,瓦飞燕似的掠过水面,瓦脚在水面遗下一串串足迹,如朵朵芙蓉,大有提刀四顾的快意。
撇瓦,瓦是玩具。何为瓦?前面已经说过,瓦是陶器,说得太过笼统。所撇之瓦,指的是大一点的碎瓦片,以及类似碎瓦片的东西。撇瓦,离不开水面、河面、江面、湖面、池塘……玩耍者,先找到一些可手的瓦片,拿到水边,可以一个人玩,亦可以多人一起玩,看谁撇的水漂多,瓦片飞行得远。吾乡有首关于撇瓦的童瑶:撇瓦撇瓦,一撇为俩,两个不够,一撇一溜。玩时,齐声唱着童谣,瓦片贴着水面飞跃,仿佛青蛙跳荷,水漂由点连线,点线成面,如乱荷万点,水面顿成荷塘,不觉,撇瓦者成了绘画人。
撇瓦,我的童年时光没有打水漂,都化作了甘美的回忆。
推 瓦
乡村的传统游戏,多是寓教于乐,孩童在玩耍的过程中,不经意间,便得到了启蒙,润物细无声。
时光如流,乡间的许多传统游戏,大都悄然地夹裹在岁月的年轮里了。任何游戏,无不隐含着时代的气息,时过境迁,风流云散,亦是自然而然的事,此一时,彼一时也,不能刻舟求剑。而今,囊萤可以看看萤火虫是如何发光的,引起孩童的好奇心,然而当灯用,如同说笑,何况,能不能捉到萤火虫还不好说。堆雪人倒是容易些,是冬天玩耍的保留节目,但不会有家长让孩子陪着雪人读书,怕是连这个典故,都不会讲给孩子听。不过,人生可以回望,一回头,我看到当年与小伙伴们玩推瓦的情景。
推瓦,不知道此游戏别的地方可否有?或许有吧,有可能不叫这个称谓。我们那儿,推瓦,还有一个有趣的名字——推朝廷。不知因何有这么个“大逆不道”的叫法,也许是孩童的游戏,地方官没下沉基层,又没有人拿此事邀功请赏,便没有被404,一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游戏依然活跃在民间。
游戏有游戏规则,无规矩不成方圆,玩游戏,就要遵守规矩,否则,你就别玩了,直接出局,可以说,这是启蒙孩童,做事情不能凭自己的性子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现在的孩子,多是独苗,娇生惯养,在家里无视规矩,不时大闹天宫,谁也管不了;可是一到学校,乖乖的,老师说什么都当圣旨。没规矩与有规矩,有着云泥之差,不能拿规矩当儿戏,况且,儿戏亦是有规矩的。
推瓦,一般四个人玩,用碎瓦摞成一摞瓦柱,高的在中间,两边各一摞,稍矮,三点一线,像担着儿女的牛郎星,高者,便是朝廷(皇上),两边的就是护卫。距离朝廷约5米左右(距离可远可近,远一点玩的难度大),画一条线,作为推朝廷的基线,玩者人手一瓦(片),以便推朝廷用。瓦,通常是破碗底,用小锤子把碗底四周打磨得光滑、可手。玩的时候,大家站在瓦柱边,向基线掷瓦,最接近基线者,获得推瓦的优先权,以此轮推,压线或出线,为最末。最末,也就是最后一个推瓦。
三摞瓦柱,谁先推瓦,推倒皇帝的机会就大,推倒皇帝当皇帝,取得优先权非常重要,当然,这只是讲概率,忽略了运气成分。大家玩的时候,不约而同,把目标都定在当皇帝上。人似乎天生都有权力欲,还都想做老大,少有人奔着护卫去的。在机会均等的情况下,没人想退而求其次。就像大人问孩童,将来考什么大学,孩童的答案,多是在为数不多的两所大学之中挑最好的回答,能不能考上另说,开心就好。推倒中间高的,便做了皇帝,金口玉言;推倒两边卫士的,便当护卫;推空的人,便成了败寇,被两护卫拽着耳朵,听从皇上发落。游戏便走向了高潮,这里边似乎隐含着如何为人的道理。
当皇上的,要有趣,还要有仁爱之心,宽容;做护卫的,要守则,也要有同情心;做败寇,要恭顺,还要有风骨。刚被卫士揪耳朵,就喊着求饶,没有人喜欢跟这样的人玩;当皇上的,滥用权威,折磨人,也没有人跟这样的人玩;卫士,心硬手狠,从不换位思考,下手重,也会被玩伴疏远。在玩推瓦的游戏中,渐渐地,孩童便学会了如何与伙伴们相处,明白帮人家,也就是帮自己,比说教有用多了。
而今,孩童们玩的机会少了,多是自己玩,随心所欲,不能推己及人,以后,走向社会,多是以自我为中心,目中无人。集体性游戏,对孩童成长来说,或是必修课,不知诸君以为然否。
(责任编辑:孙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