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号员工”宋神友
作者: 向日葵成为“1号员工”
1996年,宋神友从同济大学桥梁工程专业毕业,随后进入广东省公路勘察规划设计院从事桥梁设计工作。2010年8月,广东省政府深中通道前期办公室成立,“由于我是第一个走入前期办的人,所以被大家称为‘1号员工’。”宋神友怀揣着建设超级工程的梦想,开启了在深中通道激情燃烧的岁月。
当时,珠江口上只有虎门大桥连接着珠江两岸,车流量已远超当初的设计标准。彼时,港珠澳大桥已正式开建,对珠江下游是否需要再建一座超大投资的跨江通道,社会各界意见不一。
“2013年年底至2015年年初,是前期工作最艰难的时期,甚至有时候觉得这个项目‘没戏’了。”宋神友说,那些年,各方基于不同需求提出了不同意见,“我前后六次进京,专门就项目建设拜访相关院士、专家。每一次,基本上是我回答院士、专家提出的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
在备受煎熬中,宋神友和团队完成了52项前期专项研究、19个通航专项论证、29个过江通道方案,首次提出“桥—岛—隧—水下枢纽互通”于一体的跨海工程方案。靠着这些深入研究和坚实的论证材料,打消了行业主管部门的顾虑。“2015年1月的某一天,我们要在深圳召开一个方案专家评审会。专家团队到中山看完现场后,我带领大家经虎门大桥前往深圳。结果,在虎门大桥上,我们的车被堵了两个多小时。这下,所有人都明白了,在珠江口两岸A字形交通主骨架上,真的迫切需要画上深中通道这关键的一‘横’。”2015年年底,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广东省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可行性研究报告》,同意建设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
突破技术瓶颈
深中通道海陆空立体视点丰富,宋神友一直在思考:怎样的深中通道,才能代表粤港澳大湾区乃至中国的自信、特色和先进?
为适应海底隧道超宽、变宽、深埋、大回淤技术特点,宋神友在国内首次创新性提出了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新型结构,并从2015年开始,牵头组织十余家一流科研团队进行攻关。他说:“这种结构在国际上是首次大规模应用,国内更是全产业链空白。”2017年春天,粤港澳大湾区首次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出任项目总工程师的宋神友把目光投向当时正在建设的国外某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双向4车道、总长900余米)。他带领团队到现场考察,希望能学到设计施工的相关经验,但“核心技术,恕不外流”,外国团队客气地拒绝了深入交流和观摩。
回国后,宋神友没有气馁。他和同事们认为,核心技术是要不来的,必须自己研究!面对难题,宋神友牵头组织二十余家国家一流科技攻关团队,开展了近千组模型试验,建立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计算理论、设计方法,创新材料和工艺,研发全新装备,成功攻克了行业“卡脖子”技术难题,最终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建设成套技术和中国标准,填补了国内全产业链空白。
“工程技术最难的就是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它的承载能力大、防水性能好。”宋神友团队提出的八车道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结构方案,需要将32个巨型沉管和1个沉管最终接头,在近30米深的海底连接成6.8公里的海底隧道,每一节标准沉管长165米、宽46米、高10.6米,竖起来就是一栋55层的大楼。“当时关于这项工程技术的争论很激烈,因为首次在国内采用,所以压力非常大。不过,我已没有退路,只能向前冲。”宋神友回忆道。2019年11月,深中通道首节沉管完成浇筑。“经过检测,质量一流!”宋神友颇为自豪。
围绕制约悬索桥主缆耐久性的核心关键技术,宋神友带领科研团队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6.0毫米-2060MPa锌铝镁合金镀层钢丝及索股,无论是强度,还是耐腐蚀性能,都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让交通强国
深中通道不仅有世界级的隧道,还有世界级的桥梁。仅为满足通航需求,深中通道在跨越伶仃航道时,宋神友就采用了世界最大跨径全离岸海中三跨吊全漂浮体系悬索桥,桥面高达91米。由于处在珠江口开阔水域、强台风频发区,欧洲著名桥梁公司断定:“深中大桥采用的整体钢箱梁无法满足抗风安全要求。”
宋神友说:“那个时候,我是不服的,我就觉得我们能行!”他牵头组织了长达三年的平行研究,通过上百次试验,研发了“整体钢箱梁+水平导流板+上下稳定板+高透风率栏杆”新型组合气动控制技术,攻克了台风频发区超大跨整体钢箱梁悬索桥灾变控制技术,在世界上首次将超大跨径整体钢箱梁悬索桥颤振临界风速提高至88米/秒,一举打破了国外权威的论断,为我国未来类似海峡工程积累了技术经验。
2024年6月30日,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建成,珠江口东西两岸的“深莞惠”与“珠中江”两大城市群实现了跨海直连,大大缩短了时空距离,让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更加畅通,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黄金内湾”的“黄金通道”。
从空中俯瞰,这条长达24公里的双向八车道跨海通道像一条巨龙,盘旋在珠江口海面。如今,深中通道作为当前世界上建设综合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创造了包括世界最长最宽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最大跨径最高通航净空海中大桥等十项世界之最,为世界跨海集群工程建造提供了深中样本、广东经验和中国方案。2024年12月,深中大桥被国际桥梁大会授予国际桥梁界最负盛名的“乔治·理查德森奖”。宋神友名扬全球。
眼下,宋神友仍在深中通道继续奋斗。他说:“我们正在深入打造珠江口通道智慧化工程,管好用好深中通道,确保它安全、顺畅、高效、智慧运行。” 谈到未来的交通强国梦,宋神友信心满满,“建设人享其行、物畅其流、保障有力的通道工程,让深中通道的标准成为中国标准,让中国桥、中国隧成为世界桥、世界隧,就是我的交通强国梦。”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马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