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长绕故人影
作者: 冯晓晴《莫愁》于我,是老师,是知音,亦是好友同伴。从青春年少至银发花甲,我追随着她,她伴随着我,四十个春秋,年年月月。
初见:一页春风暖心间
1985年,我在乡镇任团委书记,常去乡妇联主席办公室串门,便看到了一本《莫愁》。封面是一幅水粉画,画中,拿着折扇的女子袅袅娜娜,清风扑面;封底是一幅木刻版画,刀劈斧凿的痕迹里,释放着江南水乡永恒的烟雨意境和挥之不去的空灵与悠远。当时的杂志画面色彩,正呼应着我的心绪,是爱,是暖,是女性情感中飘忽不定的明亮与高远……第一眼,就喜欢上了,之后我每期必看,以至于妇联主席每次分发杂志时最先给我送一份,让我先睹为快。
后来,因工作调动辗转城镇市直,我仍不忘订一份《莫愁》。如今,我还依稀记得杂志里面一些优美的文字:“取名‘莫愁’,非谓女子无愁,乃愿这薄薄纸页作舟,载姐妹度烦忧之河……当乡镇企业的机杼声惊醒沉睡的土地,我们看见女工们睫毛上的晨露,那便是新时代的《采桑度》……”
同行:万家灯火照刊行
2011年3月,我调任大丰市(现为大丰区)妇联主席,成为《莫愁》理念的实践者和宣传推广者。《莫愁》作为江苏省妇联系统重要刊物,在思想引领、改革创新和典型推广方面,对基层妇联工作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我当时就是受《莫愁》有关政策解读和典型推广案例的启发,率先与新丰镇党委联合推动成立荷兰花海妇联,通过整合旅游、花卉、婚庆等产业资源,将八个分散的基层妇联组织重组为区域性妇联,覆盖周边企业、农场及行政村。该改革直接带动五百多名妇女就业,人均年增收近万元,并培育了家庭农场、农家乐等新业态,让基层妇联组织从“服务内部”向“区域协调”转型,通过农业联动破解了农村妇女就业分散、资源割裂的难题,妇联改革赋能荷兰花海的做法得到时任全国妇联领导的肯定。
《莫愁》杂志不仅是指导妇联干部工作的好老师,也是广大妇女群众的知心朋友。为使《莫愁》及时送到读者手中,那些年,我们妇联干部当起投递员。我市订阅量大,一次性分发便是几千份,市妇联全体成员利用下班时间挑灯夜战,分发、捆扎,再分头开车送达。无数个万家灯火的夜晚,我们都奔赴在为姐妹们送达《莫愁》的路上。
如今,《莫愁》已由月刊变成周刊,我们则通过各种“读刊会”“女性沙龙”“家庭阅读分享”以及“五好家庭”赠阅等方式,不断宣传《莫愁》。我们还成立女作家协会,鼓励女性写作爱好者积极向《莫愁》投稿,形成互动合力。
现今:墨香长绕故人影
2018年4月,我退休了,常常想起与《莫愁》的一幕幕,一切好像发生在昨天。
严培红是苏北片区《莫愁》杂志推广的负责人,工作中时有接触,是最先熟悉的,之后殷春莲也加入这个片区。有一次,严培红打电话给我,说时任社长张武要来大丰,约我在新丰“女大学生创业基地”见面。那天,我早早到达,等待张社长的到来。率先轻盈跳下车的是一位白皙清瘦的女子,我与她握手后便迎向后面的严培红与殷春莲,以为张社长会随后下车。可等了一会怎么也不见身影,我趴在车窗外朝里张望:“张社长呢?”严培红与殷春莲指着第一位下车的女子说:“这不是张社长嘛。”此刻,我恍然大悟,原来“张武”并不是高大威猛的男性,而是一位纤纤细细的美丽女子。
家英宏是《莫愁》杂志社组织活动时认识的,他是我们的领队,言语不多,为人谦和。一次,他独自开车来大丰组稿,早晨从南京出发,中午到达,午餐后便奔赴企业采访,第二天再去港口……那天,我们一同前去采访的人员都已疲惫不堪,他却执意中午采访完赶回南京。至今,我都为他的敬业精神感动。
也许积劳成疾,有一次,我被诊断为胆囊癌,其实为肉芽肿性胆囊炎,做完手术后在无锡休养。《莫愁》领导闻悉后,派严培红、殷春莲前来看我……这就是我与《莫愁》人的情感,远远近近,却真真切切。
如今,我虽然已离开岗位多年,但读《莫愁》的习惯始终没有变。我的书柜里依然珍藏着在妇联工作时的《莫愁》合订本,常读《莫愁》,也常常想起与《莫愁》相关的人和事。
编辑 马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