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药物引发的味觉障碍

作者: 王佳丹 乐芳华

当心药物引发的味觉障碍0
标题

“医生,求你想想办法……”小李带着哭腔走进医院的诊室,“我现在特别痛苦,这一个月吃什么都没有味道,就连我最喜欢的火锅吃起来也是味同嚼蜡……”

医生一边安抚小李,一边仔细询问他近期的生活细节,包括饮食以及服药情况等。小李苦思冥想,忽然说到之前因为感冒咳嗽,去诊所配了些药,服用后症状的确减轻了,但也就是从那时起,他的味觉开始慢慢减退。医生听完后心里已有了答案,在医学上,这类因药物引发味觉消失的症状属于药源性味觉障碍。而小李所说的味觉消失,可能就是这些药片惹的祸。

什么是药源性味觉障碍

药源性味觉障碍是因为使用药物而导致的味觉异常。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味觉感受器可以灵敏识别酸、甜、苦、辣、咸的味道,而在服用一些药物后出现的味觉扭曲、味觉倒错(即味觉感知错乱)、味觉减退或者味觉丧失则被称之为药源性味觉障碍,会让患者在味觉的敏感度、辨别能力上出现问题。

哪些药物可能引起药源性味觉障碍

●抗生素类药物

抗生素类药物常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但由于阿莫西林、多西环素等部分抗感染药物的化学结构与味觉感受器的成分类似,可能会干扰味觉信号的传递。

●心血管系统药物

心血管系统的相关药物,如普萘洛尔、依那普利等,具有控制血压、改善心脏功能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但这类药物会影响神经传导离子通道功能,间接对味觉产生影响。

●抗肿瘤药物

肿瘤患者在化疗过程中会使用到抗肿瘤药物,奥沙利铂、卡铂、环磷酰胺、紫杉醇等药物在消灭癌细胞的同时会对正常细胞造成一定的伤害,刺激损伤味觉细胞,导致味觉发生变化甚至出现味觉障碍。

●精神类药物

精神类药物可以调节大脑神经递质的水平,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疾病。可能会引起药源性味觉障碍的常见药物有加巴喷丁、苯妥英钠、氯丙嗪等。

●其他药物

如奥美拉唑、瑞巴派特、西替利嗪、更昔洛韦、伊曲康唑等药物也可能引起患者出现味觉减退等症状。

如何判断是否为药源性味觉障碍

药源性味觉障碍与药物使用有一定的关系,在确定药源性味觉障碍前可先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用药史回顾

详细回顾服用的药物,包括处方药、保健品等,特别关注是否服用过前面提到的药物。

●症状出现时间与药物使用关系

观察味觉障碍症状是否在用药后一段时间内出现。一般而言,药源性味觉障碍多在用药后的数天或数周内发生,且停药后症状减轻或消失,停药后恢复味觉需在3周以上。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确定药源性味觉障碍前需排除上呼吸道感染、口腔溃疡、牙龈炎、颅脑损伤等相关疾病,这些疾病可能也会出现味觉失调等症状,可通过血液检查、MRI 等其他相关检查来排除这些病因。

如何应对味觉障碍带来的困扰

一旦出现味觉障碍,要及时就医尽快查找病因,若确定为药源性味觉障碍,可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其他药物治疗。同时,在医生的指导下科学使用维生素B1、B6、B12 和锌制剂来改善味觉障碍症状。

对于味觉缺失和味觉减退的患者可巧用天然调味料刺激味觉感受器,提升食物风味;对于口中感觉有金属味的患者,要避免使用金属餐具进餐,改用其他餐具;对于味觉过敏的患者在烹饪时要少放调味料,减轻对味觉的过度刺激;对于味觉倒错的患者可通过视觉、触觉、嗅觉来辅助判断食物味道,同时进行一些简单的味觉训练,比如可每日多次用小棉棒蘸取不同味道的食物局部刺激舌头敏感区域,酸味(如柠檬)刺激舌两侧侧缘后半部,甜味(如蜂蜜)刺激舌尖,苦味(如苦瓜)刺激舌根部,咸味刺激舌两侧侧缘前半部,来增强味觉感知,帮助大脑重新识别和区分不同的味道。

医生提醒,平时要养成早睡早起的良好睡眠习惯,每天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早晚使用巴氏刷牙法,清理口腔每一处角落的食物残渣。饭后及时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