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彰显中国哲学智慧到体认中华文化精神

作者: 张志强

业师郭齐勇先生近年来,其学思之一,是阐发中国哲学智慧或者中国文化精神,先后成书有《中国哲学智慧的探索》《中国儒学之精神》《中华人文精神的重建》《儒学与现代化的新探讨》《中国人的智慧》《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中国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中国哲学的特色》等。从书名及相关内容的变迁来看,业师的学术重心,似乎从探索中国哲学智慧逐渐调适上遂至对中国文化精神的体认,而他近期出版的新著《中华文化根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4年版)则集中体现了这一历程。

早年间,业师曾对文化学研究发力,1990年他出版了《文化学概论》(湖北人民出版社)。该书在介绍现代中西各大文化流派的基础上,讨论了文化学的基本问题,因在学术性与普及性之间取得了较好的平衡,甫一问世就被不少高校选为相关课程的教材。2008年应武汉大学出版社之邀,作者重新做了修订,增加了“中华文化及其特质”的新内容。2014年《文化学概论》再版之后,我曾有幸参与该书的后续校订工作,得以一窥业师的文化观。大体来看,业师对文化的理解,经历了一个过程,最终凝结为这样一种识见:在尊

重文化多元性的前提下,首重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新书《中华文化根脉》在某种意义上即是对这一观念的扩展,也是业师有关文化学与哲学史二者研究综合的自然结果。该书纲目简洁,内容枝而不蔓,关键处均有着墨,中华文化的历史源流、核心要义以及现实价值,在其中从容展开,读来滋味深透。具体读来,我认为有几点新识,值得与诸君分享。

首先,对中华文化精神的内涵,有新概括。早先,业师曾在《中华人文精神的重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一书中,就曾针对坊间夹枪带棒式批评中华文化的论调,明确点明:中华人文精神不与宗教相对立,不与自然相对立,不与科学相对立。时过境迁,新书在以往的基础上,将中华人文精神进一步提升至中华文化精神,将其特点归纳为六点:和而不同,厚德载物;刚健自强,生生不息;仁义至上,人格独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整体把握,辩证思维;经世务实,戒奢以俭。显然,新概括对中华文化精神的体认,从辩护性的态度转为正面阐扬,突出了独属于中华文化精神的特色,大体涵盖哲学、政治、经济、伦理等层面。在这六点中,尤以“和而不同,厚德载物”“刚健自强,生生不息”最为核心,我认为这两点,是可以深切把握中华文化精神要义的——“和而不同”实为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渊源有自、独树一帜的认识论特性,“生生不息”则体现着中国人自成一体、渗透在民族文化精神深处的本体论依据。

其次,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增加了“根源性”这一向度。所谓“根源性”,结合该书,至少有三重理解:第一,中华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土壤,与外来文化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成功结合,形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且这一传统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第二,根源性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主体性,当下中西马相融合的现代化,是有主体性的文化,是有本有源的,其根源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当下人的精神人格、精神面貌、安身立命提供着一些根源性的内容。大概以此为基本理念,该书抓住了中华文化最核心的内涵,依次以“五经”“礼乐”“四书”“诸子”“儒道”“天人”“劝学”“制度”“王道”“问题”为核心词展开,横贯心灵超越、道德敦化、独立人格、为学之道、民本政治等层面,最后纵向统摄于中华人文精神或者中国哲学智慧。从选取的核心词以及要论述的主题来看,既有小传统,又有大传统,尽可能地点到了中华文化可以作为并且也能够作为中西马相融合的新型文化之“根源”的方方面面,基本涵盖了中华文化的知识系统、价值系统和信仰系统三个层面。

再次,对中华文化根脉的把握,富含时代性。该书在论述每一个主题时,都努力将中华传统文化能够转化为现代社会良性价值的内容揭示出来。例如,在谈到“礼乐文明的生态智慧”时,点出对自然生态保护的最好方式,就是学习古人的生态观,即认为天地万物皆有内在价值,有神性,有生命,树立一种普遍的、生态的道德关怀,赋予万物以道德价值,这显然比时下单纯地计算保护生态环境的经济成本、理性设计,要高出一个维度,背后体现的是永续共生的长远思维。在另一处,该书花了不少篇幅,以“劝学:培养创新意识与创造性建构的能力”为题,在简要介绍了尸子、荀子、《吕氏春秋》《大戴礼记》《小戴礼记》《潜夫论》、蔡邕《劝学》、葛洪《抱朴子》以及近代福泽谕吉、杨昌济的劝学思想之后,谈到中国文明作为学习的文明的三个特点:开放式学习、互动式学习和启发式学习,最后将问题落在“今天我们应如何学习”。作者认为,中华文化学习观的根本目的,仍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如冯契先生、萧萐父先生主张的“平民化的自由人格”,融真、善、美为一体,这无疑是将中华文化作为学习的文化,在“道”与“技”的层面上辩证地结合起来,对今天充满理性算计却空于心灵安顿、品德修养的功利性学习具有参考意义。

最后,虽然新书主题是在谈根脉,但也对中华文化的未来做出了富有现实意义的展望。作者认为,在剔除历史上附着在中华人文精神上的负面性因素之后,完全可以提炼、转化、活化其合理因素,作为正面、积极、健康的力量参与现代化建设,重建人的意义世界,重构人与天、地、人、物、我的良性互动。例如,在探讨礼乐文明时,作者认为“在现代重新诠释礼乐,借助礼乐之教的推行来改善刑法、政令的单面化,发展民间社会,调整政治、社会和人生”(该书第59页);又如,在谈到如何走出现代科技困境的问题时,作者抓住问题的关键,指出科技的问题实际上是人,尤其是科技工作者的问题,科技工作者的心灵安顿和人文素养的提升是“一个严肃且紧迫的任务”,而儒道两家修身养性的相关思想资源,以及对工具理性的批判,在处理科技与人文、科技进步和人类幸福的问题上,正大有可为。这些无疑对未来如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富有启迪。

总体来看,新书《中华文化根脉》典型地体现了业师晚年之“守先待后,返本开新”的文化观,用该书的话来说就是:“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结合马克思主义与西方近现代文化中的精华,对中国文化予以重建。”《中华文化根脉》的面世,又与作者长期耕耘于中国哲学史的编写与研究工作分不开。有心的读者可以注意到,该书不少内容涉及对中国哲学智慧的阐发,并安排“问题:探讨中国哲学的问题意识”作为全书的末章,体现了作者对中国哲学精神与中华文化精神之间内在联系的把握。该书多处强调“中国传统哲学有着天、地、人、物、我之间相互感通、整合和谐、动态圆融的观念与智慧”,其实也是中华文化精神的哲学表达,更是业师从事中国哲学教学与科研近四十年来的学思积靡所致。202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业师主编、哲学界同仁集体编写的《中国哲学通史》(十卷本),在为全套书撰写“导论”中,业师将中国哲学精神提炼为七点:自然生机、普遍和谐、创造精神、秩序建构、德性修养、具体理性、知行合一,仔细体会,这七点是中华人文精神或者文化精神的抽象表达,而上文提到的中华文化精神之六点,则是中国哲学精神的广义表达和具象化。这种深入其内在腠理的观察,显然是时下泛泛而谈的中华文化之跟风性的读物所不具备的。

晚年的业师,似乎越来越喜欢写小书,他的《中国人的智慧》《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以及“国学三书”(指2023年海南出版社出版的“郭齐勇国学三书”系列,分别为《国学与国魂》《国士与国风》《国音与国韵》,内容隽永,多为学术随笔、回忆以及对相关社会现象的评论,平实近人,贴合时代气息)等,均为小册子。这些书虽然薄,但所关注的时代问题,显然是厚重的。

业师的语言风格,到晚年变得极为平实,一改壮年时期为坚守中华文化主体性的“作狮子吼”,如今读来颇有人书俱老、大道至简的气象,但我觉得老树发新枝、日日新之精神,更贴合本书的主旨。

祝福业师笔耕不辍,并以新书所引葛洪《抱朴子》所言“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与读者诸君共勉。

作 者:张志强,哲学博士,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主要为先秦儒学与20世纪中国哲学。出版有《萧萐父学术思想研究》等。

编 辑:得一 312176326@qq.com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