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齐勇先生学术简谱
作者: 黄敦兵编者按语:
先生姓郭,名讳齐勇,生于贫窘,熏沐慈仁,将心比心,积善成德。先生为人堂堂正正,光风霁月,坦荡磊落,蔼然和粹。
先生师从萧萐父、唐明邦、李德永三先生,主攻中国哲学史,而尤以儒学为显。先生敬礼先贤,守先待后,生命、生活与事业融合成一体。
先生勇兼仁智,追慕孔孟理想;胸怀天下,心忧苍生,关心国事民瘼。愈到晚年,愈感由变到常、由动到静之重要,乃主张品味日常生活平易、恬淡之滋味,回归常识、常情、常理与常道。先生有长者之风,德性光辉,化人无数,教泽广被,呵护后学。
本学术年谱谨参先生高第弟子胡治洪教授所编撰之《郭齐勇先生年谱暂编》,岁数改作当下通行计岁之法,且用阿拉伯数字。又据《返本开新——郭齐勇先生学术自传》及郭师本人提供的相关资料,略加修润,并增2023—2024年部分。纪事或不无遗漏,断语亦多有不当,万望海涵,敬祈指正。
1947年,出生
10月7日(农历八月廿三日),先生出生于武汉市武昌区板厂街九号郭家老屋。祖籍山西,先迁江西,清初再迁湖北。先生幼承家训,一生坚执“诚实不欺,公平守信,热心公益,乐施不倦”,“一要诚,二要清”。
1954年,7岁
9月,入保安街小学(武昌四小)读书。
1955年,8岁
入少先队,后任大队长。
1960年,13岁
入武汉市第十四中学读初中。
1963年,16岁
3月,入共青团。曾任学习委员和班长。初中毕业,在十四中读高中。
1966年,19岁
高中毕业,因“文革”爆发停止高考,失学闲居。
1968年,21岁
11月,作为知青被下放到天门。
1970年,23岁
7月,被抽调到应城当电工。任过班长,晋升为三级工。
1974年,27岁
7月,与朱德康结婚。两人同年同月出生,中学同班同学,下乡在一个知青点,到工厂同在一个分厂。
1978年,31岁
恢复高考,考取武汉大学哲学系,朱德康考取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动力系。基本工资仍由湖北省化工厂发。任学生会学习部部长。
1980年,34岁
发表《治大国若烹小鲜》《孔子“中庸”思想的再评议》(署名1978级报道组)。
1981年,34岁
加入中国共产党。提前半年毕业。发表《一个大学生堕落的启示》(署名思过)、《“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选准目标,精诚专一》。
1982年,35岁
2月,考上武汉大学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为萧萐父、李德永、唐明邦三位先生的入室弟子。
1983年,36岁
4月,子郭迟生。
发文论克罗齐历史哲学、王船山思维模式、熊十力哲学性质,评《王船山认识论范畴研究》(与萧萐父合作)。
1984年,37岁
在《哲学研究》发表《通观全过程揭示规律性——读冯契新著〈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与萧萐父合作)。另撰文论熊十力学问与行事、哲学史方法论、《尚书引义》中的认识主体和辩证逻辑思想,评陈修斋、杨祖陶《欧洲哲学史稿》。
3月,梁漱溟先生致函先生,言及熊十力先生著籍及家居事,并邀到京面谈。
12月,硕士毕业论文《熊十力的认识辩证法初探》通过答辩,留校任助教。
1985年,38岁
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熊十力的认识辩证法初探》,又收入《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1987年第1期。另撰文论熊十力哲学基本命题与思维模式,纪念熊十力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评《明清文化史散论》、许冠三王船山专论述及近几年文化新潮。硕士论文扩充为《熊十力及其哲学》出版,梁
漱溟先生题写书名,萧萐父先生作序;点校《熊十力论著集之一——新唯识论》文言本及语体本上中卷出版。
开设哲学系必修课《中国哲学史》、全校公共选修课《文化学》。
赴北京参加汤一介先生创办的中国文化书院第一届中国文化讲习班。
协助萧萐父先生筹办“纪念熊十力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熊十力及其哲学》受到与会学者好评。参编会议论文集《玄圃论学集:熊十力生平与学术》出版,2008年改名《存斋论学集:熊十力生平与学术》再版。
1986年,39岁
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中西文化交流史〉略评》。《新华文摘》转载《现代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刍议》,《人民日报》海外版转载《关于近年来中国文化和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评介》。先生在文化热中首次把关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论争概括为“儒学复兴”“彻底重建”“西体中用”及“哲学启蒙”说,并站在文化与思想启蒙的立场上全面评论了前三说,明确提倡“新的综合”说。
1987年,40岁
6月,被评为讲师。9月,考上在职博士研究生,导师为萧萐父先生。
在《哲学动态》等发文,论中国文化的综合之路、熊十力的中国文化观,评《佛教哲学》《章太炎思想研究》。
1988年,41岁
7月,任哲学系副主任。
在《哲学研究》发表《文化学内核刍议》(与邓晓芒合作),《新华文摘》摘编。另撰文论贺麟前期的中西文化观与理想唯心论、梁漱溟的文化比较模式、内圣与外王之间的困局、五四运动以后中西哲学的融会,评《河殇》的文化观。
《熊十力及其哲学》增订改名《熊十力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香港出版。
首次赴中国香港出席“唐君毅思想国际会议”,宣读《唐君毅与熊十力》。
1989年,42岁
1月,晋升副教授。
在《哲学研究》发表《关于〈实践与文化——“哲学与文化”研究提纲〉的通信》(与李存山合作)。另撰文论文化多元、文化的比较类型学、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唐君毅与熊十力、牟宗三的中西文化比较模式、梁漱溟的人格和著作。
1990年,43岁
9月,博士论文《熊十力研究》通过答辩。论文得到任继愈、周辅成、冯契、石峻、朱伯崑、章开沅、汤一介、李锦全、方克立、涂又光、丁祯彦、吴熙钊等的指教和评论。
《熊十力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台北出版。另撰文论文化变迁中的涵化与整合、文化传统刍议、先秦诸子中的真理史观,评《思维的悲剧与悲剧的思维》。
《文化学概论》出版,本书代表了先生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的文化观,特别是关于“多元文化”、文化变迁中的涵化与整合、“文化传统”传统的解析等,已开始包含了对传统文化的全面体认,调整了中国文化的评价尺度与诠释维度。
1991年,44岁
整个90年代,先生的研究中心是文化保守主义,通过熊十力、梁漱溟、钱穆、贺麟等走近孔孟老庄,认识其真谛,逐渐对传统儒释道持同情了解的态度,认为可对其做创造性转化,使之在现代化中起积极作用,儒家思想可以与政治自由主义等现代思潮对话。
在《哲学研究》及《哲学与文化》发表《熊冯金贺合论》,《新华文摘》转载。另撰文论中国传统形上学的基本特征、熊十力与现代新儒学,评郑家栋《现代新儒学概论》、李志林《气论与传统思维方式》《中国气论探源与发微》《冯友兰新理学研究》。
1992年,45岁
10月,获哲学博士学位。
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中华文化史〉读后》(与潘伯祥合作)。另撰文论现代新儒学的特点、文化与杰出人物。
1993年,46岁
3月,晋升教授。10月,增列为博士生导师。本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博士论文《熊十力思想研究》出版,纳入方克立、李锦全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现代新
儒学思潮研究”。《新华文摘》转载《论中国哲学资源的当代价值》。另撰文论贺麟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唐君毅的文化哲学、牟宗三“两层存有论”的道德形上学、徐复观的思想史观、船山思想的内在紧张与船山模型的当代意义、“新儒家”和“新道家”的超越,评李维武《二十世纪中国哲学本体论问题》《毛泽东哲学与中国文化精神》、“中国文化与现代化”丛书、《西方哲学东渐史》。
1994年,47岁
撰文论我国当代哲学史上的一桩公案、儒学的生命在民间、傅伟勋生死体验、萧萐父教授学述、马一浮的人格境界与哲理诗、国学与国魂,合论唐、牟、徐,评翟志成《长悬天壤论孤心》。
合编《熊十力论著集之二——体用论》《不尽长江滚滚来——中国文化的昨天、今天与明天》,《天地间一个读书人:熊十力传》出版。
到香港中文大学访学交流,出席香港“佛教的现代挑战”国际学术讨论会和“第三届当代新儒学国际学术会议”。
1995年,48岁
《熊十力思想研究》获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经学研究的可贵成果》。《新华文摘》转载《中国文化:评价尺度与诠释维度》。另撰文论钱穆的文化学、儒学的生死关怀及其当代意义、孔学的“人论”与儒学的现代价值、中国文化的评价尺度与诠释维度、精神解脱与社会参与,比较唐力权的蕴徼论与熊十力的体用论。
《钱穆评传》(与汪学群合著)出版,2015年再版。《熊十力学案》纳入方克立、李锦全主编的《现代新儒家学案》出版。
在香港研修一周,在钱宾四先生百龄纪念会上论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精神。
8月,首次访美。与萧萐父先生一道,赴美出席第九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非实体主义哲学研讨会。
1996年,49岁
哲学系扩建为哲学院,先生建议用“爱智、求真、向善、致美”八字做院训。11月,任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副院长,获宝钢教育奖。
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孙中山的文化思想述评》。另撰文论中国哲学资源与当代社会人生、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教学与管理、面向21世纪的文化反思、孔孟道德哲学、梁漱溟中国文化观的中心范畴。
《梁漱溟哲学思想》(与龚建平合著)、编著《现代新儒学的根基——熊十力新儒学论著辑要》出版。
8月,参加《人民日报》社牵头的代表团访问韩国,出席“第16届中国学国际学术会议”“孔子思想与21世纪学术讨论会”。
1997年,50岁
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被评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997年前,先生主要领域在20世纪中国哲学,1998年以后往前走,研究与湖北地缘有关的哲学,特别是儒学思想。撰文论钱穆学术思想、诸子学的历史命运、“新批判主义”、根源性的追溯与人文学的振兴,反思世纪之交的文化,评《国学大师丛书》《传统智慧再发现》。赴韩国出席国际中国哲学大会,赴我国澳门出席“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
1998年,51岁
任湖北省哲学史学会会长。1月至7月,在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
1998年之后,先生在继续关注现当代新儒学的问题和中华人文精神与传统哲学之现代诠释、创造转化问题的同时,还将研究重心前移,全力研习先秦儒学、宋明儒学的问题。《新华文摘》转载《儒学:入世的人文的又具有宗教性品格的精神形态》。另撰文论传统道德资源的活化、冯友兰哲学及其方法论的内在张力、冯契对金岳霖本体论思想的转进、阴阳大化与世界普遍联系发展原理、墨家道德哲学探讨、老庄道德智慧。
《传统道德与当代人生》与《诸子学志》(与吴根友合著)出版,后者2015年改名《诸子学通论》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