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对梧桐忆凤凰

作者: 王军

当甘露之变的血水漫过835年的长安宫砖,李商隐的笔尖开始收集历史的残骸。他以诗为青铜镜,在《贾生》虚席倾身的朝堂、《茂陵》金屋生苔的陵阙、《泪》青袍渍玉的灞桥、《瑶池》八骏绝尘的云端,凿刻出晚唐的骨相与魂色。这些咏史诗作折射出汉文帝问鬼神的荒唐,映照出汉武帝贮阿娇的虚妄,放大了项羽夜闻楚歌的绝响,聚焦于周穆王失约仙界的谶言——而所有光路的交点,始终灼烧着诗人自身的命运:那个在牛李党争中遍体鳞伤的九品青袍,正以寒士之泪腐蚀着贵族玉佩的冷光。此刻我们拨开“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帷幔,触碰的不仅是历史残片,更是李商隐用诗艺锻铸的青铜解剖刀:刀锋剖开盛世锦袍,露出爬满虱子的历史内衬。

李商隐所生活的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时期皆敬佛,唯独武宗抑制佛教。在李商隐7岁的时候,宪宗曾诏令太监带领僧人赴法门寺迎奉佛骨。自法门寺至长安城200余里,州县府衙、村镇寺院,处处张灯结彩,数十万人跪拜迎接。佛骨接到京城后,宪宗让佛骨在宫中停留了三天,遍送各寺。人人瞻仰供奉,施舍钱财。有人将全部家产充当布施,也有人在身体点燃香火供养佛骨。

武宗即位后,认为两晋和宋、齐、梁、陈物力凋敝、风俗狡诈,都是由崇佛引起的,遂下令拆毁山野间的寺庙,在长安和洛阳各保留两所佛寺,每个寺院僧侣30人。其他佛寺分为三等:上等可留僧侣20人,中等可留僧侣10人,下等可留僧侣5人,其余一并勒令还俗。佛寺的财产、田产全部被没收到官府,熔化佛教铜像、钟磬等器物用以铸造钱币。宰相李德裕支持武宗灭佛,认为这是国家大业,解决了唐高祖一直想解决而未能解决的大问题。全国一共拆除佛寺、庙宇等4万余所,还俗僧尼26万余人,没收寺院所拥有的良田数千万顷。从寺院收缴的巨额财富迅速解决了财政、军费短缺问题,为后来平定藩镇叛乱立下了大功。

同时,武宗崇信道教,宠信道士赵归真。李德裕进谏,希望武宗严加戒备。武宗不听,多次催促赵归真炼制仙丹妙药。赵归真开出了一个用药清单,包括龟毛十斤、兔角十斤等。武宗服药后开始患病。

会昌六年(846)的新年朝会,由于武宗病重没有举行。李德裕请求觐见,也没有得到允许。三月二十三日,武宗驾崩。

李商隐借西王母希望穆王复来,穆王也许诺复来而终究没来,影射武宗迷信神仙服丹药丧命而写下了《瑶池》一诗: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这首诗用白话或可译为:

王母推开雕彩窗户眺望云阶,山下传来黄竹歌声动地悲哀。八匹神马一天飞驰三万里路,穆王因为何事没有如约前来?

会昌六年(846)三月,武宗病重,口不能言,服食丹药驾崩。宦官、左神策军将领拥立武宗的叔父李忱为皇帝,是为宣宗。

李忱是宪宗的第十三个儿子。宪宗暴毙时,李忱才10岁。皇位先是由其同父异母的三哥穆宗李恒继承。李恒驾崩后,三个儿子相继称帝,分别为敬宗、文宗、武宗。

宪宗死后,穆、敬、文、武两代四朝统治天下二十多年,基本确立了穆宗为皇室正脉的地位。宣宗是穆宗的异母兄弟,属于皇室庶支。

李忱是叔父辈,按惯例是不能继承皇位的。据史书记载,李忱自幼沉默寡言,性格木讷,整天傻乎乎的。宦官为了控制皇权,破例拥立他当皇帝。

宣宗即位后,对宪宗的死因进行追查,杀掉一批谋害宪宗的宦官,严禁朝官与宦官交往。

宣宗宣布恢复佛教。长安两街除以前留下的两座佛教寺庙外,再各增置八座寺庙,准许僧侣、尼姑出家。

宣宗废除武宗的做法,即位伊始,先罢免李德裕,又调牛党官员回朝。牛党全面复辟,令狐绹也一路高升。

宣宗曾和令狐绹夜间对话,蜡烛燃尽,宣宗用自己的御辇及随行灯火送令狐绹回去。院吏望见,都以为是宣宗来了。

宣宗把太宗撰写的《金镜》授予令狐绹,让他读给自己听。又将《贞观政要》书写在屏风上,经常严肃地拱手细读其中的警句。宣宗想知道朝廷百官的名字和数额,令狐绹说:“六品以下的官,官位卑下而数目很多,都由尚书省吏部注册授职;五品以上的官,则由中书门下政事堂节制授理。他们各有名籍,叫作具员。”宣宗于是命令撰写《具员御览》五卷,将其放置于桌上,时常查考。

宣宗喜欢任用名门之后,除了令狐绹,他还重用白居易堂弟白敏中以及牛僧孺、魏征的后代。宣宗不顾真才实学,重用名门之后,装潢门面,这使李商隐想起同乡贾谊。

当年,贾谊字字恳切地上书指斥汉王朝种种弊病,引来了权贵的切齿痛恨,被贬长沙。不过,汉文帝后来还是将其召回长安。在未央宫前殿的正室,刚从祭祀典礼上回来的汉文帝,就鬼神之事向贾谊讨教。汉文帝席地而坐,双膝跪下,臀部靠在脚跟上,听得非常投入,以至于不知不觉地向前靠,移动了席子。君臣畅谈,夜半方罢,汉文帝对贾谊的才华钦佩无比。

李商隐抓住夜半虚前席这个细节,叹息皇帝深夜移动座席屈膝靠近,不关心百姓死活而关心鬼神。这首诗借前朝旧事寓现实感慨。贾谊身上正有李商隐不遇的影子,遇与不遇,在于自己的政治主张是否被采用,是否能够造福天下苍生。李商隐写下了《贾生》一诗: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这首诗用白话或可译为:

文帝访求贤才诏见放逐臣僚,贾谊才调丰姿冠绝当世群豪。可惜深夜移动座席屈膝靠近,不问百姓死活却关心鬼神。李商隐揭露了宣宗沽名钓誉、不珍惜人才的本质,大唐的江河日下终究是不可避免的。

会昌六年(846),李商隐35岁,服母丧期满,回到朝廷,继续担任秘书省正字。恰在此时,武宗驾鹤西去。李商隐不禁想起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的苏武,等苏武回国后汉武帝已去世。

想当年,汉武帝战功赫赫,征讨大宛,出使西域,获取了“蒲梢”千里马,还在长安郊外种上西域进贡的石榴、苜蓿,这些都是千里马喜欢吃的食料。可是汉朝衰落以后,大宛的天马就再也不送往中国了。

汉武帝喜欢游猎,用西海国献来的凤喙煮成的续弦胶粘好折断的弓弦。他还经常微服私游,不用插鸡翘标志的随从车队陪驾。

汉武帝不知爱惜东方朔这样的贤士,却只知道宠爱阿娇。他小时候就说,如果能娶阿娇为妻,一定修筑金屋让她住。

武宗的武功,真是堪比汉武帝。武宗重用李德裕,抗击回鹘,迎接公主归国,又诛杀了叛将刘稹。同时,他也迷恋游猎,荒废政事,崇信道士赵归真,又深宠王才人,欲立为后。这些都与汉武帝事迹相仿。李商隐借写汉武帝,寄托自己的哀婉和讽刺,写下了《茂陵》:

汉家天马出蒲梢,苜蓿榴花遍近郊。

内苑只知含凤嘴,属车无复插鸡翘。

玉桃偷得怜方朔,金屋修成贮阿娇。

谁料苏卿老归国,茂陵松柏雨萧萧。

这首诗用白话或可译为:

汉家天子马厩满是西域蒲梢,苜蓿榴红漫染长安都城近郊。御花园侍从用过神奇续弦胶,皇帝出行看不见鸾车插鸡翘。机灵东方朔偷过西王母蟠桃,刘彻修贮金屋空锁心爱阿娇。苏武白发归汉不见一代英豪,前去茂陵拜谒松柏风雨潇潇。

武宗去世,李德裕随即遭贬离京。李商隐同情李德裕写下了《泪》:

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

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这首诗用白话或可译为:

长年苔深幽闭宫妃泪湿绮罗,闺中思妇整日担心江上风波。湘竹痕深斑驳碧血啼痕无数,岘首石碑感怀涕泪洒下几多。昭君辞别汉宫走向荒凉塞外,项羽兵困垓下夜闻四面楚歌。清晨来到灞桥询问流逝河水,比起寒士相送贵人这算什么?

这首诗前六句一句一个典故。《史记》载,刘邦死后,吕雉怨恨戚夫人,下令将之囚禁在永巷。这是失宠之泪。

江淹《别赋》里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最使人心神沮丧、失魂落魄的,莫过于生离死别。这是别离之泪。

《述异记》说,舜帝南巡,葬在苍梧。两个妃子娥皇、女英泪下沾竹,称作斑竹,也称湘妃竹。这是伤悼之泪。

《晋书》载,羊祜镇守襄阳,颇有德政。他死后,百姓在岘山建庙立碑祭祀,见碑者无不流泪。这是感德之泪。

《后汉书》载,汉元帝与匈奴和亲,王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塞外。这是怀念故土之泪。

《史记》载,项羽夜闻四面楚歌。这是英雄末路之泪。

这首诗和前面的《茂陵》,都采用了“六二”结构的写法,即前面六句各说一件事,而由最后两句贯穿起来。《茂陵》前六句分别叙说汉武帝的生平盛事,一气敷陈,不着议论,末后二句掉笔收结。这是我对李商隐作诗法的一种总结。

《泪》前六句分写六种泪,一个典故一个典故,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平列排比,不相连属。最后两句结出正意,以前六种泪为最后一种泪作衬。这种铺排,正如“獭祭鱼”。

宋人吴炯《五总志》和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都提到,李商隐每次写作,都把查阅典故的各种书册摊开,就像水獭摆放很多很多的小鱼,如同祭祀陈列供品一样,因此称为“獭祭鱼”。

灞桥在长安东灞水上,当时人们常在此处为远行者饯别。李德裕遭贬,一般达官贵人不敢送行。前去送行的人,多是像李商隐这样的小官吏。

李商隐对李德裕非常敬重,他感慨自己一介青袍寒士、九品下阶,来送玉珂贵客出京。相比对武宗的感慨托讽,他对李德裕的感慨更深。他对宣宗的失望愈深,就愈加把希望寄托在能臣李德裕身上。这种送别之泪,真是比以上六种泪更加刺心刺骨。

在李商隐眼中,李德裕是失败的英雄,李党和牛党相争,虽然失败了,但他也要追随李德裕。李商隐为何在牛李党争中,坚定地站在李党一边呢?

牛李党争笼罩晚唐四十余年,这是造成李商隐仕途不达的重要背景。牛党的首领是牛僧孺、李宗闵,李党的首领是李吉甫、李德裕。李商隐的岳父王茂元属于李德裕一派,而恩师令狐楚则属于牛僧孺阵营。

李商隐出生三年前,即元和三年(808),朝廷举行考试。考生牛僧孺、李宗闵、皇甫湜在对策中猛烈抨击朝政,无所避忌,考官列为上等。宰相李吉甫认为他们有意批评自己辅政不力,在宪宗面前哭泣申诉。宪宗遂将三人斥退不用,将主考官贬逐,朝野哗然。这是牛李党争的开端。

穆宗即位后,非常信任李德裕。三年之间,李德裕从正八品骤升至正四品。穆宗每每单独召见李德裕,很晚才放他回去。

李逢吉、牛僧孺、李宗闵当权时,屡次摈斥李德裕。“甘露之变”中,朝中很多官员受牵连而死。相反,牛李两党因多被贬逐在外而幸免于难,牛李党争仍旧激烈。维州(今四川阿坝)事件是牛李党争的深度激化。

维州是古西戎地,控制着西北山区的道路。李德裕以检校兵部尚书出为西川节度使,励精图治,整兵备战。后来吐蕃发生内乱,维州副使悉怛谋率众入西川境内请降。因事关重大,李德裕向朝廷上奏,请求接纳悉怛谋归降,并向朝廷建议攻打吐蕃。时任宰相牛僧孺坚决反对收纳维州。文宗采纳了牛僧孺的意见,命李德裕将维州归还吐蕃,并将悉怛谋送还,结果悉怛谋等人被吐蕃杀害。李德裕因此深恨牛僧孺。

后来,牛僧孺罢相,出镇淮南。文宗任李德裕为兵部尚书,随时准备任命其为相。李宗闵百般阻挠。

武宗虽是宦官所立,但深忌宦官专权,因此他起用反对宦官的李德裕为宰相。短短数年,李德裕在武宗的支持下,外攘回纥,内平泽潞,整顿吏治,裁汰冗官,制驭宦官,朝政为之一新。

会昌元年(841),李德裕升迁至太尉、卫国公,为正一品。而牛僧孺、李宗闵被一贬再贬,甚至流放。

武宗去世,宣宗即位。次日,即罢免李德裕宰相职务,贬为荆南节度使。李党全部被逐出京师,无一幸免。宣宗任命牛党白敏中为宰相,牛僧孺等五人同日北还。

牛党白敏中、令狐绹先后担任宰相,控制朝政大权,把朋党之争推向了极端。李德裕则被一贬再贬,直到崖州(今海南海口)。三国东吴曾置朱崖郡,丹丘就是朱崖,以盛产珍珠得名。李商隐思念李德裕,作了《旦丘》:

青女丁宁结夜霜,羲和辛苦送朝阳。

丹丘万里无消息,几对梧桐忆凤凰?

这首诗用白话或可译为:

霜神青女在草木上结出霜花,日神羲和自东向西运送太阳。神仙境地崖州起复音信绝无,多少次栽下梧桐树不见凤凰。

在这首诗中,李商隐感叹,秋天寒冷的时候,霜神青女用深厚感情,在草木上结出一朵一朵美丽的霜花。太阳神羲和每天驾着一辆车,从东到西,不停地运送太阳。青女恳切地希望结成美丽的霜花,然而这感情劳作却不免被日光融化。这正象征着人的命运、人的处境。李商隐多么希望李德裕能够重回朝中,自己多少次栽下美丽的梧桐树,可是总也等不到欣赏梧桐的凤凰飞来。

李商隐的咏史诗终成晚唐最凄艳的青铜祭器。

当我们重审这些诗时会发现,在锈迹斑斑的铭文深处,始终游荡着诗人的孤魂——那个在“青袍送玉珂”场景中躬身低泣的寒士,实则是所有祭仪的司礼人:他以自己的脊骨为香案,以毕生蹭蹬为牺牲,在神权与王权崩塌的废墟上,为整个士大夫阶层举行迟来的葬礼。

三百年大唐风华,最终被李商隐锻造成四行谶语:“未抵青袍送玉珂”是阶级的天堑,“茂陵松柏雨萧萧”是时间的审判,“穆王何事不重来”是长生的幻灭,“不问苍生问鬼神”则是文明最后的碑文。这些诗句如青铜器埋藏的种子,每当历史风雨将至,便在民族记忆深处萌发新枝。这或许便是李商隐留给千年后的启示:真正的诗,从不在金銮殿的琉璃瓦上吟唱,它只诞生于青袍拭玉的瞬间,在寒士泪与贵人佩的碰撞中,溅起星火般的永恒。

作 者:王军,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著有《诗心:从〈诗经〉到〈红楼梦〉》《司马相如西南行》《李商隐》《高语罕传》《高语罕年谱》《〈九死一生记〉校注》等。

编 辑:张玲玲sdzll0803@163.com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