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阳的书法、自然和人生
作者: 方锡球李明阳是我本科学长。他1977级,比我高三届半。看到他的文化情怀浓厚的书法理论观点很偶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请他做书法和书法理论讲座,介绍他的观点,让我心动。他从大文化传承创新与现实语境论书法的核心价值和美学品格,其间关涉人文素质教育,人的世界的指归,人格、人生建构,对传统的动态理解,精神和灵魂的安顿。视野和处理文献的方式跟书法家和单纯的学者比,有独特性。源于此,我请彭凤莲校长邀请他到安庆师范大学给我们的学生讲讲。听着讲座,感喟当下的高等教育,感到我们的文化审美教育,确实应该回到文化的故乡,有点乡愁是远远不够的。
不久后的11月19日,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华美学学会等单位,举办“人生论美学:对话与建构”全国学术研讨会暨“六零年代:学问与人生”文化沙龙。在中西文明互鉴、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精神淬炼、民族话语建构的整体语境中,推动学术文化和理论扎根现实人生,形成关怀民生的独特品格。我再次想到这位学长。
李明阳就在如此大的背景下发现了书法的核心价值和美学品格。他经过书法实践和研究,认为汉字从内质上是中国精神的凝练。他关于“精神凝练”的观点,与性格、灵魂联系:“中国人从孩提时代就开始提笔写字,练习的是书法,打造的却是性格与魂魄。”他认为字的外形功能的意义有两个方面,一是“凝神聚魂”:汉字的间架结构紧而不拘,繁而不赘,宽而不松,方正圆润,启承呼应,勾连之间敛气凝神聚魂。二是“思想”“思维”“性格”的载体:横平竖直的浑厚刚劲、蚕头燕尾的生动潇洒,有包裹四海之气象、驰骋古今之豪迈。黑白相对、虚实相衬、动静相宜、庄谐相映,饱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汉字端庄、厚重与质朴,灵秀、洒脱与率性,铸成独特的东方思维和中国性格。不仅如此,他的理路自然延展到文明,在李明阳眼里,汉字书法蕴含的文明,充盈生命内质的坚挺、刚强、坚韧,形于外则仪态端庄、葳蕤芳菲:“文字的坚挺反映出文明的刚强,端庄方正的汉字在风霜雨雪中形不销、神不散,浴火淬打,百炼成钢,走出中华文明顽强坚韧的特质和葳蕤芳菲的仪态。”汉字书法的内外构成,共同表达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蕴藏着中国的性格、民族精神。
书法的魅力与人格气质、心灵品格一致,显于外则是民族气象及其底色——恢弘气度与宏富学识。李明阳认为,中国书法是体现中国人独特审美情趣、综合反映人的内在品格的一种线条艺术。它既是书法家对传统书法经典文本的悉心领悟与创造吸收,也是书法家对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综合审美领悟与审美观照。它需要书法家多年的人生历练与人格修养,再灌注以一种恢弘之气度与宏富之学识。中国人在笔画的转折粗细中融入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把线条抒情作用推到姐妹文字难以企及的深广度;摆脱了再现物象的束缚,获得了不具象的具象自由,与阴阳墨白构成抽象美。作为审美“意象”的书法内蕴与中国形象、中国气质、中华心灵品格及其思想底色,就这样被生动地描摹出来,并做了深度揭示。
既然书法审美“意象”与人格心灵,和人的形象相关,那么必然在人格重建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此,李明阳有深入的思考。他以为,书写者在理解并学习古代书法名迹时如同与前贤的心灵相交互,这是心灵提升的独特手段与途径。首先是与道德的关系。孟子养浩然之气的渠道是两个方面。一是明道:明了并坚信他所说的诸如“尽心”—“知性”—“事天”及“万物皆备于我矣”等道理;二是“集义”——做人之为人应做的事。孟子认为,人做到这两点,就至大至刚,就真诚自然了。孔子痛恶虚伪,对天、对人极其真诚。后来张载提出“澄明之境”,就来自儒家之“仁”,它作为最高的智慧自觉和最高的精神修养,极具终极价值和人性意义。所以李明阳明悟孔子以伟大真挚的同情心,“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超然礼法之表追寻活泼真实的丰富人生。这种爱美爱自然的态度,使天“道”扎根于自我之中,于是人立言行事,自然左右逢源,不违于“道”,形成生生之德,推动社会和谐进步。作为书法艺术,李明阳紧紧抓住道、德、仁这三个根本,以此为起点,建构书法的灵魂故土,在这样的土壤里,自能生长出圣贤人格,或重构君子风度,创造审美人生。
历代真正的书法艺术家从不放弃作为艺术依凭的道、德、仁,李明阳对苏轼《书论》中的有关论述别有会心。“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有君子小人之心,必然有君子小人之笔。他引明代项穆《书法雅言》印证:“学术经纶,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斜。”精湛的书法必须内含君子人格和人道,这是艺术活动的经验所证明的。因此,书法人生的必要前提是审美人格。有这样的人格,才能于日常中见品性。李明阳曾揣摩体悟柳公权书法作品的内蕴:
穆宗时,(柳公权)以夏州书记入奏。帝曰:“朕尝于佛庙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即拜右拾遗侍书学士。帝问公权用笔法,对曰:“心正则笔正,乃可为法。”帝改容,悟其以笔谏也。
有如上体悟,他深知书法用美的形式展现作者高尚的人品和情怀,是人情、人品、人性、人生的体现,客观表现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因此书法对人本身的建构、对人生按照美的规律建造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正如李明阳所言:立品如岩上松,必历千百载风霜,方可柱明堂而成大厦;俭身若璞中玉,经磨数十番砂石,及堪琢玉玺而宝庙廊。书法审美教育价值在于感受汉字和书法的魅力,陶冶性情,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其旨归是人格完善。
既然书法与丰富的、完美的人紧密相连,也自然离不开人的思想建构。李明阳以书法与中庸之道的论析,认定书法充满人的哲理思辨。他对李世民《笔法诀》中的“中和”和《荀子·宥坐》中的“中正”极为重视。
“中和”“中正”的思想,既有自身的人文内涵,也是一种人文主义方法论。其间的思维方式与思考方式,我在三十年前就有阐发。它贯彻于从人到社会的所有领域。在传统话语体系里,单个人的人格建构、健康的人际关系、理想社会建设,离不开儒家的“中和”“中正”,它是“诚”“仁”等道德情感、君子人性归属的本质要求。推及艺术审美领域,与文和质、风和骨、奇和正、形和神、言和意、虚和实、形简和意赅息息相关。因此人格境界、精神修养与天人互为一体。李明阳认为“中”并不是死板的,而是随着具体情况变化的。确实,“执中”在遵守心之“中正”本质的前提下,并非数量上的“中”,而是根据人的情况和社会的状况寻找有利于人性发展的契合点,找到如李明阳所言之“解决问题的最佳点”。在艺术活动中,正如李明阳所体悟到的:
在书法艺术中,任何一对相反相成的艺术技巧或风格都可视为一对矛盾,诸如逆与顺、藏与露、方与圆、曲与直、肥与瘦、疾与涩、欹与正、连与断、疏与密、大与小、主与次、违与和、浓与淡、燥与润、缓与急、文与质、刚与柔等。而在具体环境中,矛盾的两端莫不具有最佳平衡点,这就是“中”。艺术创作的关键就在于如何确定其“中”,以达到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他对孙过庭《书谱》的理解别有会心:“至若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认为这是论述“中和美”的非常精彩的总结文字。由此他对书法艺术的思想建构延展至审美之维。书法艺术的审美维度自然包含前言所述的思想底色,这就是他理解的艺术之境:
明代宋啬《书法纶贯》也有一段论述:“刚柔相济,权正相兼,平险相错,筋骨相着,古今相参,圆阙相让,纤涩相宜,理事相符,意兴相发,字法之能事毕矣。”
王羲之《兰亭集序》可谓达到了中庸之境界。兰亭修禊,使王羲之触悟山水之美、宇宙之玄和人生的真谛,在物我两忘的境界中,一气呵成,挥写下千古杰作《兰亭集序》。
这并不意味着李明阳的书法观念没有深情的底色,相反,他以为在这种具备人生思致的艺术之境中饱含情意:“他情深意厚,故能情注毫端而天趣自在;他笔法精严,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笔底如行云流水,形神兼具所以为神品也。”在深情的底子上,别裁伪体,尽善尽美。
李明阳对书法艺术的人格建构及其所包蕴的思想的阐扬,并不意味着他放弃“自然之道”。他传承了“书道法自然”的传统。他认为书法艺术追求“得天趣,通自然”,重书法艺术与自然的关系,指向自然美的追求。李明阳对自然美的理解有客观的层级。第一层级是书法笔画要有类自然的形式。在他看来,在生活中,我们想要开启自己的艺术创造,就得培养自己对周围事物的关注,在关注中培养自己对对象的观察,在观察中有所发现。他汲取欧阳询八诀的艺术经验,“点”如高峰之坠石,“竖弯钩”似长空之初月,“横”若千里之阵云……推崇怀素论书法与自然的观念:“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又说:“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一一自然。”这是第二层级,传自然之神。而对孙过庭论书法与自然尤为欣赏,则是在更高层级回归自然:“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若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列列乎犹众星之列云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这三个层级,其中有象,有人的性情,有人格气质和人的艺术理想境界。李明阳书法追寻的就是笔势纵横洒脱,达到心手相忘之境。
这就需要发现美的才、力、识。李明阳对书法艺术家发现美的能力素质特别重视。发现美不仅是细致就可以做到,还要在细致中蕴含性情和才华。他揣摩罗丹论艺术与生活中所言:“我们生活在这个大千世界之中,每天所看的、所听的、所做的、所感受到的,都包含着艺术的成分。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艺术是无所不在的。一桌、一椅、一树、一花等,都接受了人为的或大自然的悉心装点,在浩浩天地的一角中展现属于他们的美丽,也陶冶了我们的性情。”细心观察与直觉把握对象,当有审美发现之时,于性情中见才华。才华当然不全是天生的,这需要发现美的能力与造诣支持,上文“人为的装点”,是才华中包含的性情才能。仅仅有才与力还不够,还要有“识”,方能营造出意象,传达出神韵、见性灵,达于审美之境。
作 者:方锡球,文学博士,安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 辑:张玲玲sdzll080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