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葬礼

作者: 香世民

在西北那片广袤的黄土地上,村庄像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静静地卧在岁月的深处。我再次回到这片故土,是为了参加一场葬礼,却未料到,这一场送别,成了我对故乡重新审视的契机,也让我看到了那些悄然发生却又令人楸心的变迁。

记忆中,农村的葬礼曾是全村人的大事。那时候,村里的青壮年都在,哪家有了白事,孝子贤孙披麻戴孝,哭声在村子上空盘旋,能楸起每个人的心。一口厚重的棺材稳稳地架在几条壮汉的肩膀上,那是用村里的老槐树打造而成,散发着质朴而坚实的气息。送葬的队伍浩浩荡荡,前面是举着招魂幡的引路人,其后是唢呐班子。唢呐声呜咽着,如诉如泣,吹奏出对逝者的不舍与祈福。队伍穿过狭窄的街巷时,所经之处,邻里们纷纷驻足,神色凝重,或叹息,或落泪,皆怀着对生死的敬畏和对逝者的尊重。女人们围在孝子身旁,劝慰着,哭声交织在一起,那是一种从心底涌起的悲痛,是对生命离去的本能哀伤,也是对村庄人情纽带的拉紧。

那时的葬礼,是全村人情谊的凝聚。从逝者辞世的那一刻起,左邻右舍便自发地前来帮忙。厨房里烟火不断,女人们忙着烧水做饭,男人们则在灵堂前守夜、布置。老人们坐在一旁,念叨着逝者的生平,那些平凡而又温暖的过往,在回忆中被一一拾起,成为逝者留在世间最后的痕迹,也让生者在这集体的缅怀中,感受到生命的传承与延续。孩子们不懂生死的沉重,却也被这庄严肃穆的氛围感染,怯生生地跟在大人身后,眼睛里闪烁着好奇与懵懂。如今,当我再次站在这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上,面对这场葬礼,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悲凉。村子里空荡荡的,只剩下些老人和孩童。曾经那些能扛起生活重担,也能抬起棺材送逝者最后一程的壮汉,如今都散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为了生计而奔波。

那口棺材,孤独地停放在院子里,少了曾经被众人簇拥的庄重。到了出殡的时候,没有了坚实有力的肩膀扛起它走向墓地,取而代之的是一辆冰冷的农用车。棺材被几个上了年纪的人费力地抬上车,车子缓缓启动,发动机的轰鸣声在寂静的村子里显得格外刺耳,像是时代发出的一声沉重叹息。送葬的队伍稀稀拉拉,少了曾经的浩浩荡荡,也没了那股子能把整个村子精气神都聚拢起来的劲儿。孝子们的哭声在风中飘散,显得有些单薄无力,邻里们的身影也不再像从前那般密集,各自的脸上除了悲伤,还多了几分对村庄现状的无奈与怅惘。

车子在坑洼不平的土路上颠簸着,车后扬起的尘土,模糊了视线,也模糊了我的思绪。我望着车窗外这片熟悉的田野,如今很多都已荒芜,杂草在风中肆意摇曳,似在诉说着这片土地被遗忘的落寞。那些曾经精耕细作的农田,随着年轻人的离去,渐渐失去了生机,就像这葬礼一样,没了曾经的热烈与隆重,只剩下形式上的走过场。这不仅仅是一场葬礼形式的改变,更是农村衰落的一个沉重注脚。曾经紧密相连的邻里关系,在岁月和现实的双重冲击下,变得疏离脆弱。年轻一代对乡村传统习俗的陌生与淡漠,使得这些传承了数百年的文化仪式,渐渐失去了延续的力量。我们在追求城市繁华的过程中,是否丢失了更为珍贵的东西?那些在土地里扎根生长的文化与情感,那些人与人之间质朴深厚的情谊,难道真的要随着农村的荒芜而消逝在风中吗?

当车子最终停在墓地旁,人们默默地将棺材抬下,放入挖好的墓穴中。填土的那一刻,我看到老人们眼中闪烁的泪光,那是对逝者的不舍,也是对过往乡村岁月的怀念。而孩子们在一旁看着,眼神里更多的是迷茫,他们或许永远无法体会到曾经乡村葬礼中蕴含的深厚情感与文化底蕴。

农村的葬礼,就像一首渐趋尾声的悲歌,在时代的舞台上,用一种近乎凄凉的方式演绎着乡村的兴衰变迁。我们站在这历史的十字路口,望着那些远去的背影和荒芜的土地,不禁要问:乡村的灵魂将何去何从?那些温暖过我们祖辈、父辈心灵的乡村文化习俗,是否还能在这片黄土地上重新焕发生机?还是说,我们只能在回忆中,去追寻那些已经失落的乡村精神家园,让这片土地在时代的浪潮中,逐渐成为一个被尘封的过往,徒留几声叹息在风中飘荡?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3120.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