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影摇窗(微篇小说)

作者: 赖海石

九连山的雨总是来得猝不及防。陈文青撑着伞站在文化局宿舍楼下,裤脚已经湿了大半。他攥紧手中的竹编提篮,里头的艾粄还带着余温。这是他第三次拨通周副局长的号码,听筒里漫长的等待音和雨打芭蕉声混作一团。

沿伞骨落下的雨珠在青石板上砸出细小的水花。他望着斑驳的砖红色宿舍楼,忽然想起二十年前的镇中学。那时周明远总爱把课本卷成筒状插在裤兜,走路时在青砖廊柱上敲出清脆的节拍。此刻他低头看提篮里冒热气的艾粄,暗绿的艾粄皮上还留着母亲用竹签点出的梅花印——那是老太太最后的倔强,即便手抖得厉害,仍要固执地在每个艾粄上烙下记号。

“老同学?”熟悉的声音突然响起,惊得陈文青差点儿摔了竹篮。身穿藏蓝夹克的周明远突然出现在转角处,他手里拎着公文包,问道:“还真是你,怎么找到这儿来了?”

陈文青的舌头突然打了结。记忆里那张总沾着墨水印的脸,此刻在雨幕中竟显出几分陌生。他注意到周明远左鬓有一缕白发翘着,公文包侧袋插着半截啃剩的玉米,这让他想起当年晚自习时,对方总在课桌下偷啃烤红薯的窘态。

“这是给伯母带的艾粄。”陈文青慌忙递上竹篮,藏在艾粄底下的牛皮纸信封硌得掌心发疼。三天前他回斑竹老屋,正撞见母亲坐在门槛上哭号,摔碎的瓷碗碎片里浸着褐色的药汁,村主任带来的《拆迁通知》在泥地上洇出墨痕。

电梯里潮湿的霉味让人窒息。陈文青数着楼层数字,忽然听见金属墙壁传来闷响——周明远正用公文包角轻磕电梯按键板,这竟与当年敲廊柱的节奏分毫不差。“听说你们村要建非遗体验馆?”镜片后的目光突然扫过来,陈文青看见对方食指关节有新鲜的竹篾划痕。

“是文旅综合体。”陈文青纠正道,喉咙发紧。他想起开发商效果图上刺目的玻璃幕墙,那些将老竹寮夷平后建起的仿古建筑,就像给垂暮老人套上不合身的戏服。“他们要把老竹寮全拆了,说危房影响景区评级。”

七楼到了。周明远掏钥匙时,飘出一句叹息:“你母亲编的‘月华篮’,现在会的人不多了。”陈文青怔在原地。月光穿过竹篾交织成纱的典故,是母亲最爱讲的故事。此刻走廊尽头的窗户漏进天光,在地面上投下竹篮的镂空花纹。

第二天晌午,陈文青正在教室批改作文,村主任的电话追了过来。“你倒是攀上高枝了!”炸雷般的嗓门惊飞了窗外麻雀,“省里来了调研组,说要把斑竹屋列为什么文化遗产!”背景音里混着竹匾摔地的哐当声,陈文青握笔的手一颤,在“乡愁”作文题旁洇开墨点。

暴雨初歇的山路泛着青苔的腥气。陈文青深一脚浅一脚地往老屋赶,远远望见周明远蹲在檐下对母亲比画着什么。七十斤的竹匾斜倚墙根,母亲正演示着“六角眼”编法,篾条在她指间翻飞如蝶。他忽然注意到母亲换了绛紫色罩衫——这是当年父亲从县城扯回的最后一块布。

“六根篾起底,经纬各三股交错。”母亲沙哑的嗓音混着竹篾摩擦的沙沙声,“要像梳头似的把篾齿排匀……”周明远袖口卷到手肘,小臂上赫然有一道陈年疤痕。陈文青心头一跳,他记得初三那年自己失手打翻开水瓶烫伤了周明远的手。

“这是活着的工艺史啊。”戴眼镜的学者举着相机连按快门。陈文青看见母亲布满裂口的手指在镜头前抖了一下,但很快又灵巧地挑起篾条。周明远转头招呼他时,手里捏着一片刚削的竹篾,薄得能透光,他说:“省非遗中心想请伯母当顾问,说要抢救性记录七十二种编法……”

暮色漫过山脊,陈文青摸出那个没送出的信封。周明远正在溪边接电话,背影融在渐起的夜雾里。“……对,保留原有村落肌理,把现代设施嵌进传统建筑……”

半个月后,陈文青带着改好的规划图回村。推开斑竹屋的瞬间,他险些被晃花了眼——二十平方米的老屋成了竹编展厅,母亲的工具摆在玻璃柜里,墙上投影着她编竹匾的影像。阳光被竹篾窗帘滤成温柔的金线,在地上织出“富贵长春”的吉祥纹。村主任笑着递茶,说:“周局长特意请了美院设计师,说这叫新旧对话……”

晚上后窗支起半扇,月光漏进来,在青砖地上描出疏疏竹影。母亲布满老年斑的手抚过窗棂,说:“周局长说这影子才是真宝贝,叫什么……对,时光的拓片。”她浑浊的眼里泛起水光,陈文青这才发现窗框新换了老竹材,断裂处用金漆勾勒着修补痕迹。

返城那日,母亲往陈文青车上塞了一个鼓囊囊的麻袋。他打开来看,最上面躺着那个牛皮纸信封,底下是六只竹编小鹿——正是周明远在展厅夸过造型别致的那套。第二天,陈文青收到周明远的信息:“小鹿收到了,真是巧夺天工!小鹿放在办公室当标本,提醒我们别把活文化做成标本。”

陈文青想起昨天收拾展厅时,在母亲的工具箱底发现一本泛黄的作业簿。翻开竟是周明远当年的笔迹,周明远在《我的理想》作文结尾处写着:“要当守护优秀传统文化的卫士。”

【作者简介】赖海石,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小说选刊》《作家文摘报》《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等报刊。作品入选多种年度选本及高中语文试卷。微型小说曾被评为中国小说学会年度中国好小说。

责任编辑   梁乐欣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