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满荠菜的院子

作者: 张春峰

清明,这个承载着慎终追远、缅怀先人的节气,我踏上归乡之路,回到老家祭祖。推开那扇饱经岁月侵蚀的院门,吱呀一声,仿若打开了时光的闸门。踏入庭院的刹那,眼前的景象瞬间击中了我,一种难以言喻的惊喜与感动在心底蔓延开来。整个院子,宛如被大自然这位丹青妙手精心描绘过一般,荠菜肆意生长,将这里装点得满是盎然生机,像是一幅不加雕琢却又无比动人的田园画卷。

老家院子的地面由砖块铺就,历经风雨洗礼,砖块已略显斑驳。就在这砖缝间那些微不足道却又珍贵的土壤里,荠菜倔强地扎根、生长。清明前夕,正是荠菜蓬勃生长的好时节,它们身姿挺拔,根系紧紧地扎入砖缝深处,像是在坚守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眷恋。荠菜的叶片绿得浓郁、深沉,足有十多公分高,中间星星点点地绽放着洁白的小花,在轻柔的春风中轻轻摇曳,恰似一群身着素裙的舞者,在这片小小的天地里,演绎着属于它们的生命之舞。翠绿与雪白相互交织、映衬,为这长久无人打理、略显孤寂的院子,注入了一股灵动而独特的生机与活力。看到这一幕,我的思绪不禁飘远,心中满是疑惑,这些荠菜究竟是如何在这院子里如此繁茂地生长起来的呢?

刹那间,儿时吹蒲公英的画面如潮水般涌上心头。那时,每至秋天,田野里便成了我的乐园,我总会乐此不疲地寻找蒲公英。当发现它们的身影时,我会小心翼翼地将其摘下,轻轻放在嘴边,然后用力一吹,洁白的絮状物便如漫天飞舞的雪花,又似一把把轻盈的小伞,飘向远方。不久之后,那些小伞飘落之处,便会长出嫩绿的蒲公英。这院子里的荠菜,难道是当初我不经意间拔了几株放在此处,而后它们的种子被风携带着,散落在院子的每一个角落,在漫长的冬日里静静沉睡,积蓄力量,待到今年春天,便在暖阳的轻抚下,纷纷破土而出,最终长满了整个院子?

先生看到满院的荠菜,不禁发出一声感慨:“哎呀,今年这院子怎么全是荠菜!前几日我还四处寻觅呢。等会儿走的时候,我得带些回去煮鸡蛋。”听他这么一说,我会心一笑,脑海中瞬间浮现出那句“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在我的家乡,每逢农历三月初三,有一个延续多年的习俗,便是用荠菜搭配两颗红枣煮鸡蛋。据说这是应季的养生佳肴,有着祛湿补气的功效。虽说我对这具体的功效没有深入探究,但我知道,每到这个时节,家家户户的厨房里都会弥漫着荠菜和红枣煮鸡蛋的香气。这香气里,藏着家的温暖,也藏着对传统习俗的坚守。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每次看到荠菜,辛弃疾的这句词总会在我耳畔回响。它生动地勾勒出一幅春日田园的优美画面,荠菜花开满广袤的平原,与刚刚翻耕过的土地、雨后低空飞过的群鸦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一幅和谐自然的田园景致。而在这片小小的院子里,荠菜也以自己的方式,展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力,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

荠菜的食用方法丰富多样,它是春日餐桌上的常客。在平原地区,春日里人们热衷于品尝各类野菜,槐花、榆钱串子、构棒槌等,每一种都承载着浓浓的春日气息。而荠菜,更是备受青睐。它可以用来包饺子,把新鲜的荠菜采摘下来,洗净焯水后,既可以与鸡蛋搭配,包成清香的素馅饺子;也能和新鲜猪肉混合,制成鲜美的肉馅饺子。鲜嫩的荠菜原本略带一丝苦味,但经过精心调味,包进饺子里后,口感变得清甜可口,滋味十分美妙。一口咬下去,满满的都是春天的味道,那是大自然馈赠的美味,也是记忆深处最难忘的味道。

院子里还栽种着一株葡萄树,如今已是枝繁叶茂。院子上空拉着几道铁丝,供葡萄藤攀爬。去年的葡萄藤依旧缠绕在铁丝上,历经寒冬,其间已冒出嫩绿的新芽。回忆起去年七八月份回来时,葡萄叶密密麻麻地铺满了整个院子上空,像是撑起了一把绿色的大伞。去年夏天的时候,一串串饱满的葡萄挂满枝头,紫莹莹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伸手便可采摘。那葡萄酸甜可口,我们一家人根本吃不完,还分送给了邻居和亲朋好友。当时,我还兴致勃勃地打趣说要学着酿制葡萄酒,可后来才知道,酿酒工序繁杂,要求颇高,最终未能如愿。

老家院子的大门朝向东侧,那里坐落着两间瓦房,分别是厨房和东厢房,如今已闲置不用。往昔岁月里,此处曾作为牛棚,父辈们还养过一头用于农耕的牛,用来耕地拉车,每年母牛还能产一头小牛犊,卖钱补贴家用。这也是父辈们勤劳智慧的象征,他们不畏艰辛,辛勤付出,把日子一点一点过得富裕称心。

北面矗立着四间楼房,那是曾经的居所。我仍清晰记得,我们在此举行了婚礼,那是我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刻之一。所以,如今每年回到这里,一踏入庭院,一种亲切感便会如潮水般涌上心头,那些过往的岁月,那些温暖的回忆,仿佛从未远去。

婆婆一生勤劳质朴,育有两女一子。她的一生,除去在娘家的岁月,结婚后一直都住在这个小院,现在的小院,也是历经多次的翻修,才成为今天的模样。婆婆在家庭中,默默付出,主动承担所有繁重的家务,毫无怨言。她是一位可以为孩子倾尽所有的母亲,对孙子孙女更是关怀备至,将他们悉心照料长大。如今,我的儿子和女儿谈及奶奶,依旧满怀深情。他们坚韧不拔、勤劳善良的优秀品质,就像一颗种子,在后辈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婆婆离世已有七年,她走时安详宁静。婆婆身体向来康健,离世前一晚,她还在家中煮了面条,端着饭碗在门口与邻居的叔叔婶婶闲谈,那时她神态自若,并无异样。然而,到了夜间就寝时,情况急转直下。公公后来告诉我们,那晚他听到婆婆呼吸沉重,如同鼾声,感觉情况不妙,便呼唤婆婆,却再也无法唤醒她。急忙拨打救护车,可车还未到,婆婆便与世长辞。婆婆去世后,公公消沉了很长一段时间。我仍记得我刚结婚初到婆家时,婆婆每天清晨都会为公公煮两个荷包蛋,她觉得公公是一家之主,身体较为虚弱,便总把最好的东西留给他。后来有了孩子,她又把美食让给孩子们;有了孙子孙女后,更是如此。她这一生都在为他人奉献,从未考虑过自己。她的离去,让这个家仿佛失去了一部分温暖。

如今,公公已七十五六岁,身体依旧康健。婆婆去世后,我们将公公接到城市与我们同住。但每个周末,公公都会骑着他的老年三轮车回老家。我和先生闲谈时,常常感慨公公真是难舍故土。在城市里,生活衣食无忧,可他每周都要回老家看看,真不知是何缘故。女儿听到我们的谈话,便说:“那是因为爷爷舍不得家里的院子,回去看看院子里的一切,他的心情就会格外舒畅。”这或许就是那份难以割舍的乡情。女儿还感慨道:“想起我在老家的童年时光,真是快乐无比,如今到了城市,再也找不到那时的快乐了。”那些在老家院子里奔跑嬉戏、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日子,是孩子们心中最珍贵的回忆,也是他们成长路上最温暖的底色。

岁月更迭,如今我也时常怀念在农村的生活。我时常想,找个时间把老家的院子重新修缮一番,周末带着老人和孩子回去小住,想必心情会格外愉悦。那院子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承载着我的回忆与情感,它就像一个心灵的避风港,无论我走多远,都始终牵挂着我。

我又忆起前年春节过后,我和几个朋友闲暇时商量出游之地,一时拿不定主意。突然,有朋友提议:“你在农村老家不是有个小院吗?咱们去那儿玩吧。”我有些迟疑,毕竟小院年久失修,无人居住,条件简陋。可他们却觉得,这样原生态的小院别具一番韵味。于是我便说:“只要你们不嫌弃,随时欢迎。”说走就走,我们带着食材前往小院,打算中午在那儿做饭,感受小院的烟火气息。

抵达小院,映入眼帘的是满地落叶。大家不约而同地拿起扫帚,齐心协力将院子清扫得干干净净。我则着手清洗茶壶、烧开水,用抹布仔细擦拭桌子后,将其搬到了院子当中。水烧开后,泡上清香的茶叶,我们悠然地坐在院子里。那天阳光格外明媚,尽管正值冬季,却丝毫感觉不到寒冷,大家只管惬意地品茶、畅谈。到了中午,大家点燃地锅,将带来的食材精心烹饪成一道道美味佳肴,在院子里举杯小酌。微醺之时,大家兴致盎然地开始规划起如何改造我的院子。有人提议在门口栽种几棵月季花树,有人建议在墙周边种植藤蔓开花植物,待春天来临,繁花似锦,定是美不胜收。还有人提出在院子里种上一棵葡萄树,把西厢房的屋子改造成画室。大家的设想十分美好,可惜后来因诸多事务未能付诸实践。但那些在院子里共度的欢乐时光,那些充满创意的设想,却成为了我们友谊中最珍贵的回忆。

我深知,自己终将会回到这片土地。每一次踏入这个小院,内心便会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惬意与安宁。或许,老家的农事与土地,才是心灵的归所。父辈们在此度过了大半生,而我虽在此停留的时光有限,却时常怀念他们,怀念在这里的点点滴滴。我坚信,自己终有一天会回到这里,回到这片充满回忆与温暖的土地,续写属于我的故事。

上一篇: 漫游宝天曼
下一篇: 黑夜爬上岁月的额头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