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建设,高等教育如何发挥龙头作用?
作者: 马陆亭 张炜 李均 石佑启 刘第红 蒋凯 朱施蓉摘要:围绕教育强国建设,高等教育如何发挥龙头作用,《高教探索》编辑部组织了一组笔谈。马陆亭在题为《在支撑国家发展的教育科技人才统筹中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的文章中谈到,在支撑国家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发挥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发挥高等教育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中的引领作用,发挥高等教育在全面提高科技自立自强能力中的引领作用,发挥高等教育在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中的引领作用;在教育科技人才统筹推进中发挥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发挥高等教育在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发挥高等教育在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支撑中的引领作用,发挥高等教育在国家创新体系提升中的引领作用;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通过高等教育牵引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通过高等教育引领人才培养方向,通过高等教育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张炜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伟大成就和重大原则》的文章中谈到,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上,要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李均在《追求主动适应与战略引领的辩证统一》的文章中谈到,主动适应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没有主动适应就没有战略引领,战略引领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没有战略引领就难言主动适应。追求主动适应与战略引领的有机统一,是高等教育发挥龙头引领作用的必由之路。石佑启在题为《做好“外”字大文章 答好教育强国建设时代命题》的文章中谈到,外语外贸类高校要主动超前布局,在构建高质量学科集群上实现新突破;有效应对变局,在培养高素质涉外人才上践行新担当;奋力开创新局,在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上贡献新力量。刘第红在题为《政治论哲学和认识论哲学的协调与平衡》的文章中谈到,高等教育要发挥龙头作用,不能不思考高等教育哲学问题。在政治论哲学与认识论哲学之间,完全没有必要做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应该取得协调与平衡。政治论和认识论,尽管是对立的,但也可以是统一的,这符合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政治论哲学和认识论哲学的协调与平衡,也是“为人之学”与“为己之学”的协调与平衡。高等教育在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社会需求中发挥龙头作用,在人才培养中发挥龙头作用,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发挥龙头作用,需要政治论哲学和认识论哲学的有机统一。蒋凯、朱施蓉在题为《以高水平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助推教育强国建设》的文章中谈到,高水平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核心目标在于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基础工程聚焦于提升高校办学能力与赋能师生发展,战略使命体现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在战略价值层面,高水平高等教育对外开放通过优化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机制与扩大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促进教育强国建设。为推动高水平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更好地服务于教育强国建设目标,需要强化政府统筹引领、深化高校国际化战略、创新人才引育机制。
关键词:教育强国建设;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高质量教育体系;龙头作用;五项重大原则;主动适应;战略引领;辩证统一;高质量学科集群;高质量涉外人才;高水平对外开放;政治论哲学;认识论哲学;国际化发展战略
在支撑国家发展的教育科技人才统筹中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
马陆亭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在总体要求中指出“全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这表明,高等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龙头作用的发挥,应该放在支撑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框架下思考,在具体的工作推进中还要带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发展和牵引整个教育体系的高质量发展。
一、在支撑国家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发挥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5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我国经济社会全局性的高质量发展是以创新为引领的。教育要为高质量发展服务,高质量的人才供给对现代化强国建设有着基础性支撑作用,这本身也是教育传统功能的体现;教育要为创新发展服务,高等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成果产出对强国建设发挥着战略性支撑作用,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这样的划分也许并不全面甚至相对生硬,但重点突出,高等教育要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方面发挥龙头引领作用。
第一,发挥高等教育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中的引领作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必须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四为”服务,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包括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担当时代的社会责任等方面,最终要使年轻一代具有赢得国际科技竞争的能力水平。高等教育位居人才培养链的顶端,又与社会直接对接,需要引领起教育支撑国家发展的神圣使命。
第二,发挥高等教育在全面提高科技自立自强能力中的引领作用。科技革命加剧了经济社会发展对科学技术的依赖,国际竞争正在围绕生存链、产业链、价值链顶端展开,我们要做到的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技不自立必然受制于人,科技不自强必将遭致欺辱,唯创新方能顺应时代变化、占据发展主动。科技自立自强是一种精神,表明我们有勇气全面走向创新,推动科技发展模式由跟踪借鉴向创新引领转变;也是一种能力,表明我们开始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凭实力通过创新驱动实现高质量发展;还是一种现实,表明我们必将经过努力建成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三,发挥高等教育在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中的引领作用。我们要努力做到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提高科技自立自强能力,但绝不能因此封闭锁国而忘掉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高水平开放是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我们需要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高等学校是吸引有创新力学术人员干事创业的重要场所,《纲要》要求教育布局和改革试点要紧密对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高等教育要注重发挥“吸引集聚人才平台”的作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gjts20250301.pd原版全文
二、在教育科技人才统筹推进中发挥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科技人才放在一起论述,《纲要》在具体部署“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推进机制”时,把结果落在“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上。这即是要求我们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整体需要看一体统筹推进效果,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满足看创新人才培养、创新成果产出和科研成果落地。高等教育在其中的作用无疑是牵引性的。
第一,发挥高等教育在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推进,在方向上应以创新为引领,在效果上要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中间的过程需要三者形成协同一致的合力。创新与高等教育的关系最为紧密直接,围绕高等教育体系将形成人才培养链、科技创新链、经济产业链的耦合衔接,大学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发展发动机而进入社会中心。作为国家创新发展的先导力量和活跃前沿,高等学校的人才聚集功能、科学源头作用和重大创新突破值得期待,一流大学正在成为“国之重器”
第二,发挥高等教育在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支撑中的引领作用。教育和科技、人才紧密相连,教育服务科技、培养人才,科技助力教育,人才振兴教育。教育是科技、人才的支撑,其基本的支撑作用是通过人才培养来完成的,对科技的支撑还包括高等教育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的体现。高等教育通过人才(学生)培养和科技成果直接服务国家创新发展,其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更离不开人才(教师)的创新贡献。高等学校本身就是教育科技人才的聚集地,是真正的以教育为先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和人才引领驱动发展的实验重地。
第三,发挥高等教育在国家创新体系提升中的引领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纲要》和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均指出要“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说明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创新无处不在,写在纸上的论文重在认识世界,写在大地上的“论文”重在改造世界。创新驱动是全链条驱动,国家创新发展需要融合创新链产业链、匹配教育链人才链,提升由创新能力到成果落地为生产力的全链条创新效能。高等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面对世界科技革命要求推动创新发展,需要面向各行各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服务科技发展,切实形成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有效支撑。
三、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
当前,强国建设是发展的主旋律,高质量发展是发展主题或说是强国建设的基础,而高质量发展又是以创新为引领的。这就要求高质量在经济社会的全领域实现,要求创新在产品从无到有的过程里全链条发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和高质量体系建设,要与整个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和产业链供应链相匹配。
首先,通过高等教育牵引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高等教育对应着社会的各行各业,牵动着整个教育体系。社会的需求,会成为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带动其它教育过来对应。高等教育的标准,会成为其它教育对接对标的依据。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基础教育打好质量基础,需要职业教育区分责任分工,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对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也会提出新要求、产生新挑战。这其实就是最通俗易懂的“龙头”之义。
其次,通过高等教育引领人才培养方向。人才成长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的实现遵循的是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自然科学依据。例如,我们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但不能要求每一个教育阶段都放在创新上,基础教育打好全面发展的基础就是对未来创新发生的保障,职业教育培养身心协调的技能就是对未来创新实现的保障。各级各类教育要根据时代使命、自身本质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和办学规律开展教育活动。创新主要发生在认知层面,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知识、技能、思维是高等教育对高级专门人才专业能力培养的三要素,加强创新思维培育将牵动着整个人才培养链的过程。
第三,通过高等教育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人才是强国建设的第一资源。对国家而言,强国必先强教;对教育而言,教师是强教之基;对学校而言,教师的水平决定着育人和办学的质量。全国教育大会提出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纲要》进一步落实要求提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筑牢教育强国根基”。高等教育对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具有引领作用和培育培养培训责任。
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伟大成就和重大原则
张炜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了两步走的目标,要求构建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龙头引领作用更加凸显。高等学校应坚定自信,充分认识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重大原则,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由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系统跃升。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取得了一系列新的重要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制度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系统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擘画了宏伟蓝图、指引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
2023年,我国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763万人,比2012年增加1438万人;高等教育毛人学率 60.2% ,是2012年的两倍;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大幅提高,国民素质不断得到提升,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公平和开放的协调发展,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提供了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高等教育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贡献,必须“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同时,人工智能给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也有不少新的挑战,应紧密围绕强国建设主题,弘扬优势特色,聚焦短板弱项,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更好地发挥龙头引领作用,努力让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gjts20250301.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