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人才数字学习能力提升研究

作者: 陈国栋 邓欣欣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数字化转型驱动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系统性变革成为当今世界的重要发展趋势,教育系统的数字化转型与创新已成为教育改革与实践的核心议题,培养积极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日趋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面向未来、全面发展的数字化创新型新文科人才任重道远。

一、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趋势

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正在改变着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深刻地影响着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和适应力。随着5G网络、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支持的教育新基建逐渐成为赋能教育变革的数字底座,教育本体的独有属性和规律也为技术的内涵发展与创新应用赋予了持续发展价值。适应数字化转型的新型的学习能力是对知识进行有效的编码,以知识逻辑架构为主线,融人数字化思维的综合集成、多层对接的知识系统化过程。从人才培养的层面看,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新文科人才培养要积极适应教育数字化的转型发展,主动构建人文与科技双向会通的新文科建设范式。

(一)在传承发展中开辟新的学习范式

传统文科人才培养重视“专才”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概念的厘清、观点的总结和经验的凝练,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体系基础中的基础。新文科人才培养相比传统文科人才培养,以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为使命,承担着培养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的时代重任。在融通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中解决复杂重大的社会科学问题和现实问题,坚持“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为建设教育强国聚焦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和人才自主培养体系的建设探索。知识生产的目的性伴随服务国家战略的需求契合不断演变,在传承传统知识生产的基础上,从“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导向不断革新发展到“如何发现和搜索问题”“如何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的思考问题并追寻答案”的问题路径。传统“你教我学、你讲我听”的教学范式在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范式迁移,师生共同体的“教”“学”关系在重建,以学生为教育活动中心地位的学习在重构。

(二)在通达跨界中促进文理的交叉融合

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加速演进催生了新产业新业态的快速发展,促进了面向国家重大发展需求、面向国际化发展的文理学科的融合。“立足新时代,回应新需求,只有打破学科界限,整合多学科知识,促进学科融合、科技融合,才能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有力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文科建设发展不断革新传统文科专业、课程和人才培养的模式,在学科设置上更注重交叉,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优势互补,通过文文互建、文理交叉、文工融合技术融人等形式,实现传统专业的培养模式从‘单学科知识掌握’到‘多学科知识构建’的转变”[2] O

(三)在智能链接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方式方面,要坚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提升学生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守正发展能力的前提下,注重培养大学生掌握大数据和智能分析方法的智慧发展能力;提高借助智慧手段泛在学习,建构自己的知识、素质和能力体系的自主发展能力;提升融通人文素养、科学精神、表达沟通、团队协作等基础性的通识能力和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专业能力与融合发展能力;提高适应急速的时代变迁、推陈出新,从事各种高创造性工作的能力,不断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探索。

二、新文科人才数字学习能力提升的现实困境

新文科人才培养随着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在学科交叉、数字素养提升、智能数字技术的应用方面不断探索,但是在具体实施和推进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和挑战。

(一)教师“教”的数字能力亟待提升

教师面对数字化、数智化的革命性转变,一方面对数字化教学理念的掌握还不全面。目前很多高校的教师对于数智的理解尚处在认知的浅表层面,呈现出有想法无行动、有认识无应用等情况,很多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尚不能深刻理解“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认识世界和学习方式的把握不能及时地进行反思,缺乏结合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持续研究和改革”[3]。新文科的教育教学改革中,亟需坚定着眼未来的新文科教育理念,强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学科的交叉融合,优化学科专业新结构,总结提炼文科领域的新理论,这对教师基于数字化素养的数字能力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对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缺乏大胆改革。当前很多文科高校或者高校文科毕业的教师,在数字素养和数字能力方面存在较大的短板,高校传统专业的改革尚未全面铺开,不同专业间的壁垒尚存。面向教育数字化的新文科发展,需要强化交叉复合学科建设,对专业进行升级改造;引入跨学科内容,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社会实践进课堂,重构产教融合的教学体系。数字时代教师数字化素养的培育和数字化能力的提升面临新的挑战。

(二)学生“学”的数字能力亟待提升

智能技术和数据要素融入高等教育领域,不断推动高等教育与数字时代的耦合共生,促进高等教育生态系统进行全方位的创新与变革,为不同禀赋和兴趣的学生规划个性化的发展指引了新的路径。在纷繁复杂和瞬息万变的“数字 + ”社会,传统文科教育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需要。首先,数字学习的自主能力不强。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中,网络、手机、微课、慕课进课堂,虚拟现实身份的无缝衔接,很多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规划和目标,很容易受到网络娱乐等因素的干扰,难以集中精力进行学习,学习效率低下。第二,数字学习的筛选能力不强。很多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对信息检索工具和技巧掌握不够,面对海量的搜索结果,不能精准地找出需要的信息,对知识的真假辨识度低,缺乏对数据的敏感度和分析能力,难以将不同来源的信息进行准确、有效的过滤、整合和归纳。第三,数字学习的创新思维不强。由于对数字工具和数据材料的过分依赖,学生在进行内容创作时往往缺乏创新意识和独特的视角,文科学生的创新实践性融人不足,学习过程的创新要素实践环节设计薄弱,学习成果的同质化较为严重。第四,数字学习的社会交互能力不强。很多大学生沉迷在网络世界中,和虚拟世界进行链接,忽视了现实世界中的社会交往和合作,在虚拟世界中,也比较喜欢和自己兴趣爱好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行链接,导致团队协作和社会交往的过程出现误解和沟通障碍,社交能力减弱,价值观淡化。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gjts20250309.pd原版全文

(三)学校数字能力人才培养的模式亟待提升

首先,在专业课程体系方面的融合度不够。目前各个高校已经在进行文科理科工科专业课程融合的探索,积极开展包括设置微专业、专业的升级改造、预警、退出等方面的工作,但是数字化、智能化等相关课程和文科专业课程的融合较多停留在表面,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数智方面的选修课或者专业必修课的内容,但是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缺乏充分的论证,存在“硬融入”的嫌疑,还没有真正实现知识内容的深度融合。第二,在实践锻炼方面的实操性不足。新文科数字虚拟仿真实验室的建设还处在摸索阶段,新文科数字能力人才培养需要怎样的虚拟仿真数字应用场景,如何进行文科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实践,使文科学生的数字应用能力得到相对充分的锻炼,增强文科学生参与数字项目的实战体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文科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难点和短板。第三,数字知识的学习应用和市场需求的时效性不匹配。很多新文科专业课程体系的变革速度难以紧跟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学生数智的习得性知识和技能在毕业时已经相对过时,和市场的需求相比具有较大的滞后性。第四,新文科教学评价的精准性不够。目前大多数文科高校对学生没有形成数字能力考核的完整体系,对文科学生运用数字技术进行创新创造、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能力难以进行精准的评估。大多数文科高校对于学生的整体评价主要侧重于结果的评价,而忽视了学生在素质、能力培养过程中的成长和实践环节的表现,没有专门针对学生数字能力状况的测评体系,不利于全面了解学生数字能力的发展状况。

三、新文科人才数字学习能力提升的实践路径

新文科人才培养在剖破传统文科人才培养模式藩篱的过程中,不仅要进行人才培养理念的转变,更要聚焦教育数字化进程中教育强国的建设,聚焦新文科建设的使命和任务,高度关注新文科背景下高校管理体制、专业建设、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的改革发展,全面提高文科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全方位推进新文科人才培养走深走实,积极探索新文科人才自主培养的模式改革,持续推动新时代新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之路。

(一)坚持新文科人才培养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国家进行“四新”建设,是为改变中国高等教育的面貌。推进“四新”工作,瞄准的是国家发展的“四力”,其中“新工科提升国家硬实力,新文科提升文化软实力,新农科提升生态成长力,新医科提升全民健康力”[4]。和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分属于工学、医学、农学中的单一学科门类不同,新文科覆盖八大学科门类——文史哲、经管法和教艺,占全部学科门类的三分之二,覆盖所有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具有广度宽、跨度大、类聚度差的特征。5]文科专业科学性和价值性的双重属性,使新文科的高质量建设和发展呈现出复杂性、非唯一性和非标准化,在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更要注重对新文科建设发展基本特征的关注和对学科建设发展规律的尊重。

一是要坚持新文科人才培养的价值性。新文科人才的培养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紧紧围绕素质、知识、能力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深人探索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规律性和思想性,在文科专业的基础上“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学派,要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必须大力培养具有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的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人才”6。要在提升国家软实力上下功夫,紧扣中国人文社科理论和学理研究,对标世界学术体系进行话语言说,面向世界进行和大国地位匹配的新文科人才培养,不仅要承袭千年的灿烂文化瑰宝,更要让传统文化更好地凝练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在国际的舞台上更好地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二是要尊重新文科人才培养的科学性。新文科人才培养要面向新时代新需求,适应新技术新发展,在传统文科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注重提升新文科人才在交叉学科合作研究方面的学习,提升人才培养中数智相关技能和知识的融人,提升文科人才对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可依托专业、课程、团队、平台、教法、教研教改等载体,着眼未来的教育理念,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进行行走课堂、社会实践、数智赋能、文科实验室等教学模式改革探索,通过课堂的教学训练让数字化的方法润物细无声的融入学生的综合能力,让智慧学习成为文科生能熟练使用的学习工具。

三是要鼓励新文科人才培养的创造性。文科成果的创新创造性没有其他学科那样“显化”,文科人才培养创造性的评价存在一定的难度,比较常见的创新包括研究方法的创新、对经典知识的重新诠释、人文艺术作品中的创造性的体现、人文学术论文的创新等。在知识性、学理性和学术性之外,文科人才培养还强调对意识形态、理想信念的关注,对价值理性的回归。培养面向未来的新文科人才的创新创造能力,应基于新文科研究对象的规律性,注重理性研究思维和算法研究方法的融入,不仅在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教材、团队、平台上下功夫,同时要注重在尊重文科专业特点的基础上,面向教育数字化的全方位改革与创新,促进不同禀赋和兴趣的文科学生人才培养的差异化、个性化发展。

(二)积极拓展技术赋能新文科协同共建的新生态

一是在面向教育数字化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提升师生的数智认知和技术赋能。首先是教师层面,要切实提升教师的数字化认知层级,更新教师的数字化教育理念,提升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数智的意识和能力。文科高校教师应充分地认识到,数字化的教育不是简单的技术应用,而是从根本上对教学模式的改变。注意在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在传统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制作的基础上,提升在线开放课程、知识图谱、AI智能工具在课堂或课外的使用度。结合课堂内容融入数字化的教学信息,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协作式、项目式、案例式学习,利用虚拟仿真等手段让学生主动掌握智能化的学习工具去分析、思考和探究理论知识,适应新技术的应用。另一方面是学生层面,要聚焦提升文科高校学生的数智素养和技术实操能力。通过信息科学、数据科学等相关基础知识融人专业主干课或选修课,构建学生基础的数智知识框架。加强学生沉浸式算法思维的实践操作和仿真训练,让数字化、智能化的思维通过提问、习题、思考进课堂;通过提示词工程、知识图谱、AI助手进课程;通过虚拟教研室、智能体、数据大模型融入学生学习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gjts20250309.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