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产业链韧性提升:关联逻辑、作用机理与推进路径

作者: 蒋姗姗 徐小容 曹渡帆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产业链韧性提升:关联逻辑、作用机理与推进路径0

[作者简介](1991-),女,重庆人,,讲师,硕士(重庆402160)(1986-),女,四川南部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1997-),男,四川绵竹人,在读博士。(重庆40071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基于空间正义的区域职业教育数字化水平测度与分异治理研究”(项目编号:BJA230040,项目主持人:)和2024年度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重庆高等职业院校赋能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K24YG3170218,项目主持人:蒋姗姗)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5)12-0005-09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动荡、地缘政治风险、全球贸易摩擦等不确定性因素的激增,世界各国的经济竞争开始逐渐由单一的产品、企业、技术、产业竞争演变为产业链竞争,“技术卡脖”与“产业断链”成为威胁国家经济社会安全的主要因素[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2]。产业链是我国经济畅通循环的关键,也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然而,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重大突发事件与大国摩擦频繁发生,以及发达国家对我国高精尖技术限制等多重因素叠加之下,我国产业链面临的不确定性、波动性和风险性不断增加[3]。为此,如何打通产业链的卡点、堵点和断点,加强产业链韧性建设,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在释放技能人才潜能、优化区域产业结构、重组全球要素资源和改变全球竞争格局上发挥着重要作用4]。其高质量发展是为了适应并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趋势,核心要义在于凸显职业教育供给侧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侧的赋能作用[5]。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强调要全面构建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之间的互动共生关系已是不争的事实[。正因如此,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产业链韧性提升既是国家战略需求的使然,也是发挥职业教育自身功能的必然。基于此,本研究将在分析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产业链韧性耦合逻辑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产业链韧性提升的内在机理和推进路径,以期为我国产业链韧性提升提供来自职业教育领域的理论参考。

一、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产业链韧性的内涵与关联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产业链韧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综合性工程,需要对其中所涉及的概念、功能与关系等进行认知上的厘清,从而梳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产业链韧性的内在逻辑。

(一)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产业链韧性的内涵廓清

当前,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立场与方位指引。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重要的教育类型,也进人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深化改革期。《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等系列文件都从制度层面勾画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行动蓝图与思路框架。不同的研究者也站在不同的认识论视角上,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界定。有研究者聚焦于职业教育的内部要素建设,认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意味着职业教育在资源配置、专业结构、课程教学、国际化、数字化等层面达到了较高水平[7][8][9],并建立了相应的指标作为测量标准[10]。有研究者则从体系结构的视角出发,认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意味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其中包括打造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职业教育体系[];建立“贯通、衔接、立交、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实现职业教育体系与区域经济社会体系的协调发展[13]。还有研究者基于“投入一产出”的视角,认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就是职业教育固有的若干教育服务特性能满足内部机体与外部机体的多维需求[14],而这种高质量的产出表现为高质量劳动力的输出[15]。总而言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反映的是职业教育在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等变量在不同组合情况下产生的综合效益[1,其中涉及三个最为关键的因素,即高质量的办学能力(内部建设)高质量的体系结构(体系建设)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产出情况)。

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中基于分工经济所产生的一个概念,通常用来描述产品上中下游各个环节的流动过程,特指各产业部门基于一定技术经济关联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形态[17]。“韧性"这一概念起源于物理学,是指个体或者系统遭受外部冲击后的适应能力和恢复能力。可见,产业链韧性可理解为特定产业系统受到外部冲击后能够恢复到正常生产状态甚至达到更理想状态的能力[18]。正因如此,产业链韧性是衡量产业安全水平的重要指标,是推动产业平稳高效运行的核心所在。国内外不少学者对产业链韧性进行了详细的内涵阐释,系统设计出有关产业链韧性的四维框架,即抵御能力、恢复能力、再组织能力、更新能力[19]。本文则基于国内外有关产业链韧性的研究,并结合研究需要,将“产业链韧性”界定为产业链在遭受外部风险后所展现出的维持链条稳定运行、避免产业链断裂、能恢复到原有发展路径的能力,且可以通过技术革新成功实现产业链优化发展,其主要表现为产业链的风险抵抗力、内在复原力和变革创新力[20]

(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产业链韧性的关联逻辑

尽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产业链韧性的研究均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深入探讨两者之间关系的文献较少。在“产业链韧性"的相关研究中,学者们的探讨更多集中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分析产业链韧性与新质生产力2]、数字经济[22]、技术创新[23]之间的关系。事实上,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高度联系的教育类型,其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教育问题,也是经济问题。进一步说,“产教融合"就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特征和主要任务[24]。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yzx20250601.pd原版全文

一方面,无论是从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人才培养、价值功能与政策导向来说,产业都内嵌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职业教育围绕产业人才需要、就业市场变化、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来进行转型改革,不仅是国家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更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产业链作为一个包含产品生产、商品流通以及价值增值的概念,是当前产业系统的一个重要领域。提高产业链韧性更是我国对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所提出的重大战略需求。职业教育要将更多目光转向与产业链的融合上,将提升产业链韧性视为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当务之急。

另一方面,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产业链韧性也并非单向度的赋能关系。教育经济学理论认为,教育发展能促进经济发展,但教育发展也受限于经济发展[25]。产业链韧性提升有助于催生更多新产品、新业态,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和产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保障[2]。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倒逼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教学、人才培养上进行改革,以适应新的产业结构和体系,让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吻合。两者的共生共赢关系,有助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产业链韧性走向更深层次的联动发展。

未来,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将逐步进入改革深化期,而产业链韧性之于我国经济社会倍增、叠加与放大的价值必将持续凸显。如何紧抓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机遇,通过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产业链韧性提升提供强劲动能,是亟须关注的问题。基于此,本研究将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三要素”视角,剖析其赋能产业链韧性提升的作用机理和推进路径。

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产业链韧性提升的内在机理

通过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产业链韧性的内涵阐释,以及对两者之间的关联逻辑分析,可以更深层次地探究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如何促进产业链韧性提升。事实上,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不同基本面都有不同的功能指向,如果这些功能能适切并有针对性地放在提升产业链韧性的某一条件上,必然能实现倍增效应。为此,有必要明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产业链韧性提升的内在逻辑。

(一)以高质量办学水平赋能产业链风险抵抗力

提高产业链风险抵抗力是提升产业链韧性的基础性前提。事实上,产业链风险抵抗力意指产业链在面对各种内部与外部的风险冲击时仍能保持稳定运作和避免断链的能力,强调的是一种“稳链"能力。当前,伴随中美贸易争端、地缘政治冲突、发达国家高端技术封锁等现实情况,我国产业链“断链”的风险不断增加。为此,提升产业链风险抵抗力是强化产业链韧性的前提和保障,对于确保产业链的稳定和安全至关重要。影响产业链风险抵抗力的因素包括产业效益、开放水平、行业就业人数变动、企业生存状况等[27]。职业院校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载体28,高质量的办学水平可以有效赋能产业链的风险抵抗力。

第一,职业教肯高质量发展可以通过职业院校内部办学要素的提质升级,以提升相关产业的生产效能,推动产业链变革。职业院校内部办学要素包括专业、课程、教学三大要素。职业院校要对三大办学要素进行全面的升级与更新,实现专业结构对接产业结构、课程标准对接职业标准、教学模式对接企业岗位需求[29]。通过"三大对接”,将教育要素与生产要素有机联结起来,释放教育要素之于市场生产的价值,实现生产效率与效益的最大化,并加大产业的辐射优势。这样能降低产业对外部资本和劳动生产要素的依赖,有利于扩大生产要素的作用领域和流动速率,抵御外部冲击和内部风险叠加。第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可以通过职业院校高质量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提升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效应,从而降低产业链的“断链”风险。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最典型的办学模式,高质量的校企合作意味着职业教育和企业、产业、行业之间形成了协同发展、互惠共利的关系[30]。职业院校可以成为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的沟通合作平台,发挥自身的链接与聚合作用,让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能在资源、人才、技术和信息等方面实现共享、共建与共生,帮助企业获得外部网络的知识,确保产业链分工更加专业化与规范化,进而让企业更好地应对供应链中断等风险,增强整个产业链的控制力与自我更新能力。第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可以通过高质量的中外合作办学应对全球产业链“断链”的影响。职业院校高质量的中外合作办学不仅指与德国、美国、英国等经济发达国家的优质院校开展合作办学,还指与新兴市场国家尤其是“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开展的合作办学[3]。这样不仅可以促使自主研发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有效融合,助推高端产品研发、生产与技术服务升级,提升产业自主可控能力,还能更好地应对供应链中断等风险,有效降低产业进出口对国际发达国家市场与要素的高度依赖。

(二)以高质量体系结构赋能产业链内在恢复力

产业链内在恢复力主要指产业链在经历了风险冲击后,还能够继续恢复到正常水平的速率或达到新的优化状态的能力,即产业链应对风险冲击的可持续性和可恢复性,强调的是一种“补链"能力[32]。当前,由于产品技术和生产构成越来越复杂,造成企业在面对外部风险和市场波动时不能迅速、有序地展开产业重建工作,恢复生产运营。为此,产业链内在恢复力是产业链应对突发事件的关键要素。产业链内在恢复能力主要取决于要素及信息流动性和产业结构平整性。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特征是具备高质量的体系结构,即形成一个横向融通、纵向贯通的教育体系,这种体系结构的形成能有效赋能产业链的内在恢复力。

第一,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可以在纵向上构建“中一高一本一研"贯通衔接的人才层级培养体系结构,以提高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职业教育高质量体系结构以“延伸教育链、打造人才链、服务产业链、提升创新链”的方式,为产业全要素的配置效率改善积累高层次人力资本,可以提高资本、技术技能人才、企业家、劳动、物料等要素的生产效率,推动产教创新资源高效配置[33],进而提升产业链的恢复能力。第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可以在横向上实现教育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深度融合,进而提高产业链供需匹配度。职业教育要在横向上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专业集群、跨界生产与服务等为抓手,实现职业教育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的互嵌共生。一是以此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客户间的信息共享程度,减少中间环节,降低营销成本,提高产业链供需匹配效率。二是要让职业院校和企业实现设备互联、数据采集、生产监控和管理优化,从而整合信息流、资金流、交易流、人才流,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信息共享优势,提升整个产业链的信息透明度,从而降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联成本与监督成本,让共处一条产业链的企业保持稳定的供需关系,实现需求链与供应链的稳定输入与输出。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yzx20250601.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