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茶:活在黎族乡愁的倔强

作者: 段万义

鱼茶是海南省白沙县黎族美食江湖中的恒久坐标。它像是附着了暗语或隐秘,倔强地存在于当地人心中。鱼茶并不是茶,只是借鉴饮茶的方法,以水冲泡,能喝其汁,便赋予如此芳名。鱼茶的内核为特制鱼肉,直接食用是最基本的方式,偶尔也将其油焖后再煮片刻,满足不同诉求。

随着友人一声“吃茶啰”,一股强烈的混合气味横冲直撞,似有鱼香,又赋糟香,若有糖香,尤具醋香,瞬间通过鼻腔猛逼我心底。一股萦绕着的、独特的复合香,交织成了一曲绝美的惊叹。如此之香勾连着本土游子的呼吸,即使远在千山之外,也是一种永不失联的爱。

生鱼和米饭邂逅于陶坛中,成就无法想象的美好。庭院内,阳光斜洒于大片翠绿的芭蕉叶上。被腌制一天的淡水小鱼提前汇聚其上,像是赴一场精心准备的约会。小鱼比大拇指稍长,此为黎家女最看重的鱼茶食材。为求创新,切碎的野生南姜和一般生姜接踵而至,并有蒜泥陪同。所有食材被不断搅拌,相拥缠绵,起承转合似在演绎一场刚柔并济的舞蹈。而后,集体放入已消毒的玻璃坛内,被一层层压紧、压实。

坛口密封后,一次“发酵”战就此展开,各种微生物既纷争不断,又协同作用,继而总体和谐优化。发酵,骁勇善战,铸就白沙鱼茶灵魂的驱动和独特的密钥。炎热的日子翻转几天后,米饭就像是特意植入的一张魔法芯片,让人仿佛听到了短兵相接的搏击声,又似乎看见了平静海面下的暗流涌动。整体被激荡出另一种斗志昂扬,直冲酸香巅峰。十五天左右的如胶似漆,鱼茶重塑了芳华,惊艳四座,广受追捧。

鱼和饭仿若门当户对的联姻,恰似金风玉露般相逢,碰撞出足斤足两的珍爱,成全翘首企盼的绚丽,自是胜却人间无数。完完全全将人带入酸甜、微咸、芳香境界的鱼茶,鱼与饭全情投入,亲切地倾情奉献所有,决不攀缘高枝而炫耀,只需依靠时间这位高手的神奇加持。鱼骨变酥了,刺也软化了,自然避免了挑刺剔骨的烦恼。一口一条小鱼,柔韧畅爽,鲜美诱人,给重口味的舌尖与肠胃好好享受一番。

海南岛天气炎热,食欲便悄然减退。鱼茶仿若临危受命,精准将沉睡的味蕾彻底唤醒,一次次发挥开胃功效。鱼茶酸香馥郁的复杂韵味锋芒毕露。白沙很多百姓就好这一口“鱼酸”,往往“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

鱼茶干湿有别,无非是制作之前将鱼儿晒干与否,口感或韧或酥中激扬各自的风格。当然,从未涉猎鱼茶的食客,面对其浓重酸劲气味的扑面而来,不免掩鼻。然而,千万别因这小小的“挫折”而错失了一份相遇后的美丽情缘。有人概括吃鱼茶之感:一次怯之,二次适之,三次瘾之,确乎道出了不折不扣的真实。

一方一味一乡情。重大节日、盛大宴会及招待重要宾客时,白沙鱼茶便是最真心实意的表达之一。围桌欢笑家常话,觥筹交错品鱼茶。大年三十和大年初一早上,黎族人必吃鱼茶,让寓意“年年有余”有了载体,既尊重了传统习俗,又很好地传承了祖制。在黎族,无鱼茶不成宴。此外,黎族外嫁女回娘家,往往会携带自制的鱼茶,传递着见面礼的用心和情分,同时彰显着自己已成长为持家能手。

底蕴深厚的鱼茶是有气质的、有灵魂的。它负起了摆渡担当,摆出了一份非遗风味的吸引力,渡向了一种舒爽生活,连接经久的乡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