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文创,为什么走向了“毛绒化”
作者: 欧阳晨煜最近,各大博物馆开启了一场“毛绒争霸赛”。苏州博物馆把寒光四射的吴王夫差剑变成一柄胖胖的毛绒宝剑;甘肃省博物馆将当地特色的美味麻辣烫制作成了不同菜品组合的毛绒花束;山西博物院把镇馆之宝“雁鱼铜灯” 等青铜器文物变成了萌萌的羊毛毡玩具……一瞬间,博物馆刮起了一阵“万物皆可成为毛绒玩具”的潮流,这些萌趣又极富创意的文创毛绒玩具迅速打破了人们以往对博物馆庄重严肃的刻板印象,让躺在展柜里冷冰冰的文物瞬间有了温度,吸引了无数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仅造型变身还不算完,许多博物馆还推出了“过家家式”的情境互动购物体验模式,店员和顾客需要共同参与一场特殊的角色扮演游戏。在甘肃省博物馆的文创店里,店员每天都要扮作麻辣烫店的店主,为顾客耐心“煮制”麻辣烫,并询问:“这位顾客,来点儿什么菜?微辣还是中辣?我们用的是地道的甘谷辣椒面。”“我要一个年糕、一个香菇、一个西蓝花。”在顾客点完想要的“菜品”后,店员就会熟练地拿起对应的毛绒玩具开始进行无实物表演:先把各式各样的菜品装进一个毛绒碗里,然后盖上盖子,根据顾客的口味喜好开“大火”或“小火”进行“烹饪”。顾客拿好号码牌在一旁等待,随着一声“出锅了,104号顾客,你的麻辣烫好了”,香喷喷的“麻辣烫”被悉数捞出。顾客买单后整个互动环节就结束了。就这样,一个简单的购买文创的消费行为演变成了一场有趣的关于城市饮食文化的细腻互动,许多顾客也在沉浸式体验中慢慢进入了角色,“我是南方人,不能吃辣,少放点辣。”“这个麻辣烫锅好可爱,我心动了。”顾客一边“吃”着麻辣烫,一边逛着博物馆,历史的味道似乎更浓郁了。
就这样,博物馆推出的充满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的文创毛绒玩具引发了一场“可爱经济”,吸引无数年轻人纷纷购买。手握一个萌态可掬的博物馆毛绒玩具,你会发现,它萌趣可爱的外观如火星撞地球般撞在了当代年轻人的审美上,创意满满的购物过程又带给他们一种新鲜的互动体验,让他们在与毛绒玩具的亲密交流中获得了全新的知识和情绪价值,并与文物产生了一种奇妙的情感联系。所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走进博物馆,主动了解穿越千年的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
除了创新的拟人化外观和互动体验外,文创毛绒玩具拥有的“毛绒”魔法也是俘获人心的关键因素。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长大后的我们还是会喜欢充满童趣又软乎乎的毛绒玩具呢?
其实,这和心理学有关。回忆一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不是喜欢坐在软乎乎的坐垫上,喜欢抚摸毛茸茸的小动物,喜欢拥抱毛茸茸的玩偶。这些行为不仅仅是童年习惯和回忆的映射,更是因为毛茸茸的物品可以带给我们放松和安全的感受,帮助我们在心理上直接对抗焦虑和孤独。
小时候,我们就会对能提供温暖、柔软触觉的毛绒玩具产生天然的亲近感和依赖感,因为它们扮演着“过渡性客体”的作用,也就是那些能够暂时承载孩子对父母依恋情感的物品。这时候,毛绒玩具就不再只是普通的玩具,更是在我们独立成长的路上陪伴我们,承载情感投射的重要媒介。在每一天的生活中,我们都和自己珍爱的毛绒玩具发生着许许多多的故事,一起成长,一起玩耍,因而它就变成了承载珍贵回忆、记录童年成长的重要物品。而长大后,在高压力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中,毛绒玩具会帮助我们暂时逃离复杂的成人世界,提供陪伴和治愈的心理力量,带我们重回温暖、安全的童年世界。
直到现在,博物馆在“毛绒化”的路上越走越远,越来越丰富的元素纷纷加入了“毛绒化”的赛道,用小铁秤称重的绍兴奇特中药材、毛茸茸的新疆烤馕搭配烤肉、西安大雁塔地标化身丑萌“塔宝”、苏州系着毛线绳防逃跑的阳澄湖大闸蟹……文创毛绒玩具越来越受欢迎。如果说它们掌握着“流量密码”,那我们都知道,那“流量密码”中是关于历史和现代的交流,是古老和新潮的碰撞,是文化和创意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