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AI,也是一种“智能”
作者: 黄小邪参加宴会时,我发现人人埋头玩着智能手机,有人用DeepSeek(国产最新人工智能大模型)代写作文,有人说深圳已出现机器人公务员。很明显,AI正由一门“研究计算机如何模拟人类智能”的新兴学科,快速变成一种人人可以尝试的生活方式。
家居是声控,出行有导航,学生用ChatGPT(一款聊天机器人模型)生成读书报告,白领靠AI完成数据分析,作者尝试用DeepSeek写稿,商家用算法和大数据锁定客源……AI作为时代新宠,可谓出尽风头。
风口浪尖的香饽饽,又不可避免地被人推到了对立面:“这样下去,人类必将被AI取代。”譬如过度发展会加大失业率;数据被监控,人人无隐私;青少年过度依赖,扭曲人生观与价值观。有人甚至提出:“开发AI,不如发展天文学和物理科学,探索生命和宇宙的起源,寻找新的星球生存。”
以上都有理,但抛开程度来谈利弊都有失公允。
确实,随着AI技术的发展,低认知的工作将会被取代,不过,说不定对人类而言是个提升自己的好机遇呢。
得知DeepSeek作为AI界的新晋选手,可以代替人类进行校稿、审稿,甚至公文写作,我也尝了“鲜”。
我与同事约定各完成一篇剧作大纲,他自己写,我则用AI写,最后以资方审核结果来确定优劣。当同事还在构思阶段,我用半小时不到的时间已“生”成大纲。效率确实令人咋舌。以往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查阅的史料,AI只需几秒便可以给出准确答案。“可真减压啊!”我感叹道。
但是资方最后用了同事那版大纲,理由是:“剧作还得是说人话,有人情味。”且资方认定这份AI生成的大纲是我找人代笔,因为没我的“味道”。怕生出误会,我据实相告。
所以,AI固然可以抓取专业知识,模拟创作手法,但无法真正体验剧作的深层意义,更无法代替人类的审美与感知。可是又必须承认,AI打破了我们获取知识的壁垒,看影响是必然的,因为每次技术革命都会给既有的行业格局带来冲击。
至于人们对“AI取代人类”的担忧,或许过于悲观,当务之急是要避免在科技洪流中沦为“聪明反被聪明误”一族。
正所谓“每个硬币都有两面”,AI也是如此。德国马克斯普研究所的实验表明,依赖电子设备记录电话号码的群体,其短期记忆容量在3个月内下降40%;伦敦出租车司机的大脑扫描显示,长期使用GPS导航的人群,其海马体的体积比依赖空间记忆的司机平均缩小15%。人类的优势不在于计算能力,而在于理论驱动下的思维方式。人类真正的风险产生于过度依赖AI而放弃思考时。
AI能辅助分析医学影像,但某三甲医院的统计显示,过度依赖AI诊断的医生,其独立诊断准确率比坚持自己诊断的医生低。AI能在教育方面提供定制化的学习资源,但斯坦福大学的追踪研究发现,过度依赖AI的学生,其逻辑思维能力呈断崖式下跌。AI会制订权宜方案,却无法顾及人伦道德。在AI出现错误时,责任的归属和处理仍旧需要人类承担。所以你看,AI只是人类在必要时使用的一种手段。
人工智能的产生,本质还是人的智慧成果,要知道在没有电之前,人类就有几千年的文明史。
智能,即智慧和能力,人工智能,即需人来操控。所以AI不会取代人类,只会取代“不能使用AI的人类”。若能在AI的技术洪流中正视风险与挑战,守好人性温度,不也是一种智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