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花恣洒鹅毛素
作者: 赵君鹏清朝诗人朱彝尊有诗云:“墨花恣洒鹅毛素。”描述的是泼墨挥毫时墨水在白纸上自然晕染的美感。墨是文房四宝之一,在中国文化中享有重要的地位。
墨的历史源远流长,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墨出现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考古学家在发掘相关的遗址时,发现了数块黑红色颜料,经过鉴定是氧化铁矿石,考古学家推断这是先民用来记事或涂画的工具。在人工制墨法发明之前,人们更多使用天然石墨或鼎、釜底部的炭黑作为书写材料。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制墨的材料不断更新,工艺持续进步:秦汉时期出现了正式的人工墨品,主要是松烟墨;东汉时期发明了墨模,出现了墨锭;晋朝时期在制墨时加入胶,使墨锭更加细致;宋朝时期用油烟制墨的技艺日趋成熟,徽墨誉满天下;明朝时期发明了用桐烟和漆烟制墨的方法,徽墨中常常掺入麝香或金箔;清朝时期出现了墨汁。
制墨工序繁多,需要经过选料、烧制、配料、捶打、成型等复杂工序。选料要选择向阳、树龄长、松脂丰富的松木或桐油等油脂。烧制的烟室相对封闭,氧气供应有限。由于氧气不足,松木或油脂中的碳元素不能完全与氧气反应,有一部分碳在高温下会以微小颗粒的形式逸出,形成烟尘,这些烟尘就是烟料。配料时先将牛皮胶、鹿角胶等用文火熬制,再加入烟料、麝香、冰片、朱砂等,充分搅拌、反复捶打后填入刻有精美图案和文字的长方形或圆柱形模具,制成墨胚。墨胚从模具中取出后需要晾干,晾墨时要严格控制温度、湿度,以防墨胚碎裂或霉变。墨胚干燥之后就是墨锭。一些墨锭的款识纹样上还有描金,这不仅能使墨锭变得美观,还能让它保持温润。
对文人墨客来说,墨不仅是书画用具,还是艺术品和收藏品。欧阳修、苏轼、黄庭坚、司马光等不仅文章写得好,还是收藏墨锭的名家。墨锭的主要成分是炭黑,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不容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墨锭中添加的动植物胶,能使墨锭质地坚硬、结构稳定,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墨中的成分被氧化。墨锭中添加的麝香、冰片、朱砂等中药材,有防腐、防虫的功效。在干燥、阴凉、避光的环境中,墨锭可以长期保存。
制墨技艺不仅彰显了中国古代工匠对技艺执着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影响了中国文化。
墨首先是书写用具,考古发现的竹简和木简上的书写内容大多是用墨写成的。纸张发明之后,“白纸黑字”便成了书写的绝佳搭档。墨的出色性能使文字长久保存,让许多经典著作、历史文献流传至今。这不仅有助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还使得中国文化传播到日本、朝鲜等国家,对这些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墨也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墨有浓淡、干湿、枯润等变化,让书法家笔走龙蛇,恣意挥毫;它让画家更好地呈现山水、人物、花鸟等题材,营造出或空灵、或雄浑、或灵动的意境;墨让印章的线条更有韵味,增强了篆刻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墨的色泽、质地,墨锭的形状、图案等反映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成为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墨不仅是传统技艺的结晶,还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寄托。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它用自己独特的魅力书写着华夏文明;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墨依然坚守着文化传承的阵地,用一抹纯粹的黑色,诉说着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