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黄河情》校本课程在小学校园中的开发与研究
作者: 王蒙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1-0013-03
在小学教育阶段开发《中国梦·黄河情》校本课程,对传承黄河文化、培育学生的民族情怀与文化自信具有极为关键的意义。文章旨在深人探索该课程在小学校园中的开发与实践模式,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文化传承教育提供有益借鉴。
一、《中国梦·黄河情》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与价值
(一)开发背景
在当今全球化进程加速的时代背景下,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碰撞,文化传承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黄河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熠熠生辉的瑰宝,既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底蕴,又遭遇着传承与创新的双重严峻挑战。与此同时,随着教育改革持续深入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已然成为学校塑造独特教育风格、契合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的关键路径。在此情形下,于小学阶段着力开展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可谓是积极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重要教育实践。其不仅能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特色鲜明的黄河文化资源,使学校课程体系得以丰富和完善,还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为黄河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承与弘扬奠定坚实的基础,让黄河文化深深扎根于青少年的心灵深处,从而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有机融合与协同发展。
(二)课程价值
《中国梦·黄河情》校本课程具有极其重要的课程价值。从文化价值来看,黄河文化内涵广博,历史、文学、艺术、民俗等诸多领域皆有涉及。借由校本课程的精心开发与有效实施,能够有条不紊地将丰富多元的文化元素精准传递给学生,使黄河文化在新一代群体中得以赓续传承与创新发展,有力地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而在教育价值方面,该课程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助力显著。在知识维度上,学生可深入探究黄河流域的自然风貌与人文奥秘;在能力层面上,课程所设置的实践活动与探究学习环节能充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创新思维以及实践操作等多方面能力;情感态度上,则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深切热爱以及对民族精神的尊崇敬仰之情,进而全方位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与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中国梦·黄河情》校本课程内容的构建
(一)黄河文化源板块
黄河文化濒源板块着重从自然与历史两个维度展开。在黄河的自然起源与演变部分,借助地理科学知识深入阐释黄河的发源地、独特的形成过程、漫长且复杂的河道变迁历史,以及其与周边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为了助力学生更好地领会黄河自然演变所蕴含的复杂性与科学性,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地质模型、卫星影像等直观且形象的教学手段,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而在黄河文化的历史演进方面,则以时间为脉络,系统地梳理了从远古时期直至现代社会黄河流域波澜壮阔的文化发展轨迹。详细介绍了各个关键历史阶段涌现的重大文化事件以及杰出人物,诸如半坡文化、仰韶文化等闪耀着人类智慧光辉的史前文明,还有秦汉时期的大一统文化格局构建、唐宋时期黄河流域文化的极度繁荣盛景等,深刻阐述他们在黄河文化传承与发展进程中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从而使学生对黄河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形成全面且深刻的认知体系。
(二)黄河文化艺术赏析板块
1.黄河文学经典研读
选取从古代到现代具有代表性的黄河主题文学作品,如《诗经》中的部分篇章、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歌词等。通过文本精读、文学鉴赏讲座、诗歌朗诵会等形式,引导学生品味黄河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美、意境美与情感美,体会黄河在文学创作中的丰富意象与深刻内涵。
2.黄河艺术形式鉴赏
深入介绍黄河流域的传统艺术形式,如剪纸皮影戏、黄河泥塑、民间舞蹈等。邀请民间艺术家走进校园进行现场表演与技艺传授,组织学生参观艺术展览、观看艺术纪录片,让学生直观感受黄河艺术的独特风格与精湛技艺,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与文化鉴赏力。
(三)黄河民俗风情体验板块
黄河民俗风情体验板块聚焦黄河流域独特的民俗文化传承与体验。在黄河流域传统节日与习俗方面,深入讲解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节日与黄河流域所独有的庆祝形式与民俗活动细节。不仅如此,积极组织学生亲身参与各类节日民俗实践活动,如亲手制作春节剪纸,在包粽子过程中感受端午习俗的韵味,以及通过赛龙舟模型制作体会传统竞技民俗的魅力,使学生能够真切领略黄河民俗文化所蕴含的独特魅力与乐趣,并深刻理解其背后深厚的历史渊源以及丰富的文化寓意。同时,对黄河民间传说与故事,广泛收集并精心整理诸如大禹治水传说、鲤鱼跳龙门故事等在黄河流域广为流传的经典之作。借助故事讲述会、课本剧表演等形式,引导学生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传承这些珍贵的民间故事,让他们在演绎与聆听中深刻感悟其中所蕴含的智慧、勇气与道德观念,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文化想象力与语言表达能力,使黄河民俗风情在新一代的传承与弘扬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与光彩。
(四)黄河文化传承与创新板块
黄河文化传承与创新板块致力于多方面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第一,黄河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培养。详细介绍黄河流域丰富多样的物质文化遗产,如承载历史记忆的古建筑、古遗址等,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饱含民间智慧的民间技艺、民俗文化等的现存状况及其在当今时代所面临的严峻保护挑战。并积极组织学生投身到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活动中,例如亲自动手制作精美的文化遗产保护海报,用心撰写富有感染力的倡议书等,以此切实培养学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第二,黄河文化创意与创新实践。着力引导学生运用现代创意理念与先进的设计方法,巧妙地对黄河文化元素进行创新性应用。通过开展丰富多元的黄河文化创意设计比赛,包括别具一格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如精致的文具、时尚的饰品等,还有引人人胜的文化主题摄影比赛以及充满活力的短视频创作比赛等活动形式,大力鼓励学生将古老的黄河文化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无限创造力,从而有力地推动黄河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性发展,使其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更好地传承。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104.pd原版全文
三、《中国梦·黄河情》校本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一)课程实施策略
1.创建黄河文化特色品牌
创建黄河文化特色品牌有利于黄河文化的积极传播。它建立黄河文化科学体系,流经地区建立“共河意识”,挖掘“共河元素”,凝聚“共河理念”真实丰富讲好“黄河故事”。
2.构建校园黄河文化宣教氛围
校园围绕黄河文化这一主题,通过班级橱窗、走廊墙壁、校园条幅进行呈现,并利用班会、广播、集体活动等加强舆论宣传多方面渗透。以“黄河风光”“黄河鸟类”“黄河旅游”“黄河特产”为主线,从专题的角度,渲染黄河文化,营造良好氛围,真正做到师生共建中国梦,编织黄河情。
3.黄河文化与校园多学科的融合
黄河文化在多种学科中都有体现与渗透,师生的共同探求与开发必不可少:在语文课上学习黄河经典诗词(《将进酒》《行路难》《凉州词》《渡黄河诗》等);数学课上根据比例尺计算黄河大桥的长度;英语课上了解黄河相关的英文词句;科学课上实验黄河水土流失、流域绿色面积的计算;道德与法治课上讲述黄河故事;实践课上领略黄河文化;音乐课上唱响黄河歌曲(“保卫黄河”“黄河颂”等);美术课上描绘、塑造黄河文化,生动呈现黄河的万千气象。创建了“新时代黄河精神”黄河文化育人体系,为学生定制式、体验式、全景式、立体式、智慧化、活态化地筑牢“德育墙”。这样一来,特色课程自然得到发展的辅助力量。
4.集中学校教师、成立课题小组,组建黄河文化社团
《中国梦·黄河情》特色课程以“黄河流经地区、黄河民居、黄河农业、黄河古迹、黄河神话传说、黄河诗词、黄河歌曲、黄河饮食、黄河经济、黄河生态”等为序列化主题,将黄河文化元素糅进学校校本教材、融入各类社团活动中,渲染黄河文化,拓宽知识眼界,培养家国情怀,增强环保意识。
(二)课程评价体系
1.学生学习评价
学生学习评价涵盖多个维度且方法多元。在知识技能考核方面,运用多样化手段,其中课堂测验、作业评定、项目成果评估等相互结合,以此精准考查学生对黄河文化基础知识的熟知程度、艺术技能的掌握状况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的高低水平。例如,借助文化知识问答深入探测学生对黄河文化历史知识的记忆深度;依靠艺术作品评审细致评判学生在绘画、手工等方面的艺术创作造诣;凭借实践报告全面衡量学生在实地考察、调研等实践活动中的具体表现与所获成果。而学习过程评价则聚焦学生在学习历程中的综合表现,密切留意他们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活动里的参与积极程度、展现的学习态度优劣以及合作精神强弱。为此专门建立学生学习档案袋,详尽记录其在课程学习进程中的学习路径、创作作品、反思总结等内容,全方位呈现学生的学习成长轨迹,进而为个性化的评价与精准指导筑牢根基。另外是情感态度评价,通过问卷调查广泛收集信息,结合学生自评与互评全面了解情况,再佐以教师观察深人洞察细节,以此综合评定学生在课程研习期间对黄河文化的情感态度转变。比如是否逐步加深了对黄河文化的热爱之情、是否强化了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是否提升了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感等,高度重视学生在文化学习过程中所历经的情感体验以及价值观的逐步塑造过程,从而实现对学生学习成效全面、深入且客观的评价。
2.课程实施效果评价
(1)教师教学评价
从教学目标达成、教学方法运用、教学资源整合、学生学习效果等多个维度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采用教师自评、同行互评、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定期开展教学观摩与教学反思活动,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与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2)课程资源评价
对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所运用的教材、教具、教学课件、校外实践基地等课程资源进行评价。评估课程资源的丰富性、适用性、有效性与创新性,及时更新与补充课程资源,确保课程资源能够满足教学需求与学生发展需要。
(3)课程影响力评价
从学校文化建设、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社会文化传播等方面评价课程的影响力。观察课程实施是否促进了学校特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学生在文化素养、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是否得到显著提升;学校在黄河文化传承与推广方面是否在社区、家庭及社会层面产生积极影响,为课程的持续改进与推广提供参考依据。
四、结论
《中国梦·黄河情》校本课程在小学校园中的开发与研究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教育实践。通过实施多元教学策略与综合评价体系,能够有效地将黄河文化融人小学教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小学素质教育的深人推进与文化传承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赵新亮,周娟.校本课程评价的内涵与实施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1(10):30-31.
[2]徐菲菲.弘扬黄河文化赓续育人使命[J],教育家,2022(7):58.
[3]齐文文.基于乡土黄河文化价值开发的乡村学校治理探索[J].华夏教师,2022(25):11-13.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104.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