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研究

作者: 胡书锐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育人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小学阶段落实劳动教育,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近年来,我国不断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中小学教育愈发重视劳动教育环节,且教育部出台一系列改革政策,其中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提到“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的根本要求,构建劳动课程体系势在必行,同时倡导包含语文课程在内的其他课程都要全面融入劳动教育的内容,将五育并举落到实处。对此,笔者基于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特征,结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主题思想,坚持德育为先,落实劳动教育,在语文课程积极融合劳动教育,让学生收获颇丰。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价值意义

语文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化知识的基础课程,自我国践行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版语文教材顺应素质教育发展需求,进一步突出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特征,其中蕴含丰富的劳动教育元素,为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创造可能,也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全新思路。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要把握新时期语文课程教学要求与变革趋势,抓住阅读活动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的可行性。第一,语文教材富含劳动教育元素。开展小学语文课程活动必须紧扣教材,抓好课内教学,在此基础上向外拓展更多劳动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新版语文教材中,收录诸多与劳动主题相关的阅读素材,教师要善于挖掘与利用,通过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结合,找准契机帮助学生树立劳动观念、提升劳动素养。第二,多元实践彰显劳动育人价值。开展劳动教育离不开实践活动,但是在培养学生劳动能力过程中也要注意渗透劳动知识,将语文课程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巧妙渗透劳动知识,锻炼学生基础劳动能力,同时也促进学生由浅入深地接受劳动教育,深刻体会劳动的意义与内涵,为发展综合素质打好基础。第三,融合教育顺应课程改革需求。新课标倡导“生活即教育”理念,从生活中寻找无处不在的语文知识,将语文知识运用于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体现语文学科的实用价值,对学生语文学科素养形成与发展非常有益。因此,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语言学科,挖掘语文课程优势与特色,巧妙融合劳动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真实的学习体验,从生活认知与生活经验着手,在阅读中深化体验,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这样既能提升语文阅读效果,也能获得劳动教育熏陶,一举多得。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可行性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基本要求,新时期语文教学活动要“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因此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势在必行,通过有效教育让学生真实感知劳动精神,树立劳动观念,提升劳动能力,同时也彰显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驱动学生全面发展。经过一段时间实践改革发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具有可行性,且现实意义不容小岘。

(一)在阅读中感知劳动价值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要读懂读透新版语文教材,从中挖掘丰富的劳动教育内容,启发学生深度阅读与思考,对其培养劳动意识、深化劳动认知、增强劳动情感、改进劳动行为、感知劳动价值等均有积极意义。所谓劳动价值,即个人通过劳动而获得被认可的劳动成果,比如二年级阅读《青蛙卖池塘》,青蛙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把池塘变得更好,这个劳动的过程就是创造价值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与体会,懂得要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又如,一年级阅读《吃水不忘挖井人》《剪窗花》等文章,都能感受劳动创造的价值意义,让学生深刻感知与体会劳动,在获得劳动教育的同时也能受到文化熏陶,产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受益颇深。

(二)在阅读中深化劳动认知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劳动教育的最大优势就是借助文本内容向学生讲解劳动知识,有助于深化对劳动工具、劳动者以及劳动成果等多方面的认识,循序渐进加强劳动技能,为形成劳动素养打好基础。从语文教材来看,其中很多课文都包含劳动知识,阅读成为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比如《葡萄沟》《千人糕》介绍了制作葡萄干、千人糕的过程和原理;《中国美食》的菜谱中介绍一些烹饪方式:《纸的发明》完整地介绍了古代的造纸术等,这些课文中蕴含各种劳动知识,便于学生学习与借鉴,深化劳动认知的同时也调动劳动兴趣,激励学生参与劳动、学会劳动;此外,劳动能力的形成并非纸上谈兵,必须亲自实践、熟能生巧,比如学完《小书包》之后,根据课后练习“我会把文具摆放整齐,我会自已整理书包”锻炼一年级小学生整理书包能力,加强基本的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三)在阅读中培养劳动情感

劳动情感的形成有助于端正劳动态度,同时获得劳动美感的熏陶。一方面,劳动态度与劳动成果关系密切,比如阅读《千人糕》,介绍了千名劳动者共同付出制作一块糕点,学生在阅读的同时感知每一份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学会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同时也树立“劳动最光荣”的思想,在劳动教育中形成良好的劳动态度,这对获得更好的劳动成果也有一定帮助。另一方面,劳动创造过程中获得对美的独特感知,也就形成劳动美感,这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形成也有积极作用。比如阅读《剪窗花》,其中“剪梅花,剪雪花”“剪对喜鹊叫喳喳”等语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趣味十足,活灵活现劳动者的形象,同时也传递了劳动中产生的审美情感,调动学生美好的劳动情趣。

(四)在阅读中增强劳动意志

语文课堂结合阅读文本的内容开展劳动教育,不仅对学生养成良好劳动品质有帮助,还能激励一定的劳动意志,让劳动成为一件长期的事,养成好习惯,终身受益。比如,阅读《中国美食》,课文以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各种各样的美食,在阅读的基础上开展劳动实践,鼓励学生自已查阅菜谱尝试制作美食,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唤醒劳动意识,养成主动参与劳动的好习惯;又如,阅读古诗《悯农(其二)》,抓住古诗中“锄禾”“汗滴”等描写劳动细节的词语,体会农民伯伯辛苦劳作的优良品质;而阅读《邓小平爷爷植树》,学生感受83岁高龄的邓小平爷爷仍然坚持亲自植树,深受榜样力量的熏陶,有助于形成劳动品质,增强劳动意志。

(五)在阅读中深化劳动体验

学生的劳动行为与其劳动价值观的形成有着直接关联,劳动教育不能停留在“说”和“想”的层面,重要的是“做”,只有实践中积累劳动经验、感知劳动乐趣,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劳动品质。而小学语文教学中延伸阅读视角,通过课内外学习结合的方式,给学生创造更多劳动体验的机会。比如阅读《只有一个地球》,围绕“保护地球环境”为主题推进劳动教育,课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和思考,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展开学习,各小组成员提前收集与地球环境相关的资料,全面了解地球环境,在思维碰撞中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进而主动劳动、保护环境,形成劳动观念;除了课上阅读,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活动有效渗透劳动教育内容,比如阅读《千年梦圆在今朝》,启发学生找出文章中的劳动要素,体会劳动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开展“读书分享会”“亲子阅读”“演讲竞赛”等课外阅读活动,互相分享《劳动最光荣》《感动中国人物》等与劳动主题相关的书籍,在阅读与表达中传递劳动精神,进一步增强学生劳动实践能力。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实践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收录诸多与劳动主题相关的文本内容,鼓励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获得深刻的劳动教育,为语文教育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创造条件。因此,教师要转变思路、创新方法,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内容,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一边实践,促进阅读能力与劳动素养同步发展。

(一)梳理阅读素材,唤醒劳动意识

从语文教材的阅读文本内容来看,诸多课文的文本段落、字里行间都隐藏劳动教育的相关元素,教师要认真备课、深人研读教材,从中发现有价值的劳动教育内容,通过指导阅读、赏析文本,不仅有助于学生提升阅读能力、发展语文素质,也能进一步强化劳动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比如阅读《落花生》时,文章围绕“花生”为主题,详略得当地描述了种花生、摘花生、尝花生的过程,作者语言用得精巧生动,读起来妙趣横生,最后花生丰收,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赏月夜话,娓娓道来“议花生”。整篇课文看似描述朴实无华的花生,实际上传递着“要像花生一样做一个不图虚名、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人”的思想。在劳动教育中学习语文,在阅读活动中体验劳动,学生正是通过阅读感受“种花生”的劳动过程,进而对课文也产生深刻的理解与感悟。又如,阅读古诗《悯农》,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各样的美味佳肴,并与学生一起探讨美食背后的故事,了解每一粒米都要经过农民伯伯的辛苦劳作而长成,从犁地、播种、浇水、施肥、除草、灭虫、灌溉到收获,饭桌上的每一碗米饭、每一盘青菜都来之不易,进而激发学生对劳动的尊重,也产生参与劳动的热情,利用课余时间尝试自己种菜,体验劳动生活,让劳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践中,感受生活中的劳动以及劳动中的语文。

(二)丰富阅读体验,渗透劳动精神

阅读活动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广泛阅读不仅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拓宽视野,也能丰富精神世界,感悟文字之美、领略思想內涵,获得“五育”薰陶。其中,劳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阅读活动应紧密结合劳动教育,指导学生阅读与劳动主题相关的文章,潜移默化地渗透“劳动最光荣”的正确思想,让学生在阅读中树立劳动观念,传递劳动精神,为全面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比如,二年级“快乐读书吧”中“读读童话故事”板块,童话故事这一充满童真、童趣的阅读体裁深受学生喜爱,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兴趣爱好,教师精心选择与“劳动”主题相关的童话故事,如《劳动最光荣》《乌鸦兄弟》《外公的菜园子》《三只小猪》等,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不仅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也充分认识劳动、理解劳动,产生体验劳动的动力;另外,通过阅读交流,挖掘故事中的劳动场景,分享劳动的心情与劳动的体会,这样的阅读活动让学生收获颇丰,并且在思考与探究中拓展劳动思维,领悟劳动精神。

(三)延伸阅读视角,锻炼劳动能力

最新版的语文教材中安排了部分有关“语文综合学习”的内容,这给教师带来全新的教学启示,进一步拉近语文与生活的关联,为开展劳动教育创造有利条件。比如,阅读《腊八粥》,本节课设计综合性学习活动,围绕传统食物“腊八粥”为主题,既能带领学生了解传统民俗文化,也能感知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在完成课堂阅读之后,结合制作腊八粥的过程展开讨论:“腊八粥的种子是什么样的?”“制作腊八粥之前应怎样处理种子?”“制作腊八粥有哪些注意事项?”学生想要解决这些问题,既要认真阅读文章,又要调动生活经验,抓住制作腊八粥的要点;在课后延伸环节,还可以鼓励学生与家长一起动手制作腊八粥,制作好之后与家人、同学、教师分享美食,感知劳动带来的快乐。实际上,真正有意义的劳动教育并不能完全依赖课堂和学校,而要延伸到课外,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给学生创造更多参与劳动的机会,体会劳动的艰辛,收获劳动的成果,学生在此过程中增强自豪感与满足感,懂得珍惜劳动成果。

(四)推进阅读活动,提升劳动素养

开展阅读活动的形式应丰富多样,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保持新鲜感。与此同时,多样化的阅读体验也能推动学生语文知识“输入”与“输出”双向互动。因此,倡导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教师应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为学生制订个性化的阅读清单,指导学生每个月读一本精品书籍并以班级为单位汇报阅读成果,学校也经常组织制作阅读小报、阅读作品配音大赛、讲故事大赛、课本剧表演等,在活动中评比“阅读之星”,让阅读活动特色化、常态化,为深层次推进劳动教育打好基础。另外,结合劳动教育的发展需求布置个性化的实践作业,比如指导学生课后阅读书籍《神笔马良》,再围绕“马良为劳动人民造福”开展分享交流会,唤醒学生热爱劳动的积极情感,懂得尊重劳动人民,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做到珍惜劳动成果,积极参与劳动实践等。语文课程如同“方花筒”,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学科核心素养视角切人,找准阅读教学与劳动教育结合的切入点,把握“阅读素养”与“劳动素养”发展的多重目标,激励学生思考、探究、实践,真正让他们在学习中有所收获,提升劳动能力。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全新教育背景下,我国教育培养目标正逐步从“五育并举”过渡到“五育融合”,未来学科整合必然成为教学常态,也是课程改革与创新的一大亮点。笔者结合日常教学实践,积极探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路径,发挥语文学科优势,突出语文教学特色,巧妙渗透劳动教育资源,从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实践,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同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与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俊太.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8(7):32-34.

[2]吕敏燕.劳动教育在统编版小学语文阅读课文中的渗透及其教学策略[J].林区教学,2022(2) :74-77.

[3]刘海霞.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探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4) :73-75.

[4]李金国,康兰芝.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程的问题表征与调适策略[J].小学语文,2023(10) :16-23.

[5]李思睿.“劳动教育 + ”模式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23,9(5):79-82.

[6]张译方.小学语文教学融入劳动教育的分析与建议[J].基础教育论坛,2021(29):97-99.

[7]周容.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创新融合,共筑高质量发展之路[C]//教育发展实践研究论坛论文集,2024:1-7.

[8]赵志娟.五育并举,助力发展: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五育并举[C]/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方法研究论坛论文集,2023:1-6.

[9]陈美华.五育并举下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的探讨[J].家庭教育研究,2024(6):82-84.

[10]高乃松,胡贺.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内涵、价值与实践路径[J].小学语文,2024(6):75-80.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106.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