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书三课”的整本书阅读策略研究

作者: 黄洲倩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1-0024-0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分三个层面设置相关学习任务群。其中,“整本书阅读”属于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是对语文课程中单篇阅读、群文阅读的必要补充与提升,能有效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能力,也是全面提升学生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订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升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新课标为整本书阅读教学课标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指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整本书阅读指导课,一般分成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三种课型。第一阶段即读前“引导课”或者叫读前“导读课”,第二阶段读中“推进课”,第三阶段读后“分享课”或者“提升课”。

江苏省南京市名师王跃平老师提出:“一书三课”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展开。她认为第一阶段的导读课,要让学生乐于阅读,学会有计划、有目的地读。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任务驱动、提供阅读支架等方式帮助学生开启整本书的阅读之旅。第二阶段的推进课,要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比较分析和实践运用能力,可以围绕兴趣保鲜、路标引路、策略支持等进行。第三阶段读后提升课,是在学生通过活动推进、评价助推等方式,在成果展示、分享交流中让学生学会思考,引导学生用结合时代背景,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入体会作者的表达,在交流中提升语文能力和素养。

基于“一书三课”的整本书阅读策略研究0
图1“一书三课"模型

读前引导课、读中推进课、读后提升课这三种课型目标不同,侧重也不同。“导读课”重在“导”,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的阅读欲望。“推进课”侧重“推”,让阅读兴趣保鲜,促进学生深入文本梳理,引发深度思考。“导读课”的“任务驱动”在“推进课”上有回应和检查,根据学生完成情况提供阅读支架和阅读策略。分享课侧重“享”,侧重提升学生对作品的深人理解,从“感知”到“理解"再到“欣赏”,走进作者的内心。共享阅读智慧,分享独特的阅读体验。

那么,整本书阅读的课堂教学如何落地?课上课下如何衔接?王跃平老师提出如图2所示教学模型。

基于“一书三课”的整本书阅读策略研究1
图2“一书三课"教学模型

王老师认为:“读情了解”既是一节课的起点,也是终点。教师寻找“激趣点”引发学生的阅读欲望,通过“任务驱动"进一步进行阅读指导,同时提供相应的阅读策略支持,最终又回到“读请了解”,形成一个闭环。笔者以《西游记》这部经典名著为例,通过一书三课的指导,不仅能够有效落实整本书阅读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初步体会《西游记》经典名著的故事魅力。通过品读语言文字,结合思维导图、阅读单、设计人物卡片等品味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之难,感受他们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可贵精神。还能引领学生深入探索文学殿堂,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导读课:激发兴趣,引发阅读期待

(一)情境导入,点燃阅读兴趣

导读课要求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创设情境,来点燃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阅读整本书提供持续的动力。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如播放《西游记》的经典片段或者展示师徒四人西天取经路上一两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梗概,聊聊《西游记》中熟悉的人物和故事。根据大部分学生对《西游记》比较熟悉的情况,通过辨人物、说故事的方式导人,以此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通过简短的背景介绍,让学生初步了解《西游记》的历史地位、创作背景及文学价值,激发他们对这部巨著的探索欲。引导学生与明代作家吴承恩隔空对话,走进那充满魔幻的神话世界,去感受经典的魅力。

(二)方法引路,培养阅读习惯

在引发学生阅读期待、开启阅读之旅的同时,教师在导读课上还应提供阅读方法帮助学生进入深度阅读,培养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可以结合《西游记》的特点,向学生介绍如何制订阅读计划、如何高效做笔记、如何运用思维导图梳理人物关系等阅读策略。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书中的细节描写、人物性格刻画、情节发展脉络等方面,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为后续的阅读理解打好基础。

1.关注“回目”总览

学生在阅读时常会忽视目录,然而目录是人物情节的高度概括,浏览目录有助于学生大体把握整本书的结构,拟定阅读计划。课堂上教师以目录为纲,借助目录初步感知故事,还可以设置悬念,激发阅读欲望。而且有些回目与回目之间还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读完这一回可运用三年级学过的预测方法,预测下一回,在验证预测的过程中感受更多的乐趣。

2.关注“难词"真经

学生在阅读这一古典小说时,经常会遇到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链接统编教材中“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的阅读策略,引导学生可以联系上下文猜测意思、遇到不懂或者难理解的词句,在不影响理解的基础上,可以选择跳读等,为学生阅读名著扫清障碍。让学生明白,虽然古典小说的内容理解起来是有一定的困难,但只要掌握读书方法,大家也能在“难词”闯关中取得真经。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107.pd原版全文

3.感受人物形象

《西游记》内容繁复,只有抓住主要人物,且对故事的脉络有清晰的认识才能更好地理解整个取经故事。我们都知道,这部精彩的神魔小说离不开经典人物的塑造。正如鲁迅对《西游记》的评价“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作为一部神魔小说,作者在塑造各色形象时,常常将人物性格和某种动物的习性、神的本领巧妙结合。引导学生阅读时,要特别关注作品中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抓住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人物的典型性和丰富性。

4.建立人物档案

《西游记》故事之所以引人入胜、可读性强,就在于人物形象的丰满,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塑造的特点及人物成长的变化,并借助思维导图将人物魅力可视化。作为书中典型的人物,取经人在西天取经的路上遭受各种考验,不断成长起来。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就可以关联人物的前后变化,用自己喜欢的思维导图的方式,整理出类似这样的成长档案,深人地领会人物的魅力。

5.西游“想象”奇境

除了鲜活的人物,《西游记》里还蕴藏无穷的神奇想象。光怪陆离的天上神国、富丽辉煌的水晶般的龙宫、幽雅宁静的佛祖圣境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各路神仙妖魔尽情地在这个玄幻的世界里施展神通。捆仙绳、避火罩、阴阳二气瓶、芭蕉扇、紫金红葫芦、混天绫、乾坤圈等宝物,无不展现西游的神奇魔幻。学生在阅读到这样的内容时,可以积极地发挥想象,制作西游神奇卡片,将自己带入故事情境中。

6.西游"打卡"计划

《西游记》作为大部头长篇小说,整本书的阅读需要有序的计划并持之以恒,引导学生制订阅读打卡计划,有助于帮助学生读整本书。这本经典的长篇小说原著的通行版约80万字,在读整本书之前,引导学生给自己制订一个读书计划。如果按照1分钟阅读350字的速度,每天坚持阅读30分钟以上,大概用80天的时间就可以完成阅读,再用10天左右的时间进行回顾、梳理。

(三)设置悬念,保持阅读动力

为了让学生主动地投入阅读,导读课结束时,教师可以巧妙设置悬念,如提出几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促使他们在后续的阅读中主动寻找答案,从而保持持续的阅读动力。

二、推进课:深化理解,促进阅读进程

(一)设定目标,落实阅读计划

推进课旨在深化理解,促进阅读的进程。教师可以以主题任务探究的方式介人学生的阅读中,引导他们进人更深层面的阅读,并进一步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引发深度的思考。教师可以根据《西游记》的章节划分,设定阶段性阅读自标,并定期检查学生的阅读笔记和阅读计划执行情况,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跟上整体的阅读节奏。

(二)深入文本,深化阅读理解

在推进课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深人挖掘文本中的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情节的转折点以及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帮助学生形成全面且深刻的阅读理解。

1.探秘一—“取经路线”中的“秘密”

出示不完整的取经路线图,结合目录和之前的阅读记忆,思考路线图(未补完)中的框框里头要填什么。展示后,交流小妙招:可结合目录,快速找到相对应的地点,再回忆一下当时打妖怪的情形,妖怪是谁,它有什么特点,住在哪座山,哪个洞就一起回忆起来了。

2.探寻“秘密”—“重复"之趣

教师选取《三调芭蕉扇,一雨灭火山》这个情节让大家品味一波三折对小说的重要性。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继续发现故事中《棒打白骨精》中的“三打”,《三魔斗显圣》中的“三魔”,还有《三王子拜师,众狮精殞命》的“三王子”等结构相同的情节。理解《西游记》故事之所以引人入胜、可读性强,就在于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在故事中有很多用数字“三”表示的曲折故事,除了这些“显性”曲折的故事,还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也经历了多次情节起伏。掌握了“一波三折”就能对故事有进一步理解。引导学生阅读故事的时候不仅可以感受一波三折的生动情节,还可以借一些结构上的特点猜测下面的故事会怎样发展。

3.《西游记》中的趣味 -宝物大揭秘

《西游记》中充满神力和魔法的器物很多,整本书统计下来有200多个大大小小的神奇之物,这些都为《西游记》的魔幻色彩灵魂之笔和点睛之物。请几个学生介绍自己阅读中发现的“宝物”:哪吒的绣球儿、风火轮,太上老君的紫金红葫芦、芭蕉扇、金刚琢,弥勒佛的后天人种袋、金饶,大鹏的阴阳二气瓶等。通过宝物PK赛,给宝物排名次,引导思考:发现这些宝物在故事发展中起到的作用,《西游记》用宝物编织起的一张巨大的关系网,把错综复杂的关系利益交织于其中,引导学生关注“宝物”,也就抓住了神魔小说的重点。

4.探秘《西游记》中的特色语言

引导品味人物语言。例如,唐僧对悟空说:“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又如,祖师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让学生细细品读,去领悟《西游记》中这些富有哲理的语言,并结合生活经历加以体会。

(三)读写结合,锻炼语言表达

推进课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即注重读写结合,鼓励学生将阅读的感悟转化为文字表达。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与《西游记》相关的写作任务,如人物小传、情节续写、读后感等,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进一步梳理自己的思路,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性思维。

三、分享课:展示交流,共襄阅读盛宴

(一)成果展示,共话经典留香

阅读分享课,很多人认为是整本书阅读的“尾声”,其实不然,分享课应该是其他阅读的“开始”——它应该是学生阅读兴趣的提升,是阅读方法的阶段梳理,是阅读习惯的规范养成,是学生展示自己阅读成果和收获的舞台。

在分享课上,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角色扮演、知识竞赛、读后感等多种形式,分享自己在阅读《西游记》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107.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