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背景下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探究
作者: 李雅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1-0028-04
传统的纸质书籍阅读虽然在培养学生的深度阅读能力和文字感知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面临阅读时间碎片化、阅读内容浅层化等问题。数字化技术的引入,能够让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获得生动、直观的阅读体验,有效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
一、数字化背景下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优势
(一)丰富学生整本书阅读资源
一方面,数字化打破了传统纸质书籍在空间和数量上的限制。以往,学校图书馆的藏书量有限,学生能够获取的整本书阅读资源相对匮乏。而如今,通过电子图书馆、在线阅读网站等各种数字化阅读平台,学生可以接触海量的书籍。无论是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还是富有时代特色的现代文学作品,都能轻松获取,极大地拓宽学生阅读视野。另一方面,数字化资源的形式多样,除了传统的文字形式,还融入了多媒体元素。许多整本书被制作成有声读物、动画视频等有声读物方便学生在无法进行视觉阅读时,如在运动、休息时听书,加深对书籍内容的理解。
(二)给予学生多样化阅读方式
在以往的整本书阅读之中,只有一种阅读的方式,即用眼一行一页地进行阅读,而且书本因为较为厚重,通常在固定地点进行阅读。在数字化背景下,电子书、在线图书馆和阅读应用程序等数字化工具能够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进行阅读。相比传统纸质书籍,电子书便于携带,学生可以利用碎片时间进行阅读,无论是在家中、学校还是公共交通上,都能轻松接触大量的优质阅读资源。在此便利性极大的情况下,学生进行整本书的阅读阻力大大减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频率和阅读量,增强阅读兴趣,逐步促进阅读习惯的养成。而且,音濒、视濒、图片和互动练习等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阅读方式,可以通过观看相关的视频资料来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和创作意图,或者通过听书的方式来感受文字的韵律和情感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书中的内容,增加学生感官的阅读体验,有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文本,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其中即时的词典和注释功能,促使学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随时查阅不熟悉的词汇和背景知识,解决阅读障碍,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三)激发学生整本书阅读兴趣
数字化资源形式多样,能够让阅读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文字呈现,会配有精美的插图、动画演示以及音频解读。同时,音频解读能让学生随时随地听书,在上下学途中或者休息时都可以沉浸故事之中。而多感官的刺激使整本书阅读变得生动有趣,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数字化背景下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要点
(一)选择符合发展需要的书籍
数字化对于整本书而言实际上是把双刃剑,广阔的资源既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内容,也有残害学生思想的不良内容。教师需要严格把关,引导学生关注书籍的思想内涵是否积极健康且富有深度。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崇高的革命理想,能激励学生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培养正确的人生观。站在语文教育的原本功能上,语文承载了文化传承的功能,因此选择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书籍,如《论语》等经典著作,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精髓,增强文化自信。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书籍也应纳入选择范围,如一些反映当代社会问题、科技进步的作品,能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所处的时代,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对新事物的敏锐感知能力,使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不断提升综合素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二)采用适合学生学习的方式
数字化阅读平台能够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兴趣推荐个性化的阅读内容,通过算法分析学生的阅读习惯,提供适合他们的书籍和文章,确保阅读材料既具有挑战性,又不会让学生感到过于困难,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借助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配备互动功能,在线讨论区、阅读笔记和测验等设置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随时记录自己的想法,与同学和教师交流,分享阅读心得,形成良好的学习互动氛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书中的内容,培养其交流和合作能力。音频、视频和图片等多媒体资源能够让学生通过多感官的方式体验书中的情节和人物,增强阅读的趣味性和沉浸感,有效提升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质量和效果,使学生在愉快的阅读体验中不断成长。
(三)关注学生阅读过程的状态
数字化手段便于教师实时监测学生的阅读进程。利用在线阅读平台,教师能看到学生的阅读时长、阅读速度以及在书中的标记和批注等了解学生是否认真投人阅读。如果发现某个学生阅读速度过慢或者长时间停滞在某一章节,教师可以及时介入,给予适当的引导和鼓励。也要关注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情感状态,以数字化的阅读社区或者交流工具让学生随时表达自已在阅读中的喜怒哀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阅读指导策略,以保持学生积极的阅读状态,提升整本书阅读的效果。
三、数字化背景下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策略
(一)根据教材大纲,精选阅读书籍
教材大纲是教学的依据,它明确了初中阶段学生应达到的语文素养自标。教师需要深入研究大纲对不同年级学生阅读能力、文学素养等方面的要求。七年级学生注重培养基础的阅读习惯和对简单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此时可选择语言优美且富有情感、具有故事性的书籍。阅读时,可根据大纲中的主题单元进行延伸阅读,同时关注大纲对文化传承、价值观培养的要求,精选能让学生深刻认识社会现实、体会人性复杂的书籍,使整本书阅读与教材大纲紧密结合,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效果。
以统编版七年级上册《朝花夕拾》的阅读为例,教材大纲对七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侧重于培养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对作品情感的感知能力。《朝花夕拾》从内容上看,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以简洁质朴的文字记录了鲁迅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这些故事与七年级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但又充满趣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的百草园里的各种动植物以及在私塾里的学习生活,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同时,通过阅读这些文章,学生可以初步体会作者在回忆往事时复杂的情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作品情感的把握能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108.pd原版全文
《朝花夕拾》中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书中涉及传统节日、民间习俗等内容。在《阿长与<山海经>》中提到的长妈妈给“我”讲的一些民间传说,还有“元旦的古怪仪式”等,为学生打开了一扇了解当时传统文化风貌的窗户。如此,能够配合单元课文进一步加深对相关主题的感悟与理解,更加深入地理解书中的传统文化内涵,使整本书阅读与教材大纲的要求紧密结合,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线上线下互动,强化阅读交流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阅读中会有自己的思想,获得不同的体验和感悟。如果在阅读之时,没有交流,一方面会让学生独自陷入自己的阅读感悟之中,没有更多的思考角度,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会受限,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另一方面,交流实际上也是一种分享,当学生阅读具有强烈体会的情况下,交流能够将这种强烈的情感倾吐出来,进一步感染他人,同时也推动自我进一步阅读。因此,教师需要搭上数字化技术的“便捷车”,积极开拓线下线上双线互动,进一步强化学生之间的阅读交流,拓宽阅读深度和广度,提升阅读交流效果。
以《朝花夕拾》为例,在线上,教师可利用班级群或专门的阅读软件,在阅读前为学生提供关于《朝花夕拾》的背景知识,让学生能够充分“知人论世”,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当时的社会风貌等资料。这就像是阅读的预热,让学生在进入文本之前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便于理解阅读中的一些情节与观点。当学生开始阅读后,线上平台成为深度探讨的场所。教师可以定期发布阅读任务和话题,比如“《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的形象有哪些复杂之处”。学生可以在线上各抒己见,有的学生可能会从阿长的迷信行为来分析她的愚昧,而有的学生则会从她为“我"买来《山海经》看到她的善良与对“我”的爱。如此交流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查看他人的观点,补充自己的思考。同时,还可以分享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大家可以共同探讨,借助网络词典等工具解决问题。而在线下,则是可以将其看作是线上阅读交流的有力巩固和拓展。在线上交流的基础之上,组织学生进行《朝花夕拾》的读书分享会,将自己在线上精心整理的关于《朝花夕拾》的感悟、对书中人物形象的独特理解进行分享。然后再将新的思考带回线上平台,进行新一轮的交流探讨,这样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不断强化对《朝花夕拾》的阅读交流,让学生深入地理解这部经典作品。
(三)拓展书籍背景,深化阅读理解
阅读需要“知人论世”,即需要在阅读时把握作者的思想观念、人生经历等,以更加深入地读懂整本书的内涵与意义。数字化工具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和多媒体资源,使他们能够全面地了解书籍的历史、文化和作者意图。在线平台可以链接相关的学术文章、历史背景介绍和文化解析,帮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深入理解书籍的背景。
例如,在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西游记》的阅读中,教师可以利用数字资源,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小说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作者生平,帮助学生提升阅读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西游记》的创作背景,介绍作者吴承恩的生活时代及其社会环境。明朝中后期,社会动荡,道教和佛教思想盛行,这些都深刻影响吴承恩的创作。通过数字资源,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明朝的社会风貌、文学发展,有助于理解小说中丰富的神话传说。在多媒体展示中,通过观看相关纪录片或在线讲座,学生可以了解《西游记》中的佛教故事和道教神话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增加阅读的趣味性,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当学生自己遇到困难时,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查阅《西游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版本和改编情况,通过对比不同版本的《西游记》,学生可以全面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比如,学生可以通过观看不同版本的孙悟空形象,探讨这一角色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演变,理解孙悟空作为反抗权威、追求自由的象征意义。如此一来,学生也能够深入地理解《西游记》的文本内容,培养其思维能力和跨学科的学习能力。
(四)借助图示工具,梳理阅读思路
在数字化背景下,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流程图等工具对整本书进行结构梳理。通过将不同的人物及其相关情节分别列出,再按照人物的关系、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等构建思维导图。这样,整本书的框架就清晰地呈现出来,众多的人物和复杂的情节不再杂乱无章。同时,部分在线平台还提供了情节发展图、人物关系图谱等模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填充和完善,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进一步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在阅读时思路更加清晰,提高整本书阅读的效率和质量。
以《朝花夕拾》的整本书阅读为例,该书是鲁迅回忆性散文集,内容丰富且情感复杂,包含鲁迅童年到青年时期的诸多回忆。借助思维导图软件这一数字化图示工具,能让学生更好地梳理阅读思路。学生可以以文章篇目为分支,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等。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分支下,再细分百草园中的趣事,比如听油蛉低唱、看斑螯喷出烟雾等趣味横生的情节,以及三味书屋中的读书生活,如对寿镜吾先生的描写等清晰地呈现出单篇文章的结构。而书中的人物关系,也可通过图示工具梳理。以鲁迅为中心,阿长是照顾他的保姆,阿长虽然粗俗但对鲁迅充满关爱,给他买来了心心念念的《山海经》,由此可体会到阿长质朴的爱。藤野先生是鲁迅求学时的老师,藤野先生正直、严谨的形象以及对鲁迅的无私帮助和教诲都可在人物关系图中展现出来。从主题方面构建图示,《朝花夕拾》既有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也有对旧制度、旧文化的批判。通过这样的主题分支,将不同篇目中体现该主题的内容填充进去。借助图示工具梳理《朝花夕拾》的阅读思路,能使学生深入地理解鲁迅的思想情感,把握文章的内涵,提升整本书阅读的效果。
(五)检测阅读状态,精准施策增效
为了保障学生阅读的质量,教师可以结合现代技术,检测学生阅读状态,实现精准施策,提高教学效率。利用数字化工具,实时跟踪学生的阅读进度和理解情况并据此进行数据分析,帮助教师识别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如阅读速度过慢或理解偏差。配合在线测评和互动平台,教师能够即时获得学生的反馈,并根据反馈调整教学策略。针对某些学生在特定章节中表现出的理解困难,教师可以设计个性化的辅导方案,或通过线上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加强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西游记》的阅读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数字化工具和平台,实时监控学生的阅读进度和理解深度。利用在线阅读平台设置阅读任务和测试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完成这些任务,系统会自动记录他们的答题情况和阅读时长,为教师提供详细的阅读数据分析,全面把握学生的阅读速度,以及学生对关键情节、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的理解程度。基于这些数据,教师可以精准地调整教学策略,针对不同学生的阅读状态进行个性化指导。对阅读速度较慢、理解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更多的背景知识和辅助阅读材料,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西游记》中的复杂情节和深刻寓意。可以通过视频讲解、互动讨论等方式,深人解析孙悟空的成长历程、唐僧的领导风格以及取经路上的各种挑战,使学生能够全面地把握小说的精髓。
四、结论
数字化的融合为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带来了新的变化,其资源的丰富性和互动性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阅读空间,使得阅读不再局限于纸质书籍,而是可以通过多媒体、互动平台等多种形式进行,有效保持深度阅读的习惯,避免碎片化阅读的弊端。通过合理运用数字化工具,可以引领学生高效梳理阅读思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把握。
参考文献:
[1]周美玲.网络背景下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及写作训练的有效策略[J].作文,2024(8):51-52.
[2]鲍鑫扬.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与实践[D].银川:宁夏大学,2023.
[3]王笑非.跨媒介视域下的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阿拉尔:塔里木大学,2023
[4]文霞荣.信息技术赋能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以《骆驼祥子》为例[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23(5):23-29.
[5]余丁玲.跨媒介视角下初中语文科普类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D].安庆:安庆师范大学,2022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108.pd原版全文